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儿弯曲菌龟亚种中国分离株的种群结构、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胎儿弯曲菌龟亚种( Campylobacter fetus subsp. testudinum, Cft)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对本实验室2010—2022年收集的15株胎儿弯曲菌龟亚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GenBank公布的全球 Cft基因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MLST-GrapeTree分析 Cft的群体遗传结构;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gSNP)构建 Cft的系统发育树,rhierBAPS确定其种群结构;CARD、ResFinder及VFDB注释 Cft的耐药及毒力基因; 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参考CLSI-M45空肠/大肠弯曲菌药敏标准进行结果解释。 结果:基于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分析,共纳入全球41株 Cft基因组信息,其中人类来源24株,动物来源13株,未知来源4株。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4株人类来源菌株中,20株感染对象为黄种人,1例为白种人(配偶是亚裔),其余未知,差异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13株动物来源菌株均分离自爬行动物,包括龟类6株、蛇类4株、蜥蜴类3株。MLST分型显示,中国分离株以ST46为主要序列型,美国则以ST15为主要序列型;Grapetree显示,中国分离株的遗传多态性高于美国分离株;通过cgSNP及BAPS重建的系统发育发现全球 Cft构成6个种群,中国分离株呈散在分布且与动物源菌株亲缘关系密切;美国分离株相对较集中(SC3),且以ST15克隆传播为主;毒力基因分析显示,与鞭毛、糖基化系统及黏附素相关的毒力基因在 Cft中携带率为100.00%,而与侵袭性相关的Ⅳ型分泌系统 virB4、 virB9、 virD4因子及 tetO外排泵基因均存在于新发现的ST74中;15株中国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Cft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6.67%,对红霉素敏感性为100.00%。 结论:全球 Cft的群体结构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感染人群多伴有基础免疫性疾病,其感染可能与食入或接触爬行类动物有关;本次研究发现的中国临床分离株主要流行型为ST46及新发现ST74型别,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广西壮族与汉族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分布及增龄性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广西汉族和壮族女性宫颈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的构成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的女性患者20 736例,分为汉族组16 390例和壮族组4 346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HPV 21分型检测,分析该地区不同民族女性宫颈HPV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 736例中,HPV阳性占27.0%(5 591例),其中汉族组HPV阳性占27.7%(4 536例),壮族组阳性占24.3%(1 055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17, P<0.01),且壮族女性感染高峰年龄大于65岁。该地区女性最常见的5种HPV基因型均为HPV 16、52、58、18及53。HPV16、52在阳性女性中的构成比随增龄而升高,HPV6和HPV11的构成比随增龄降低。 结论:广西地区壮族女性HPV、高危型HPV阳性构成比较汉族女性低;女性中阳性构成比最高的HPV分型为HPV 16、52、58、18及53;基因分型呈增龄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某型潜艇舱室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状况与艇员卫生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某型潜艇长航后舱室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状况对艇员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方法:(1)富集长航前后舱室空气样本,分析其气载微生物构成变化。(2)采用随机抽样法对长航后31名艇员进行9种病原菌IgM抗体和曲霉菌IgG抗体检测;对30名艇员长航前后血清IgG、IgA、IgM及白细胞介素(IL)-2、IL-4、IL-8、炎症蛋白-10(IP-10)进行配对检测。结果:(1)潜艇长航前可培养微生物分类为21个属56个种,长航后为37个属80个种;长航后丝状真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占比明显增加;长航前后均未检测到呼吸道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核酸。(2)长航后艇员血清IgG和IgA水平较长航前显著升高( P<0.01);血清IL-2和IL-8水平降低,IL-4和IP-10水平升高,各组分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长航后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为21.62%,乙型流感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5.41%,副流感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2.70%,曲霉菌IgG抗体阳性率为16.67%。 结论:某型潜艇长航后舱室气载微生物种群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以真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增加为主要特征;多种病原菌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可能与舱室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存在相关性;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佐证了艇员可能因微生物气溶胶暴露产生了适应性免疫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2年苏州市蜚蠊种群监测及抗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苏州市不同生境蜚蠊的种群构成、密度季节变化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情况.方法 用粘捕法调查蜚蠊密度,用药膜法进行德国小蠊抗药性测定.结果 2022 年苏州市蜚蠊粘捕率和密度分别为7.20%和 0.40 只/张,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 94.24%,为优势种.蜚蠊粘捕率和密度 7 月最高,分别为9.73%和 0.56 只/张,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为 1.80 只/张,不同月份总体蜚蠊密度和农贸市场蜚蠊密度呈显著相关性(r=0.965,P=0.002).不同生境蜚蠊粘捕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3.489,P<0.001);德国小蠊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残杀威抗性倍数分别为 3.36、6.18、1.08、1.79、0.79.结论 德国小蠊是苏州市蜚蠊优势种,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7 月是蜚蠊密度高峰月,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为中度抗性,对其他 4 种杀虫剂为低度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20-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蚊媒密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 2020-2022 年蚊种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蚊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于 2020-2022 年每年 5-10 月对东城区 10 个监测点进行蚊密度监测.Excel 2007 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GraphPad Prism 5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2020-2022 年共捕获蚊虫 7 488 只,蚊密度为 1.73 只/(灯·h).不同年份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7,P=0.147 6).淡色库蚊为东城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 57.71%,白纹伊蚊次之;蚊总密度高峰出现在 8 月上旬和 8 月下旬;不同蚊种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均呈单峰型;不同生境中居民区蚊密度最高,为2.37 只/(灯·h),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P=0.214 8).结论 东城区应根据蚊虫密度、种类构成、季节消长规律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制措施,以居民区为重点场所,在高峰来临前开展灭蚊工作,防止蚊媒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22年沈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和掌握 2022 年沈阳市鼠类、蝇类、蜚蠊和蚊类 4 类病媒生物的密度、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蝇类监测采用诱笼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采用Excel 2013 和SPSS 2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2 年沈阳市鼠类平均密度为 0.11 只/100 夹,优势种为褐家鼠,占 83.33%,不同生境鼠种构成比差异不显著;蝇类平均密度为 53.35 只/笼,全年蝇密度 8 月达到最高峰,密度为 98.56 只/笼,优势种为丝光绿蝇,占 38.00%,居民区蝇密度最高,不同生境蝇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208.919,P<0.01);蜚蠊平均密度为 0.14 只/张,侵害率为 6.61%,优势种为德国小蠊,蜚蠊密度高峰为 7 月,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为 29 只/张;雌蚊平均密度为 11.85 只/(灯·夜),优势种为淡色库蚊,蚊虫密度高峰期为 8 月,牲畜棚雌蚊密度最高,为 162 只/(灯·夜),不同生境蚊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121,P<0.01).结论 掌握沈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数据,结合不同生境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提前开展综合防控,最大地程度上控制虫媒传染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21-2023年平邑县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分析平邑县鼠类、成蚊、蝇类、蜚蠊的监测结果,为及时提出针对性防制措施,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推动环境治理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在相应的生境中,对鼠类采用夹夜法、成蚊采用诱蚊灯法、蝇类采用笼诱法、蜚蠊采用粘捕法,进行捕捉监测分析,并将监测结果应用于公共卫生环境治理的方案制定和实施中.结果 鼠密度:平均捕获率为 0.29%;蚊密度:平均密度 12.17%;蝇密度:平均为 2.73 只/笼;蜚蠊密度:平均密度 0.05 只/张.结论 通过监测,系统掌握了 4 种病媒生物的生境、密度、季节消长、种群构成情况,为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防制策略提供支撑,提升了防制成效,监测区域"四害"密度水平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控制标准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析因设计在蝇类现场诱捕试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析因设计在蝇类现场诱捕试验中的应用,为筛选最佳灭蝇方式提供更多思路.方法 采用2×2析因设计研究诱蝇笼放置高度(悬挂式诱蝇笼、立式诱蝇笼)和诱饵类型(商品诱饵、臭豆腐)2个因素的主效应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现场捕蝇方式共分为4种组合,分别为悬挂式诱蝇笼和商品诱饵、悬挂式诱蝇笼和臭豆腐、立式诱蝇笼和商品诱饵、立式诱蝇笼和臭豆腐,每种组合重复试验7次,诱捕试验参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进行.通过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法筛选最佳蝇类诱捕方式.结果 本次研究共诱捕蝇类2 296只,现场累计布放28笼,平均蝇密度为82.0只/笼.其中,立式诱蝇笼和臭豆腐组合诱蝇数量最多,占总捕蝇数的44.16%(1 014/2 296),平均蝇密度144.8只/笼;其次是悬挂式诱蝇笼和臭豆腐组合、悬挂式诱蝇笼和商品诱饵组合、立式诱蝇笼和商品诱饵组合,分别占42.73%(981/2 296)、8.71%(200/2 296)、4.40%(101/2 296),平均蝇密度依次为140.1、28.6、14.4只/笼.不同诱捕方式现场诱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441,P<0.001),诱蝇种群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980,P<0.001).诱蝇笼放置高度的主效应不显著(F=0.223,P=0.641),诱饵类型主效应显著(F=147.206,P<0.001),诱蝇笼放置高度和诱饵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894,P=0.354).结论 析因设计相较于单因素设计方法不仅能分析各因素的主效应,还能分析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优选立式诱蝇笼和臭豆腐组合灭蝇效果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指纹皱纹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指纹是手指指腹上由乳突纹线构成的花纹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指纹皱纹是皮纹学中非皮嵴纹构型和屈肌褶纹的一个显著特征,因其在捺印指印时表现为正常乳突纹线在不同方向上中断,从而形成白色条纹,因此又称为指纹白线.指纹皱纹的形成和表现与皮肤疾病、民族种群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相关联,故该特征在皮纹学、医学、法庭科学和计算机识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指纹皱纹的基本属性进行了整理,重点介绍了其研究进展,并初步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为其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2-2023年山东省金乡县蝇类密度监测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掌握金乡县人居及周边环境蝇类种群构成、密度、分布特点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红糖食醋为诱饵,采用笼诱法在每年3-11月监测不同生境、不同种群的蝇类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厩腐蝇和麻蝇为主要优势蝇种,构成比分别为38.92%和21.34%.蝇类密度高峰期为6-9月;在农贸市场、绿化带、餐饮外环境、居民区生境中,蝇密度依次为18.25、11.72、6.25、4.53只/笼.结论 厩腐蝇、麻蝇为优势蝇种,6-9月是蝇类发生关键时期,农贸市场和绿化带是蝇类发生的重点环境,应注意在高峰期前对蝇类采取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