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组分变化及其与发病风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组分变化与子宫内膜癌(E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收集91例EC患者(EC组)和203例健康对照志愿者(对照组)的空腹外周血,分离红细胞,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检测红细胞膜脂肪酸组分,并分析脂肪酸组分变化对EC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 EC组和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占比由高到低均为总饱和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EC组外周血红细胞膜总饱和脂肪酸占比高于对照组,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比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周血红细胞膜饱和脂肪酸中,EC组肉豆蔻酸C14:0、硬脂酸C18:0、山俞酸C22:0、木焦油酸C24:0占比均高于对照组,花生酸C20:0占比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外周血红细胞膜单不饱和脂肪酸中,EC组棕榈油酸C16:1n7、神经酸C24:1n9占比均高于对照组,油酸C18:1n9占比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外周血红细胞膜ω-6多不饱和脂肪酸中,EC组亚油酸C18:2n6(LA)低于对照组,g-亚麻酸C18:3n6(GLA)、花生二烯酸C20:2n6、花生三烯酸C20:3n6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外周血红细胞膜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中,EC组α-亚麻酸C18:3n3(ALA)占比低于对照组,花生四烯酸C20:4n6(A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占比高于对照组(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红细胞膜总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中的肉豆蔻酸C14:0、山俞酸C22:0、木焦油酸C24:0,单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棕榈油酸C16:1n7、神经酸C24:1n9,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GLA占比升高均会增加EC的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2.14、2.36、2.60、3.21、3.25、4.81、2.74,P均<0.05);外周血红细胞膜饱和脂肪酸中的花生酸C20:0、单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棕油酸C18:1n9及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LA、ALA占比降低均会增加EC的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0.38、0.34、0.21、0.51,P均<0.05).结论 EC患者红细胞膜总饱和脂肪酸及其中的肉豆蔻酸C14:0、山俞酸C22:0、木焦油酸C24:0,单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棕榈油酸C16:1n7、神经酸C24:1n9,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GLA占比均升高;饱和脂肪酸中的花生酸C20:0、单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棕油酸C18:1n9及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LA、ALA占比均降低;上述脂肪酸占比改变与EC的发病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右旋去氧娃儿藤宁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和包封率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右旋去氧娃儿藤宁(CAT)纳米结构脂质载体(CAT-NLC),并建立CAT-NLC包封率测定方法.方法:以油酸增溶CAT并与山俞酸甘油酯为复合脂质载体材料,采用热熔超声分散法制备CAT-NLC;以超滤离心法和葡聚糖凝胶柱法分离游离药物和载药纳米粒,采用HPLC法测定CAT-NLC包封率.结果:制备得到的CAT-NLC为规则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46.0±1.8) nm,多分散系数为(0.270±0.0009),Zeta电位为(-29.0±0.67)mV;透析法体外释放考察显示4h内CAT的累积释放度为(53.3±3.8)%;超滤离心法和葡聚糖凝胶柱法均能有效分离游离药物和载药纳米粒,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03%(RSD=1.53%,n=9)和100.3%(RSD=2.4%,n=9),采用更适合的葡聚糖凝胶柱法测定CAT-NLC包封率,结果为(80.70±1.80)%.结论:热熔超声分散法制备得到的CAT-NLC,具有体外缓释特性,包封率较高;葡聚糖凝胶柱法可准确、可靠地测定CAT-NLC包封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山羊角化学成分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以北山羊角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分析其红外光谱、脂肪酸和氨基酸成分.结果表明:北山羊角红外光谱主要体现角蛋白组分的特征峰,其中1 540 cm-1、l 653 cm-1、3 061 cm-1归属于角蛋白分子中酰胺类成分;1 454 cm-1、2 875 cm-1、2 963 cm-1归属于角蛋白分子中脂类成分;北山羊角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组分,主要成分包括棕榈酸、油酸、山俞酸,它们占脂肪酸总量的53.9%;17种氨基酸组分,总量为976.62 mg/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