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欲素-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程序性坏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食欲素-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程序性坏死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8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0):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食欲素-A组(OA组)。I/R组和OA组采用经食管心脏起搏诱发心跳骤停并行心肺复苏的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OA组于造模前10 min时静脉注射食欲素-A 30 μg/kg (用PBS稀释成0.5 ml),Sham组和I/R组于造模前10 min时静脉注射PBS 0.5 ml。于再灌注24 h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然后处死大鼠取双侧海马组织,HE染色后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结构,计数正常椎体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CA1区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RIP3和混合系列蛋白酶样结构域(MLKL)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计数海马CA1区RIP1、RIP3和MLKL阳性细胞;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海马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海马MDA含量。 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OA组海马CA1区正常椎体细胞计数减少,NDS升高,RIP1、RIP3和MLKL的表达上调,阳性细胞计数增多,海马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 P<0.05);与I/R组比较,OA组海马CA1区正常锥体细胞计数增多,NDS降低,RIP1、RIP3和MLKL的表达下调,阳性细胞计数减少,海马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 P<0.05)。 结论:食欲素-A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程序性坏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瑞舒伐他汀通过miR-146a抑制IRAK1/TRAF6/NF-κB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缺血性卒中仍然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有效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屈指可数 [1]。临床指南中得到广泛推荐的是急性缺血性卒中4.5 h内应用rt-PA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后的脑血管再灌注可加重脑损伤,称之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通过系统性回顾分析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减轻脑卒中的损伤,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3],但机制不完全清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缺血再灌注对腹部手术大鼠海马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R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腹部手术大鼠海马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R1(IL-1R1)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8~10月龄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腹部手术组(Surg)、腹部手术+脑缺血再灌注组(Surg+IR)。分别予以只麻醉无手术、麻醉下腹部手术、麻醉下腹部手术同时颈总动脉结扎10 min松开这3种处理。术后48 h,大鼠深麻醉下心脏灌流剥离全脑,分离海马,固定切片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拍照,采用Image J计数IL-1R1阳性的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个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Sham组、Surg组和Surg+IR组大鼠海马DG区神经元的IL-1R1阳性染色数目分别为(37.50±5.63)、(42.62±5.73)、(86.00±6.35)个;与Sham组比较,Surg组阳性染色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3.25,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显著高于Sham组( F=261.36,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亦显著高于Surg组( F=205.83, P<0.05)。Sham组、Surg组和Surg+IR组大鼠海马DG区小胶质细胞的IL-1R1阳性染色数目分别为(24.00±3.55)、(24.87±3.80)、(103.37±9.35)个;与Sham组比较,Surg组阳性染色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3,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显著高于Sham组( F=504.12,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亦显著高于Surg组( F=484.16, P<0.05)。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上调腹部手术大鼠海马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IL-1R1表达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IRT1/FoxO1信号通路在三叶苷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框蛋白O1(FoxO1)信号通路在三叶苷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6~8周龄,体质量23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0):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CIR组)、三叶苷+脑缺血再灌注组(T组)和三叶苷+脑缺血再灌注+SIRT1/FoxO1信号通路抑制剂EX527组(E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组和E组大鼠于缺血前3 d时开始灌胃给予三叶苷15 mg/kg,2次/d,连续3 d;E组大鼠每次灌胃前腹腔注射EX527 5 mg/kg。于再灌注24 h时采用改良Long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随后处死大鼠取全脑组织,采用TTC染色确定脑梗死体积,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和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及乙酰化FOXO1(Ac-FOXO1)表达,ELISA法检测SOD和MDA含量,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 结果:与S组比较,CIR组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ROS和MDA水平升高,SOD含量降低,SIRT1表达下调,Ac-FOXO1表达上调( P<0.05);与CIR组比较,T组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ROS和MDA水平降低,SOD含量升高,SIRT1表达上调,Ac-FOXO1表达下调( P<0.05);与T组比较,E组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海马神经元凋亡率、ROS和MDA水平升高,SOD含量降低,SIRT1表达下调,Ac-FOXO1表达上调( P<0.05)。 结论:三叶苷可能通过激活SIRT1/FoxO1信号通路,抑制海马氧化应激反应和神经元凋亡,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绞股蓝皂苷ⅩⅦ抗脑缺血/再灌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ⅩⅦ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抗脑缺血/再灌注(I/R)的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模型组及25、50和100 mg/kg绞股蓝皂苷ⅩⅦ组,每组8只。绞股蓝皂苷ⅩⅦ组分别给予绞股蓝皂苷ⅩⅦ 25、50、100 mg/kg灌胃(灌胃量0.01 mL/g),连续给药14 d;其余两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然后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脑I/R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采用相同方法手术,但不产生实质性栓塞。再灌注后24 h,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集大鼠腹主动脉全血检测血清活性氧(ROS)、血红素加氧酶-1(HO-1)、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醌NADH氧化还原酶1(NQO1)、丙二醛(MDA)水平;随后取完整大脑组织并分离大脑皮质脑梗死周围半暗带组织,观察大鼠脑组织大体情况及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蛋白表达。结果:再灌注后24 h,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脑组织梗死体积明显增大,血清NQO1、SOD和γ-GCS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MDA、HO-1和ROS水平均明显升高,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与I/R模型组比较,50 mg/kg与100 mg/kg绞股蓝皂苷ⅩⅦ能明显降低脑I/R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1.50±0.53、1.37±0.52比2.75±0.46),缩小脑组织梗死体积〔(19.8±5.1)%、(21.4±6.4)%比(42.3±5.8)%〕,明显提高血清NQO1、SOD、HO-1和γ-GCS水平〔NQO1(ng/L):186.05±10.38、220.75±16.22比131.36±5.95,SOD(kU/L):63.23±5.30、72.70±8.62比36.75±6.55,HO-1(ng/L):60.57±7.93、60.35±4.72比42.72±4.95,γ-GCS(kU/L):8.81±0.53、8.72±0.69比6.80±0.56〕,明显降低血清MDA和ROS水平〔MDA(μmol/L):5.94±0.66、5.61±0.53比10.88±1.34,ROS(kU/L):69.11±4.23、67.12±4.52比104.43±7.54〕,同时可明显提高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mRNA及蛋白表达〔Nrf2 mRNA(2 -△△Ct):1.90±0.13、2.13±0.18比1.48±0.11,Keap1 mRNA(2 -△△Ct):1.78±0.11、1.85±0.10比1.43±0.10,Nrf2/β-actin:0.73±0.04、0.79±0.03比0.60±0.03,Keap1/β-actin:0.71±0.01、0.76±0.03比0.61±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25 mg/kg绞股蓝皂苷ⅩⅦ无明显作用。 结论:绞股蓝皂苷ⅩⅦ (50 mg/kg和100 mg/kg)可能通过Nrf2/ARE信号通路调节NQO1、SOD、HO-1、γ-GCS、ROS及MDA起到抗脑I/R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GSTM1表达在亚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谷胱甘肽S转移酶μ1(GSTM1)表达在亚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8周龄,体质量26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0):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亚低温组(H组)和GSTM1抑制剂+亚低温组(IH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阻断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2 h时拔出线栓恢复血流灌注,期间维持大鼠脑温及肛温36~37 ℃;S组仅分离结扎血管,不进行阻闭;H组在拔出线栓即刻用75%酒精擦拭全身,维持脑温及肛温32~33 ℃ 3 h,其余同I/R组;IH组分别于造模前24和1 h时腹腔注射GSTM1抑制剂8.6 mg/kg,其余同H组。于再灌注24 h时对大鼠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处死大鼠后取脑,采用TTC染色法观察大脑梗死情况并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法检测GSTM1、M1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M2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精氨酸1(Arg-1)的表达;qRT-PCR法检测GSTM1、iNOS和Arg-1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IL-6、IL-10、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 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3组mNSS、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NOS、Arg-1及其mRNA表达上调,GSTM1及其mRNA表达下调,IL-6、TNF-α及IL-10和TGF-β含量升高( P<0.05);与I/R组和IH组比较,H组mNSS、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NOS及其mRNA表达下调,Arg-1及其mRNA和GSTM1表达上调,TNF-α和IL-6含量下降,TGF-β和IL-10含量升高( P<0.05)。 结论:GSTM1表达上调参与了亚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与抑制小胶质细胞向M1型极化,促进其向M2型极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层内质网IRE1-XBP1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层内质网肌醇酶1-X盒连接蛋白1(IRE1-XBP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8~10周龄,体重200~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 n=18):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组)和亚低温组(T组)。采用线栓阻断大脑中动脉2 h后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T组于再灌注即刻行全身体表喷洒酒精降温,维持直肠温度32~34 ℃ 3 h。S组仅暴露血管,不阻断。于再灌注24 h时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随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皮层缺血区,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TUNEL染色法确定神经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RE1和XBP1的表达,qRT-PCR法测定IRE1和XBP1 mRNA的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I组和T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升高,皮层缺血区神经细胞凋亡率、IRE1和XBP1及其mRNA表达水平升高( P<0.05),神经细胞胞核变性肿胀,核膜破碎缺损,染色质固缩边集,内质网扩张成囊池状;与I组比较,T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降低,皮层缺血区神经细胞凋亡率降低,IRE1和XBP1及其mRNA表达水平升高( P<0.05),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减轻。 结论:亚低温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进一步激活神经细胞IRE1-XBP1信号通路,缓解内质网应激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转录组测序分析黄连总碱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背景: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及其成分对脑缺血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测序探究黄连总碱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目的:在明确黄连总碱对脑缺血大鼠保护作用的基础上,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黄连总碱干预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阳性药物组和黄连总碱组,后3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其余手术操作相同.通过TTC染色、Longa 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尼氏染色评价黄连总碱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对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黄连总碱组大鼠脑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基因本体论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分析以及转录组学与网络药理学关联分析,阐明黄连总碱干预脑缺血的作用特点,最后通过ELISA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对黄连总碱干预脑缺血的关键靶点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①黄连总碱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Longa 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面积,增加神经元、尼氏小体数目;②黄连总碱治疗后差异表达基因的基因本体论功能富集分析包括炎症反应、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环磷腺苷信号通路等通路;③转录组分析发现黄连总碱主要调控的基因有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瞬间受体电位A1等;④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黄连总碱中9个成分可能通过87个成分靶点关联到过氧化物合酶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瞬间受体电位A1而发挥作用;⑤ ELISA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进一步证实,黄连总碱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过氧化物合酶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瞬间受体电位A1的表达;⑥提示黄连总碱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损伤,可能通过调控过氧化物合酶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瞬间受体电位A1而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疾病与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研究牛舌草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基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牛舌草中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研究牛舌草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缺血1.5 h再灌注24 h,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网络药理学的分子网络分析技术、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分子对接等方法研究牛舌草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结果 牛舌草给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行为功能障碍,减轻脑组织病理损伤.并且牛舌草能够通过143 个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靶点,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干预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和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结论 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表明,牛舌草通过多靶点、多机制整体联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有效降低脑损伤和保护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明确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效应并探索可能的机制.方法 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分离获得外泌体.采用改良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在Wistar大鼠中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 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外泌体治疗组,于给药治疗后,在24、48 和72h时间点测量脑组织含水量和Evans blue染色量,并采用Western-blotting确定脑组织中Caveolin-1 和ZO-1 的水平.结果 本研究成功分离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并分离获得了其来源的外泌体,该外泌体能够被磷钨酸染色,尺度分布为50~200 nm,且表达CD63c不表达GM-130a.在48 和72h时,治疗组脑组织水含量相较于模型组有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在 72h无显著差异.EB染色的结果与水含量的结果相似,但是在72h仍高于假手术组.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化显示外泌体能够升高Caveolin-1 和ZO-1 的水平.结论 胎盘来源外泌体能够通过调节Caveolin-1 和ZO-1 的水平改善全脑缺血再灌注的严重程度,可能是在老年患者中治疗缺血再灌注一种潜在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