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2019年舟山市某学校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原因,为今后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开展病例搜索、个案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10份病例、5份食堂工作人员和4份食物市场来源样本开展空肠弯曲菌及其他病原体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进行细菌分子分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结果:本次疫情共搜索到疑似病例41例,其中男生27例(30.34%),女生14例(29.79%),年龄为(14.56±2.48)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39例(95.12%)和腹痛32例(78.05%)和发热29例(70.73%)。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5份病例粪便样本、1份食堂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2份市售三黄鸡食物原材料样本均培养出空肠弯曲菌。PFGE结果显示,5份病例样本中的空肠弯曲菌具有同源性,与1份食堂人员和2份市售三黄鸡样本中的空肠弯曲菌不具有同源性。病例对照分析显示7日午餐E套餐( OR=3.275,95% CI:1.043~10.285)和9日午餐F套餐( OR=12.804,95% CI:4.224~38.812)为可疑暴露餐次。 结论:这是一起因空肠弯曲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今后应加强对空肠弯曲菌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状况及其关联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农村学生超重和肥胖状况及其关联因素。方法:于2019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小学和初中学校中,每个年级抽取40名左右。使用身高计、体重计测量儿童身高和体重;通过学校问卷和县问卷调查关联因素。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关联因素分析。 结果:2019年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为11.5%。男生超重和肥胖率为13.1%,高于女生(9.8%),中部(14.3%)高于西部(9.9%),小学生(12.4%)高于初中生(9.5%)。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生( OR=1.388)、年龄段为小学( OR=1.271)、学生没有其他膳食补助( OR=1.037)、学校在乡镇( OR=1.133)、学校供餐模式为企业供餐( OR=1.043)、学校不提供午餐( OR=1.143)、学校不提供晚餐( OR=1.122)和学校不提供饮用水( OR=1.015)与学生超重和肥胖呈正相关(均 P<0.05),学校有小卖店售卖零食( OR=0.952)与学生超重和肥胖率呈负相关( P<0.001)。 结论:目前,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比例的超重和肥胖,其超重和肥胖率不仅与儿童的性别、学段、县所在地区有关,还与学校供餐、学校是否提供饮用水等因素有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9年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47 297名6~17岁中小学生。依据2011年WHO贫血诊断标准,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地区中小学生的血红蛋白水平和贫血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2019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血红蛋白均值为135.19 g/L,贫血率为8.7%;女生贫血率(10.0%)高于男生(7.4%),西部地区贫血率(9.8%)高于中部地区(7.1%);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贫血率分别为10.2%、9.7%、8.3%、7.5%、5.7%和3.5%;6~、11~、14~17岁年龄组贫血率分别为8.0%、8.3%和1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使用营养配餐软件的学校( OR=1.482,95% CI:1.296~1.694, P<0.001)、午餐不供应肉类食物的学校( OR=1.241,95% CI:1.103~1.395, P<0.001)以及低收入家庭( OR=1.297,95% CI:1.211~1.389, P<0.001)的学生贫血发生风险更高;模型增加学生饮食相关因素后显示,每周吃≥3次肉类食物的学生贫血发生风险较低( OR=0.907,95% CI:0.832~0.989, P=0.026)。 结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我国中小学生贫血改善已产生重要影响,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学生贫血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家庭收入、学校所在地、学校配餐能力及食物供应种类等是中小学生贫血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需要各方给予进一步关注和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营养干预措施对温州市初中学校食堂午餐供应及剩菜剩饭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评价营养干预措施对温州市学生午餐各类食物、能量和营养素供应量及剩菜剩饭率的干预效果.方法 2021-2022年在温州市13个县(市、区)各随机抽取一所初中,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学校进行连续一周采用称重法和记账法对食堂各类食物的供应量和每日就餐人数进行调查,对剩菜、剩饭进行分类称重.干预措施包括营养供餐支持、营养健康教育.结果 参照《学生餐营养指南》、《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温州市初中学校食堂食物供应方面达到推荐量80.00%的食物有谷薯类、鱼虾类,低于推荐量80.00%的食物有蔬菜类、水果类、蛋类、奶类,高于推荐量120.00%的食物有禽畜肉类、植物油、盐,其中水果类、鱼虾类的供应量得到明显改善(t=2.342,P=0.029;t=-1.914,P=0.070).营养素供应方面达到推荐量60.00%的营养素有能量、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供应量及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推荐量60.00%的营养素有维生素A、膳食纤维,蛋白质、锌、铁、维生素C的供应量及脂肪供能比均高于推荐量,其中锌、维生素A、维生素C供应量及脂肪供能比得到明显改善(t=2.280,P=0.0340;t=-3.261,P=0.004;U=-2.638,P=0.008;t=-2.173,P=0.041).主食、素菜剩菜剩饭率下降明显(x2=4.828,P=0.028;x2=15.813,P<0.001).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采取营养供餐支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办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校食堂午餐食物、能量和营养素供应状况,降低学生剩饭、剩菜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了解2021-2022年福建省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贫血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8 895名学生纳入研究.依据WHO贫血诊断标准,分析不同特征学生的Hb水平和贫血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贫血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2021-2022年福建省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Hb均值为134.44 g/L,贫血率为7.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1.51,95%CI:1.28~1.78)、位于乡镇或者村里的学校(OR=1.50,95%CI:1.71~1.91)、教育局统—提供食谱的学校(OR=3.80,95%CI:1.62~8.92)、没有开展过健康宣传教育的学校(OR=1.54,95%CI:0.09~0.62)和不知道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学生(OR=1.29,95%CI:1.03~1.63)是学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每周午餐提供肉类次数≥3次的学校食堂(OR=0.74,95%CI:0.56~0.99)、每周摄入肉类量>14个乒乓球的学生(OR=0.78,95%CI:0.62~0.98)、每天摄入蔬菜种类≥3种(OR=0.53,95%CI:0.32~0.89)是学生贫血的保护因素.结论 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贫血率低于全国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平均水平,但是显著高于全国6~17岁儿童的贫血率,学生贫血状况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来改善学生的贫血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国内外学校营养午餐立法及营养状况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学校营养午餐立法及营养状况,日本、美国和瑞典等学校午餐制度相对完善和成熟,并逐步将午餐制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我国自1987年开始试点学校营养午餐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农村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应积极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为我国后续营养午餐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完善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2021年浙江省中小学生学校午餐剩余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中小学生学校午餐剩余现状.方法 2021年在浙江省11个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城镇和农村每层至少抽取小学和初中各1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与连续5天午餐主食、肉蛋、素菜剩余状况.结果 浙江省中小学生午餐主食、肉蛋类、素菜的剩余比例分别为0、4%和6.6%.三类食物的剩余比例小学生低于初中生(P<0.01),农村学生低于城镇学生(P<0.01).5天内午餐有剩饭的学生占67.52%,经常剩饭的学生占48.51%,每天均有剩余的学生占26.23%.三类食物的经常剩饭率小学生低于初中生:主食8.93%vs.19.03%、肉蛋17.67%vs.32.85%、素菜27.78%vs.47.27%,(P<0.01),农村低于城镇:主食11.67%vs.16.14%、肉蛋22.06%vs.28.24%、素菜34.97%vs.39.82%(P<0.01).周一到周五总剩饭率、主食、肉蛋、素菜剩饭率随着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2021年浙江省中小学生午餐肉蛋和素菜存在剩余.随着年龄的增长午餐剩余比例和剩饭率呈增长趋势.周一到周五剩饭率逐步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宁波市中小学生营养午餐剩餐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分析宁波市中小学生营养午餐剩餐情况及剩餐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改善营养餐质量、降低剩餐率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3-5月,在宁波市10个区县(市)抽取20所中小学校,选取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4 44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学生一般情况和剩餐情况.结果 学生总剩餐率为62.4%,7.9%的学生每天都剩饭,18.3%的学生每天都剩菜,小学生剩饭频率低于初中生(x2=-2.18,P<0.05).68.3%的学生剩饭量只有一点点,49.4%的学生剩菜量为一小半,小学生剩饭和剩菜量较大的人数比例小于初中生(x2值分别为-2.05,-2.36,P值均<0.05).学生剩饭的主要原因是"量太大吃不完"(占30.6%),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剩饭和剩菜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94,14.28,P值均<0.05).蔬菜剩餐率最高(54.5%),奶类剩餐率最低(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近1年上过营养与食品相关课程、听说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食堂饭菜满意度越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认为学校食堂饭菜优于家里饭菜(差不多、比家里好)的学生剩餐可能性小(OR值分别为0.79,0.73,0.57,0.41,0.26,0.69,0.82,P值均<0.05);供餐方式为自己选择后由老师盛、老师分餐及吃零食频率高(4~6次/周、1次/d、2次/d、≥ 3次/d)的学生剩餐可能性大(OR值分别为1.64,2.23,1.27,1.21,1.52,1.44,P值均<0.05).结论 中小学生剩餐率较高,应该优化营养午餐配置,加强营养知识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生饮食习惯及营养相关知识行为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生饮食习惯及营养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为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20所小学和13所中学中抽取6所小学和4所中学共19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采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饮食情况、营养知识行为等.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以班为单位进行调查,学生自行填写问卷. 结果 71. 5%的学生每日进餐3顿饭,75. 0%的学生每天吃早餐,小学生规律进食情况优于中学生.午餐来源主要是学校食堂(49. 8%)和外送餐(35. 3%),有23. 1%的学生午饭存在吃不饱的情况.91. 8%的学生在家吃晚餐,4. 5%的学生存在晚餐吃不饱的现象.13. 8%的学生对谷薯类、肉类、蛋类、奶类、豆制品、蔬菜、水果的摄入均能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每日推荐摄入量标准,44. 3%的饮水量达到推荐量.中、小学生营养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分别为65. 4%和45.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 2%的学生过去一周平均每天户外运动达60 min. 结论 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生规律进食三餐状况亟待改善,食物摄入未达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要求,营养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学校应开展有针对性营养干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丰台区小学生综合减盐措施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学生和家长为对象采取综合减盐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学生及家长对食盐和零食消费知信行的变化,评价综合减盐措施效果.方法 在丰台区选取3所公立小学,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干预前调查学生579人,家长571人,干预后调查学生566人,家长558人.从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采取综合减盐措施并填写调查问卷.结果 干预组学校食堂午餐人均用盐量由(1.25±0.13)g/人每日下降至(0.90±0.03)g/人每日,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盐摄入相关知识得分均有所上升(P<0.05),干预组干预后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对于食盐摄入过多的危害认识均有所提高(P<0.05);干预组学生食用油饼油条与果脯类的情况有所改善,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高盐食品的消费行为及其他盐相关行为没有改善(P>0.05).结论 通过从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采取综合减盐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学校食堂午餐人均用盐量,提高学生与家长盐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