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山州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及优先保护等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保护植物通常拥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或种群数量较少,是目前面临生存威胁最高的植物类群,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通过对文山州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系统调查,分析其丰富度及地理分布,采用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保护系数和利用价值系数4项指标,确定权重,再计算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综合值,据此划分物种的优先保护等级.结果表明:文山州分布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87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6种、二级259种,云南省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种、Ⅲ级7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兰科(Orchidaceae)植物112种,占38%,是文山州重要的保护类群.水平分布上,南部的麻栗坡县、马关县和西畴县物种丰富度较高,分别为228、224、200种,中北部的广南县、丘北县和砚山县物种丰富度偏低,分别是87、68、52种;垂直分布上,海拔1 301~1 500 m是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最集中的区域;所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需要重点关注南部区域和海拔1 301~1 500 m的区域.优先保护综合值是0.372~0.940,其中Ⅰ级39种,Ⅱ级142种,Ⅲ级123种,Ⅳ级83种.古林箐秋海棠(Begonia gulinqingensis)、云南金花茶(Camellia fascicularis)、滇南风吹楠(Horsfieldia tetratepala)、丘北冬蕙兰(Cymbidium qiubeiense)、光萼厚轴茶(Camellia crassicolumna var.multiplex)、无斑兜兰(Paphiopedilum henryanum var.christae)、六角莲(Dysosma pleiantha)和绿花杓兰(Cypripedium henryi)8种虽然未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受威胁物种,但在文山州分布个体数量少、受人为干扰明显、保护价值高,评估为Ⅰ级优先保护,属于亟需拯救和保护的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广西植物标本馆馆藏模式标本现状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模式标本是植物分类和命名的依据和凭证,也是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基本资料.为提高模式标本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充分利用和互惠共享,该文对广西植物标本馆(IBK)馆藏模式标本的种类组成、采集地、采集年代及采集人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本馆完成信息数字化的模式标本共计4 645号,5 736 份,隶属于 170 科 619 属 2 128 种(含种下等级),馆藏模式标本收集的优势科有樟科、苦苣苔科、茜草科、山茶科、兰科、荨麻科、百合科、猕猴桃科、大戟科、柿科和杜鹃花科等,优势属有秋海棠属、蜘蛛抱蛋属、马兜铃属、紫金牛属和冬青属等.(2)模式标本分别采自中国的 20 个省(区、市)以及其他2 个国家,模式标本采集较多的省区有广西(48.19%)、海南(24.14%)和广东(11.63%).(3)历年模式标本采集高峰期在 20 世纪 30 年代和 50 年代,模式标本命名高峰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与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兴起,以及开展《中国植物志》编研等有关,模式标本的橱柜时间(标本采集到命名的时间间隔)平均为 21 年,橱柜时间最长为 82 年.该文还对模式标本的馆藏现状及数字化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为全面了解广西野生维管植物资源的现状并为开展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基础资料,本文基于作者2023年即将出版的《广西植物物种编目及红色名录》一书数据,形成了最新的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名录.结果显示: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共计262科1,793属8,221种57亚种460变种1变型,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有36科118属699种3亚种13变种1变型,裸子植物7科21属60种5变种,被子植物219科1,654属7,462种54亚种442变种.广西分布的喀斯特专性植物共计129科385属1,209种2亚种49变种,占广西野生维管植物物种总数的14.42%;喀斯特专性植物中,物种数排名前10位的科分别为苦苣苔科、天门冬科、兰科、茜草科、荨麻科、秋海棠科、爵床科、报春花科、樟科、大戟科;排名前10位的属分别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秋海棠属(Begonia)、蜘蛛抱蛋属(Aspidistra)、楼梯草属(Elatostema)、螺序草属(Spiradiclis)、耳蕨属(Polystichum)、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珍珠菜属(Lysimachia)、马蓝属(Strobilanthes)、蛛毛苣苔属(Paraboea).仅见于广西分布的维管植物特有属已知有4属:头序冷水花属(Metapilea)、异裂菊属(Heteroplexis)、异片苣苔属(Allostigma)和圆果苣苔属(Gyrogyne);特有种901种3亚种61变种,占广西野生维管植物物种总数的11.04%.广西共有349种维管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约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维管植物总数的33.46%.本名录的动态更新是对广西野生维管植物阶段性的汇总和归纳,但目前仍有253种存疑种类,这些种类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广西野生维管植物的编目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此,本文呼吁相关植物学者对广西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开展更为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治疗靶点数据库(TTD)、药物银行(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类风湿关节炎靶点,并构建靶点互作(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半衰期(HL)≥4 h为指标,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获取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构建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借助Systems Dock Web Site在线平台、Genomics平台筛选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的活性成分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共有靶点,然后利用Cytoscape 3.2.1软件中Cluego插件分析共有靶点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结果:共检索到类风湿关节炎靶点1956个,其中关键靶点11个[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共筛选出30种活性成分(包括木犀草素、芒柄花黄素、β-谷甾醇、雷公藤甲素等)和229个靶点.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共有靶点有37个[包括基质金属蛋白2(MMP2)、TNF、VEGFA等];参与的KEGG信号通路有细胞凋亡、IL-17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可能通过MMP2、TNF、VEGFA等靶点作用于细胞凋亡、IL-17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昆明山海棠-鸡血藤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苹果酸度相关基因MdPH1的克隆、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苹果属(Malus)植物沧江海棠(M.ombrophila Hand.-Mazz)的果实为材料,对其发育过程中苹果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转录组测序的方法筛选控制果实酸度的候选基因.结果 显示:MdPH1候选基因的编码区包含2829 bp,编码942个氨基酸;基因组序列全长为4269 bp,包含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对10份苹果种质资源中PH1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序列中存在2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其中13个位于内含子区,9个位于外显子区;位于最后一个外显子上SNP(G/A)的变异导致了编码氨基酸从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MdPH1蛋白包含8个跨膜结构域,其中蛋白N端包含3个跨膜结构域,C端包含5个跨膜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苹果中的PH家族成员与梨(Pyrus communis L.)中的PH家族成员聚集成一簇.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发现,MdPH1基因在苹果果实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花和根,茎中表达量最低.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MdPH1蛋白定位于液泡膜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丽格海棠花青素苷成分及分布对花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红色、红心白边、粉红、玫红、黄色、黄心红边、浅粉和白色8种花色丽的格海棠花瓣为试验材料,采用目视测色法、RHSCC比色法和色差仪测定花瓣表型,通过组织切片法观察花瓣色素细胞的显微结构和分布特点,采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连用技术(HPLC-ESI-MS)测定分析花瓣中花青素苷的成分和含量,为探讨丽格海棠花色的呈色机理和花色育种提供参考.结果 显示:(1)丽格海棠的明度L*随花瓣颜色变深而降低,红度a*则表现出相反趋势,红度(a*)和彩度(C*)值与明度(L*)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a*和C*是影响L*的主要因素.(2)红花品种花瓣色素主要分布于上表皮细胞和海绵组织中;红白花品种花瓣色素主要分布于上下表皮中,且下表皮积累量更多;粉色花和玫红花品种花瓣色素主要分布于上下表皮细胞;黄红花和粉白色花品种花瓣上表皮中含有少量色素,而黄花和白花品种花瓣几乎没有色素积累.各花色丽格海棠花瓣上表皮细胞均为圆锥形,且红花和红白花品种锥形化程度最高,它们花瓣下表皮细胞均呈扁平的长方形.(3)8个丽格海棠品种花瓣中共检测出15种花青素苷,其中10种为芍药素苷,3种为矢车菊素苷,1种为锦葵素苷,1种为飞燕草素苷,酰化花青素苷占多数;红花品种花瓣中总花青素苷含量最高,玫红花品种次之,黄花和白花品种中未检出;除粉红花品种外,其余含花青素苷的品种中芍药素苷含量最高,均占总花青素苷含量的50%以上,是花瓣的主要呈色物质.(4)丽格海棠花瓣中总花青素苷含量与其红度(a*)、彩度(C*)值呈正相关关系、与其L*值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花青素苷的积累有利于丽格海棠花瓣红色化,并影响其花瓣彩度(C*)及明度(L*);色素分布细胞数量和上表皮细胞锥形化明显影响花瓣呈色,且花瓣主要的呈色物质为芍药素苷,酰基化修饰可能影响其明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茶园不同显花植物访花昆虫群落组成及优势种活动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网捕和观察等方法,调查茶园中6种不同种类显花植物上访花昆虫种类和停留时间,分析不同显花植物上的访花昆虫优势种及其活动规律.结果 表明:秋海棠和四季海棠的访花昆虫分别有7目25科31种和5目10科12种,两种花上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和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均为优势种;鼠尾草的访花昆虫有6目16科21种,长肩棘缘蝽Cletus trigonus为优势种;黄金菊的访花昆虫有7目26科34种,纤腰巴食蚜蝇Bacch maculata、短角异斑腿蝗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和南方长足虻Dolichopus meridionalis为优势种;凤仙花的访花昆虫有8目32科39种,黑褐举腹蚁Crematogaster rogenhoferi为优势种;毛地黄的访花昆虫有7目18科21种,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和南方长足虻为优势种.所有昆虫中以绿盲蝽和南方长足虻在毛地黄停留时间最长,分别达55.33和25.12 s·min-1;长肩棘缘蝽在黄金菊停留时间最长,达57.50 s·min-1;黑褐举腹蚁在凤仙花上的停留时间最长,达13.47 s·min-1;纤腰巴食蚜蝇在四季海棠停留时间最长,达58.33 s·min-1;短角异斑腿蝗在秋海棠上的停留时间最长,为58.26 s·min-1.主要优势捕食性天敌纤腰巴食蚜蝇和南方长足虻在黄金菊上的访花比例(分别为22.41%和13.32%)和访花次数(分别为3.60次和2.13次)最高.黄金菊吸引的天敌昆虫种类最多,优势种天敌昆虫停留时间较长.因此,在茶园种植中,可增加能够吸引更多天敌多样性的显花植物,以促进自然控制害虫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山楂海棠种群分布格局与生态位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典型样地法实地调查吉林省长白县母树林林场山楂海棠所在群落,分析山楂海棠种群分布格局、重要值、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山楂海棠种群在各样地均呈聚集分布;重要值为34.63%,位列第3,是所在群落灌木层优势种之一;利用Levins和Shannon法计算的山楂海棠生态位宽度分别为2.567和1.001,位列第4,与蓝靛果忍冬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0.953,两者表现为负联结,说明二者在环境营养空间的利用上存在竞争;山楂海棠与乔灌层大部分树种的种间关联不显著,且正、负关联比均小于1,表明山楂海棠与这些树种间的联结关系松散,尚未形成稳定共存的格局.蓝靛果忍冬、土庄绣线菊、单花忍冬和刺蔷薇等多数重要值较大树种与山楂海棠呈负相关,对山楂海棠生存有抑制、阻碍作用,是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秋海棠(Begonia grandis)的种内表型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关于秋海棠(Begonia grandis)的种内分类存在争议,根据两者的分类依据在实践中无法操作,显然该种的种内单元分类还存在问题.为了全面理解秋海棠的种内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对其种内单元进行合理分类,以39个秋海棠居群为研究材料,对33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及数量分类分析.通过数量性状变异分析、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R形聚类分析从33个性状中筛选出主要性状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秋海棠的表型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0.077~0.441,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287~1.48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3个性状可综合为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72.28%.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叶形和花形大小指标相关外,各性状相对独立.Q型聚类结果显示:39个秋海棠居群按雄花大小、叶片大小、植株大小和叶色分为四组,同Flora of China将该种分成3个亚种处理不一致.因此,对秋海棠的种内单元的划分今后有必要综合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来讨论才更合理.有趣的是发现日本秋海棠的自然化居群的祖先极可能为浙江天目山居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资源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野外调查和引种栽培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观赏性状及其栽培特性进行了归纳概述,可为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和有性杂交育种,以及进一步持续合理开发利用该属植物资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现已知并发表的中国秋海棠属植物有243种,其中216种为中国特有种,占中国分布种类89%.秋海棠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其中云南为该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广西的分布种类也较丰富.该属植物的分布海拔范围为90~3400 m,球状茎类的分布海拔最高,直立茎类次之,根状茎类的分布海拔最低.许多种类的自然分布范围非常狭隘,地区特有性极强,红花和紫花种类稀缺.综合野外调查结果和迁地栽培性状分析发现152种秋海棠独具观赏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