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势下急诊患者就诊需求及医疗纠纷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形势下急诊患者就诊需求及医疗纠纷现状,为创造和谐就医环境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急诊科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就诊需求、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渴望改善措施进行分析。结果:对不同特征患者家属进行CCFNI评分显示,女性、文化程度较低、经济状况较差及无陪护经验均是患者家属导致患者就诊需求升高的因素( P<0.05);在对患者就诊需求进行调查后显示,患者对于"得到最快、最佳的救治"及"提供充足的床位"需求最高,分别占100.0%及90.8%,对于"提供充足的热水及食物供应"需求最低,占72.5%;在对医疗纠纷进行调查后显示,"医护人员知情不告知"是造成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因素,占57.7%,"违反制度,风险意识淡薄"造成医疗纠纷占比最低,仅占11.5%;在对患者及其家属渴望改善措施调查后显示,"加强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需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患者最渴望改善的措施,分别占87.2%和75.2%,"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占比最低,仅占33.9%。 结论:急诊患者就诊的最大需求是及时得到最快、最佳的救治,因此医生应注重职业素质培养,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6年新疆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溯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2016年新疆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溯源分析。方法:2016年4月3日,新疆某地发生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2012版)》,共发现142例病例,其中疑似病例138例、确诊病例4例。通过入户调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发病和诊疗情况、发病前3 d的饮食史和饮水史、食品的污染源等信息,并采集病例呕吐物及粪便、剩余冰激凌、加工冰激凌剩余牛奶及其他原料、牛奶供应站的牛奶等27份样本,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组测序(WGS)进行分子分型、毒力基因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142例病例年龄 M为9岁,范围为1~66岁;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比为76%(107/142)。男性罹患率[5.5‰(65/11 717)]与女性罹患率[5.8‰(77/13 26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恶心(94%,133/142)、呕吐(92%,131/142)和腹痛(67%,95/142)等。27份样本共计分离获得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分离到其他病原菌。PFGE结果显示,产A+C+E混合型毒素的16株菌(包含病例呕吐物及粪便分离株和冰激凌加工点食品分离株)带型相似度为100%。根据WGS分子分型结果显示,9株菌(包括4株患者分离株、4株冰激凌加工点食品分离株、1株牛奶供应站分离株)为ST1(Sequence Type)、1株菌为ST5405。ST1型菌株聚集在一个大簇中,其中7株菌聚集成一个小簇(74 SNPs),其余2株菌聚集成1个小簇(127 SNPs)。 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可判定是一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生长迟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生长迟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的1 550 969名6~15岁中小学生,男女生比例基本均衡,测量身高,依据《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WS/T 456-2014)判定学生生长迟缓状况。通过《学校调查表》和《县级调查表》调查相关影响因素。学生生长迟缓情况采用例数和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学生生长迟缓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2019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的生长迟缓率为5.7%(88 631/1 550 969),西部地区生长迟缓率(7.1%,66 167/927 954)高于中部地区(3.7%,19 511/533 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男生生长迟缓率(6.3%,50 665/803 851)高于女生(5.1%,37 966/747 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中部地区小学生生长迟缓率为3.9%(14 914/380 598),高于初中生(3.0%,4 597/153 375, P<0.001);而西部地区初中生生长迟缓率(7.2%,21 494/297 217)高于小学生(7.1%,44 673/630 737, P=0.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收入地区( OR=0.829,95% CI:0.816~0.842, P<0.001)、家长承担一部分餐费( OR=0.948,95% CI:0.931~0.965, P<0.001)、企业供餐( OR=0.845,95% CI:0.805~0.887, P<0.001)、学校提供牛奶( OR=0.780,95% CI:0.767~0.793, P<0.001)、开设健康教育课( OR=0.702,95% CI:0.682~0.723, P<0.001)和当地有其他营养改善活动( OR=0.739,95% CI:0.720~0.758, P<0.001)的学生生长迟缓率较低。 结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生长迟缓率有明显的地区、性别和年龄差异,学校适宜的食物供应、开设健康教育课,以及家长参与营养改善与儿童较低的生长迟缓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47 297名6~17岁中小学生。依据2011年WHO贫血诊断标准,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地区中小学生的血红蛋白水平和贫血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2019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中小学生血红蛋白均值为135.19 g/L,贫血率为8.7%;女生贫血率(10.0%)高于男生(7.4%),西部地区贫血率(9.8%)高于中部地区(7.1%);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贫血率分别为10.2%、9.7%、8.3%、7.5%、5.7%和3.5%;6~、11~、14~17岁年龄组贫血率分别为8.0%、8.3%和1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使用营养配餐软件的学校( OR=1.482,95% CI:1.296~1.694, P<0.001)、午餐不供应肉类食物的学校( OR=1.241,95% CI:1.103~1.395, P<0.001)以及低收入家庭( OR=1.297,95% CI:1.211~1.389, P<0.001)的学生贫血发生风险更高;模型增加学生饮食相关因素后显示,每周吃≥3次肉类食物的学生贫血发生风险较低( OR=0.907,95% CI:0.832~0.989, P=0.026)。 结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我国中小学生贫血改善已产生重要影响,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学生贫血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家庭收入、学校所在地、学校配餐能力及食物供应种类等是中小学生贫血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需要各方给予进一步关注和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海军某院校学员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了解军校学员食物与营养素摄入、体格发育、能量消耗和体能素质等情况,评估学员膳食营养状况.方法 选择海军某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员共46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膳食调查、体格测量、能量消耗调查、膳食营养问卷调查及体能测试等方式评估学员的热能摄入、营养素摄入及体质情况.结果 46名军校学员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类、奶及奶制品、植物油、菌藻类等食物摄入偏少,畜肉、禽肉类食物摄入过多.学员人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3444 kcal(1 kcal=4.184 kJ),大于军标每人每日能量摄入量上限(3000 kcal),也大于通过24 h生活观察法计算得到的人均每日能量消耗量(2656 kcal).在三大产能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足(32.8%,军标55%~65%),脂肪供能比超标(49.8%,军标20%~30%),蛋白质供能比稍高(17.4%,军标12%~15%).在微量营养素中,磷、钠、铁的摄入量超标,维生素A摄入不足.体型超重/肥胖者(13人,28.3%)、体能测试综合成绩不及格者(16人,34.8%)占比较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平均营养知识得分较低(67.4分).结论 学员膳食结构不尽合理,三大产能营养素配比不平衡,微量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超重者比例偏高.建议减少畜肉、禽肉类食物摄入,减少调味品用量,增加粮食、蔬菜、水果摄入,增加水产类、奶及奶制品类食物供应,并加强合理膳食科普宣传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鲢滤食不同藻类的磷吸收及排泄过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为探究滤食性鱼类对水体营养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藻类的滤食效率,测定了滤食过程中鲢对磷的吸收和排泄,并分析了排泄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1)鲢通过滤食作用降低了藻类密度,且对不同藻类的滤食效率无显著差异;(2)在水体中,鲢滤食藻摄入磷并排泄溶解性磷(SRP),在食物充足时可维持水体总磷(TP)相对稳定,在食物不充足时,鲢消耗自身营养并持续排泄SRP,成为新磷源;(3)鲢摄入食物后以高氮磷比(N:P)向环境再供应无机营养,食物中大部分氮和少部分磷以无机营养形式排泄,使滤食组水环境N:P显著高于control组,其中滤食蓝藻组水环境N:P显著高于硅藻、绿藻组,提示鲢对藻的滤食促进水体营养向磷限制转换,尤其是滤食蓝藻可能加强这种趋势.总之,鲢不仅可通过摄食压力降低藻密度,同时能以高N:P排泄再分配营养影响藻生长,其对水体营养循环的作用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营养干预措施对温州市初中学校食堂午餐供应及剩菜剩饭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评价营养干预措施对温州市学生午餐各类食物、能量和营养素供应量及剩菜剩饭率的干预效果.方法 2021-2022年在温州市13个县(市、区)各随机抽取一所初中,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学校进行连续一周采用称重法和记账法对食堂各类食物的供应量和每日就餐人数进行调查,对剩菜、剩饭进行分类称重.干预措施包括营养供餐支持、营养健康教育.结果 参照《学生餐营养指南》、《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温州市初中学校食堂食物供应方面达到推荐量80.00%的食物有谷薯类、鱼虾类,低于推荐量80.00%的食物有蔬菜类、水果类、蛋类、奶类,高于推荐量120.00%的食物有禽畜肉类、植物油、盐,其中水果类、鱼虾类的供应量得到明显改善(t=2.342,P=0.029;t=-1.914,P=0.070).营养素供应方面达到推荐量60.00%的营养素有能量、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供应量及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推荐量60.00%的营养素有维生素A、膳食纤维,蛋白质、锌、铁、维生素C的供应量及脂肪供能比均高于推荐量,其中锌、维生素A、维生素C供应量及脂肪供能比得到明显改善(t=2.280,P=0.0340;t=-3.261,P=0.004;U=-2.638,P=0.008;t=-2.173,P=0.041).主食、素菜剩菜剩饭率下降明显(x2=4.828,P=0.028;x2=15.813,P<0.001).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采取营养供餐支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办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校食堂午餐食物、能量和营养素供应状况,降低学生剩饭、剩菜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滇金丝猴夜宿树的选择及夜宿地的利用方式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 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 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 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884 m),降低了群体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明显地,滇金丝猴夜宿点的选择受其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觅食点的位置的影响.鉴于较大的群体和明显回避夜宿地重复利用的特性,提示这是猴群对家域内食物分布的行为响应,避免对同一地点的过度利用造成食物的不足.采用大量(131个)而分散的夜宿地利用方式会保证猴群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此外,相较于其他树种,滇金丝猴更喜欢在云南铁杉(Tsuga dumosa)树上过夜,而且尽量不以夜宿点作为觅食点,可能与卫生和安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气候对不同地区川金丝猴出生模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多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交配与出生有着严格的季节变化,这种季节性除受自身生理机制影响外,还受栖息环境的气候、海拔和食物供应的影响.了解栖息于不同地区的同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出生季节性差异有助于了解环境变量对动物繁殖的影响.本研究于2023年1-8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探索了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家山区域和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区域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群体中婴猴出生模式与季节性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个地区川金丝猴种群中的婴猴集中在3-5月出生,但白河种群的出生季节时间跨度较长,1-2月、7-8月都有婴猴出生;尽管两组猴群出生模式不同,但均发生于气温回暖,降水上升的时期;白河种群周婴猴/成雌值(I/F)变化与周平均气温、周降水量呈正相关;神农架种群周I/F变化与周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但是与周降水量相关性不明显.气温上升可能是促进怀孕雌猴进行分娩环境响应因素,降水量则通过影响食物供应的方式来引发繁殖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一起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引起食源性暴发事件同源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对三亚市2022年7月15日发生一起食源性暴发事件进行同源性分析,为临床治疗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探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技术在沙门菌同源分析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通过传统的细菌检验方法、PFGE和MALDI-TOF MS技术与临床症状、流行病特征相结合,准确对食物中毒事件溯源分析.结果 本起事件中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共14例,均有在同一餐厅就餐经历,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相似,其中1例为该餐厅制蛋炒饭厨师.经病原学培养鉴定显示为猪霍乱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共同引起,其中采集患者14例,检出猪霍乱沙门菌5例,鼠伤寒沙门氏菌3例,阳性率为57.14%(8/14).环境样本检出1份,食品样本2份.PFGE图谱结果显示9种PFGE型,7株菌株同源性为95.0%,4株菌株同源性为94.0%.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原因是食用被猪霍乱沙门菌的蛋炒饭和含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猪肉肠.今后应加强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从食品供应源头保证食品安全,严防食源性感染事件发生.同时规范相关人员健康体检,多渠道宣教食源性疾病危害和预防知识也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