-
成人弥漫性肝血管瘤病合并卡萨巴赫-梅里特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7岁,2020年11月30日因脑出血就诊于当地医院,治疗期间腹胀突然加重,随后转诊至本院。患者有轻度腹胀10余年病史,从未做过任何相关检查,也未服用过任何药物,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入院查体:患者使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可见散在瘀斑,严重腹胀,腹部有轻压痛,体格检查及超声检查结果均提示肝下界在前正中线上达脐水平线下8 cm处(图1),脾脏未触及,双下肢中等程度水肿。实验室检查发现许多异常,包括红细胞2.52×10 12/L、血红蛋白82 g/L和血小板63×10 9/L,白蛋白34.6 g/L,凝血酶原时间15.6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46.8 s,纤维蛋白原0.62 g/L,D-二聚体31.09 mg/L等。乙肝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均为阴性,血清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内。超声检查提示肝脏体积巨大,肝脏内探及大小不一的不均质回声团,边界不清。普通CT扫描检查提示:肝脏体积明显增大(约44.06 cm×38.46 cm×10.21 cm),肝叶比例失调,肝实质密度不均。入院3 d后,为了获取明确诊断,对患者的肝脏进行多部位穿刺活检后送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为:肝海绵状血管瘤(图2)。该检查导致了腹腔内活动性出血,肝功能急剧下降等意料之外的严重后果。笔者随即对患者行腹腔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术止血治疗,同时使用药物改善肝功能,患者病情恢复平稳。入院15 d后,由于患者多次血常规检查提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又给予骨髓穿刺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入院20 d后,我们对患者进行腹部核磁共振扫描来评估病情,但仍未明确诊断。于是又进行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结果提示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密度不均,全肝弥漫分布片状及斑片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病灶间散在正常强化肝组织,符合弥漫性海绵状肝血管瘤诊断(图3)。结合所有检查及患者临床表现,患者最终被诊断为弥漫性肝血管瘤病合并卡萨巴赫-梅里特综合征。肝移植被认为是本例患者可以根治性治疗的唯一办法,但考虑到他近期的脑出血病史及身体情况而没有进行手术。笔者给予患者积极的对症治疗,包括使用药物改善肝功能,输注新鲜的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血小板等。不幸的是,该患者在确诊1个多月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EA3和EPHA2在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在Wnt/β-catenin通路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探讨多瘤病毒增强活化子3(PEA3)及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2(EPHA2)在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构建脑胶质瘤U87细胞基因转染模型,将细胞系分为5组:空白组、PEA3干扰组、PEA3干扰空载组、EPHA2干扰组、EPHA2干扰空载组,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细胞中EPHA2、PEA3的蛋白表达水平,细胞活力检测(CCK-8)实验检测PEA3、EPHA2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qRT-PCR)实验检测Wnt/β-catenin通路下游基因转录因子4(TCF-4)、淋巴细胞增强结合因子1(LEF1)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EPHA2在EPHA2干扰组中表达量降低,PEA3在PEA3干扰组和EPHA2干扰组中表达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细胞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PEA3干扰组和EPHA2干扰组的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显示,TCF-4、LEF1基因在PEA3干扰组、EPHA2干扰组中表达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干扰PEA3和EPHA2基因可降低胶质母细胞瘤的增殖能力,但PEA3和EPHA2是否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的增殖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溶瘤病毒联合新型小分子抑制剂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新型水疱口炎病毒VSVΔM51联合新型小分子抑制剂—核糖体S6激酶1(RSK1)抑制剂BI-D1870和Polo样激酶1(PLK1)抑制剂BI2536对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果.方法 (1)将体外培养的GL261、CT2A、HS68细胞分为对照组、雷帕霉素组、BI-D1870组、BI-2536组、VSVΔM51组、雷帕霉素+VSVΔM51组、BI-D1870+VSVΔM51组、BI2536+VSVΔM51组,分别用100 nmol/L雷帕霉素,10μmol/L BI-D1870,100 nmol/L BI-2536预处理2 h后感染0.1感染复数(MOI)VSV△M51病毒,72 h后采用Alarma Blue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分别用上述药物预处理1 h后感染10 MOI VSV△M51病毒,24 h后活化Caspase-3染色检测GL261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的表达;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2)将GL261、CT2A细胞细胞分为VSVΔM51组 、 雷帕霉素+VSVΔM51组 、BI-D1870+VSVΔM51组 、BI2536+VSVΔM51组,分别用上述药物预处理1 h后感染0.1 MOI VSV△M51病毒,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IVIS200活体成像系统检测4组细胞病毒荧光素酶的变化;(3)15只CT2A细胞颅内种植胶质瘤模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SV△M51组、BID-1870+VSV△M51组和BI2536+VSVΔM51组,每组5只.后2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BI-1870(100 mg/kg)、静脉注射BI-2536(20 mg/kg),24 h后3组小鼠均静脉注射病毒VSV△M51,24 h、72 h后IVIS200活体成像系统检测病毒荧光素酶;15只GL261细胞颅内种植胶质瘤模型小鼠的分组和处理同上,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GFP的表达;病毒噬斑法检测小鼠的病毒滴度.结果(1)与对照组、 雷帕霉素组、VSVΔM51组、BI-D1870组、BI-2536组比较,雷帕霉素+VSVΔM51组、BI-D1870+VSVΔM51组、BI2536+VSVΔM51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Caspase-3染色检测显示对照组无凋亡,雷帕霉素组、BI-D1870组、BI-2536组、VSVΔM51组可见少量凋亡小体,但雷帕霉素+VSVΔM51组、BI-D1870+VSVΔM51组、BI2536+VSVΔM51组凋亡小体明显增多.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对照组、雷帕霉素组、BI-D1870组、BI-2536组、VSVΔM51组GL261、CT2A细胞活化PARP蛋白的表达少于雷帕霉素+VSVΔM51组、BI-D1870+VSVΔM51组、BI2536+VSVΔM51组.Annexin V-FITC/PI染色结果与活化Caspase-3染色结果一致.(2)与VSVΔM51组、雷帕霉素+VSVΔM51组比较,BI-D1870+VSVΔM51组、BI2536+VSVΔM51组细胞GFP的表达增强、病毒荧光素酶更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72 h后VSV△M51组、BID-1870+VSV△M51组、BI2536+VSV△M51组CT2A细胞颅内种植胶质瘤模型小鼠荧光素酶亮度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VSV△M51组、BID-1870+VSVΔM51组、BI2536+VSV△M51组GL261细胞颅内种植胶质瘤模型小鼠的病毒滴度依次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小分子抑制剂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VSV△M51病毒的复制,进而增强了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且其增效效果明显优于雷帕霉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