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2019-2022年传疟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安徽省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为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9-2022年在安徽省20个监测点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人诱法开展媒介蚊虫种群和密度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不同生境、不同时间捕获按蚊数进行比较,两组间进一步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 2019-2022年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人诱法分别捕获按蚊31 322只和12 306只,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各年度不同生境捕获中华按蚊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牲畜房捕获中华按蚊数最多;双层叠帐人诱法监测的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在6-8月,呈单峰型.各地貌区中华按蚊密度由低到高依次为淮北平原[0.32只/(人·h)]、沿江平原[1.63只/(人·h)]、江淮丘陵[1.73只/(人·h)]和皖南山区[2.13只/(人·h)];各地貌区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时段不同,淮北平原、沿江平原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20:00-<22:00,江淮丘陵出现在23:00-<01:00,皖南山区出现在19:00-<21:00.结论 安徽省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山区、丘陵和沿江平原中华按蚊密度较高,建议结合输入性疟疾病例分布特征,对全省再传播风险进行分层,精确指导防控措施的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杭州市2017-2021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了解杭州市蜚蠊在不同生境下的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蜚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1年采用粘捕法对杭州市15个县(市、区)的农贸市场、餐饮行业、宾馆、超市、居民区和医院6类生境开展蜚蠊监测.使用Excel 2016和SPSS 20.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并分析蜚蠊种类构成及密度分布,比较不同年份、不同生境下蜚蠊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蜚蠊密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蜚蠊侵害率及构成比差异进行χ2检验.结果 2017-2021年全市共捕获蜚蠊32 978只,平均密度为0.58只/张,平均侵害率为5.53%,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捕获量占捕获总数的99.05%.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均是农贸市场>餐饮行业>超市>宾馆>居民区>医院.蜚蠊总密度季节消长总体呈单峰趋势,高峰在11月;蜚蠊总侵害率季节消长总体呈双峰趋势,高峰在1和9月.农贸市场蜚蠊密度、侵害率季节消长趋势均呈双峰趋势,高峰均在1和11月.结论 德国小蠊是杭州市蜚蠊优势种群,其中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为蜚蠊防制的重点场所,蜚蠊侵害率高峰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密度高峰主要集中在冬季,在蜚蠊防制中,应根据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的季节消长趋势,在高峰期来临之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控制蜚蠊密度、降低蜚蠊侵害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山西省2018-2022年蝇类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掌握山西省不同地区蝇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蝇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8-2022年山西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5-11月蝇密度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份、不同生境蝇密度差异以及季节消长规律.使用Excel 201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使用SPSS 26.0对不同年份、地区和生境间蝇密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共布放诱蝇笼1 609笼,捕蝇6 400只,平均蝇密度为3.98只/笼,2020年蝇密度最高,为7.72只/笼,其次是2021年,为5.01只/笼,2022年密度最低,为1.62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和麻蝇科蝇种,占比分别为81.94%和7.94%;蝇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现单峰型,7-8月为蝇密度高峰期.3个国家级监测点中,晋中市蝇密度最高,为6.98只/笼,太原市蝇密度最低,为1.39只/笼,不同地区间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95,P<0.001).在不同生境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为6.92只/笼,其次是餐饮外环境,为4.10只/笼,绿化带密度最低,为1.60只/笼,不同生境间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26,P=0.003).结论 山西省人居及周边环境中家蝇为优势蝇种,农贸市场和餐饮外环境为蝇类活动重点场所,建议在蝇类活动高峰期前采取防制措施,降低蝇密度,减少蝇类传染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厦门市思明区2019-2023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2019-2023年思明区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规律,为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法(BI)、容器指数法(CI),对辖区10个街道每月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蚊幼监测;利用Execl进行数据整理分析,SPSS 19.0软件分析容器阳性率的差异性.结果 2019-2023年监测到的登革热媒介伊蚊均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年均BI为8.34,不同街道BI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滨海、筼筜、梧村街道的BI在5年间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鼓浪屿、开元、嘉莲、中华、鹭江、莲前街道BI先升后降,厦港街道BI在6~7间波动;6-8月(夏季)是BI的高峰期;5年年均CI为48.67%,监测显示孳生地种类中闲置容器(碗、瓶等)积水最多(占比61.00%),竹头、树洞、石穴阳性率最高(70.97%).5年间容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5.916,P<0.05),不同容器(水体)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083,P<0.05).结论 思明区全年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蚊孳生活动,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应加强环境整治,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及宣传,降低登革热传播及流行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0-2023年宝鸡市蝇类生态学监测及家蝇抗药性调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调查分析宝鸡市蝇类种群密度、生境分布、季节消长规律及家蝇抗药性现状,为蝇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家蝇抗药性测定采用点滴法.结果 2020-2023 年共捕获3 科2 属6 种7 178只成蝇,平均密度为 1.43 只/笼;全年蝇活动高峰期为 6-8 月,8 月密度最高,为 2.62 只/笼;宝鸡市优势蝇种为家蝇、麻蝇,占比分别为 58.30%、12.13%.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2.03 只/笼),其次为餐饮外环境(1.49 只/笼)、居民区(1.12 只/笼),绿化带密度最低(1.09 只/笼);4 种生境中家蝇占比较高,且餐饮外环境、居民区家蝇占比均达 60%以上.家蝇对残杀威、敌敌畏、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36.37、54.25、146.03、38.44 倍.结论 6-8月是宝鸡市成蝇防控重点月份,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和居民区为重点防控区域,应在这些区域采取保持环境卫生、加强孳生地治理、完善防蝇设施等综合防制措施,以便有效控制蝇类密度水平,减少对人类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3年德阳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掌握德阳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的种类构成、密度季节消长、区域及生境分布等本底信息,为制定媒介伊蚊控制措施并开展登革热预警预测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及《四川省登革热防控技术方案(2023 版)》等,分别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对2023 年德阳市蚊幼孳生情况和成蚊密度开展监测.采用 WPS 2016 软件录入并整理数据,SPSS 25.0 软件进行 t 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结果 蚊幼孳生:共调查3 600 户,积水数8 507个,其中阳性数为 697 个;BI值为 19.36,室外高于室内(Z=3.61,P<0.01);CI为 8.19%,室内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P=0.28);蚊幼孳生高峰在 7-9月且布雷图指数到达高值≥20,废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等生境更易出现伊蚊孳生(均P<0.05).成蚊密度:5-10 月共捕获 407 只白纹伊蚊,平均密度为 3.77只/(人·h);8 月为密度峰值,达 6.61 只/(人·h).结论 2023 年德阳市部分季节和生境的白纹伊蚊蚊幼孳生和成蚊密度较高,且在 7-9月,有登革热疫情暴发风险,应针对性采取控制措施,防控登革热疫情发生与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0-2023年长春市蚊虫生态学监测及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长春市 2020-2023 年蚊虫的密度、种类、消长规律及病毒携带情况,为蚊虫防控及蚊媒传染病的风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长春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及《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每年 5-10 月在长春市朝阳区和绿园区使用诱蚊灯法开展监测.使用Excel 2016 和SPSS 21.0 软件分析不同年份、月份及生境中蚊密度监测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各组间的差异比较.结果 2020-2023 年共设置诱蚊灯 920 盏,捕获成蚊14 554只,蚊虫总密度为15.81 只/(灯·夜),蚊虫密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牲畜棚捕获蚊虫占总捕获蚊虫的 72.7%,且主要以刺扰伊蚊为主,其他生境均以淡色库蚊为主.蚊种构成比和各蚊种密度在不同年份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092,P<0.05;F=14.118,P<0.05).蚊虫密度季节消长趋势总体呈单峰型,7-8 月为密度高峰.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2020-2023 年长春市蚊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未发现其携带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但应关注淡色库蚊的构成比及密度,加强防蚊灭蚊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0-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蚊媒密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 2020-2022 年蚊种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蚊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于 2020-2022 年每年 5-10 月对东城区 10 个监测点进行蚊密度监测.Excel 2007 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GraphPad Prism 5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2020-2022 年共捕获蚊虫 7 488 只,蚊密度为 1.73 只/(灯·h).不同年份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7,P=0.147 6).淡色库蚊为东城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 57.71%,白纹伊蚊次之;蚊总密度高峰出现在 8 月上旬和 8 月下旬;不同蚊种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均呈单峰型;不同生境中居民区蚊密度最高,为2.37 只/(灯·h),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P=0.214 8).结论 东城区应根据蚊虫密度、种类构成、季节消长规律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制措施,以居民区为重点场所,在高峰来临前开展灭蚊工作,防止蚊媒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2年沈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和掌握 2022 年沈阳市鼠类、蝇类、蜚蠊和蚊类 4 类病媒生物的密度、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蝇类监测采用诱笼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采用Excel 2013 和SPSS 2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2 年沈阳市鼠类平均密度为 0.11 只/100 夹,优势种为褐家鼠,占 83.33%,不同生境鼠种构成比差异不显著;蝇类平均密度为 53.35 只/笼,全年蝇密度 8 月达到最高峰,密度为 98.56 只/笼,优势种为丝光绿蝇,占 38.00%,居民区蝇密度最高,不同生境蝇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208.919,P<0.01);蜚蠊平均密度为 0.14 只/张,侵害率为 6.61%,优势种为德国小蠊,蜚蠊密度高峰为 7 月,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为 29 只/张;雌蚊平均密度为 11.85 只/(灯·夜),优势种为淡色库蚊,蚊虫密度高峰期为 8 月,牲畜棚雌蚊密度最高,为 162 只/(灯·夜),不同生境蚊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121,P<0.01).结论 掌握沈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数据,结合不同生境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提前开展综合防控,最大地程度上控制虫媒传染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1-2023年平邑县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平邑县鼠类、成蚊、蝇类、蜚蠊的监测结果,为及时提出针对性防制措施,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推动环境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在相应的生境中,对鼠类采用夹夜法、成蚊采用诱蚊灯法、蝇类采用笼诱法、蜚蠊采用粘捕法,进行捕捉监测分析,并将监测结果应用于公共卫生环境治理的方案制定和实施中.结果 鼠密度:平均捕获率为 0.29%;蚊密度:平均密度 12.17%;蝇密度:平均为 2.73 只/笼;蜚蠊密度:平均密度 0.05 只/张.结论 通过监测,系统掌握了 4 种病媒生物的生境、密度、季节消长、种群构成情况,为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防制策略提供支撑,提升了防制成效,监测区域"四害"密度水平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控制标准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