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帕霉素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皮质激素(GCS)是大多数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IU)的主要治疗药物。但长期全身使用GCS会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全身副作用,局部使用GCS也可导致患眼白内障、眼压升高或青光眼。雷帕霉素(RAPA)具有免疫抑制、抗血管生成、抗增生等作用,目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均表明其在治疗NIU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尤其是玻璃体腔注射这种治疗方式,可将患者的全身暴露降至最小,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全身应用的不良反应。近年来,有研究试图采用纳米结构载体包括胶束、脂质体、纳米晶体、聚合物纳米颗粒和磁性纳米颗粒等增强RAPA制剂的穿透力以及治疗眼后节疾病的疗效。这些药物载体是否可以装载RAPA用于NIU的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外转录mRNA系统的建立及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mRNA的体外转录系统,并用于评价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mRNA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以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为模式蛋白,将EGFP 基因分别克隆入pcDNA3.1(+)和pmRV载体中,通过体外转录合成EGFP mRNA,以验证载体及mRNA框架结构的正确性;然后将RSV融合前F蛋白(RSV preF)序列构建于经验证的载体,体外转录合成RSV preF mRNA;转染细胞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等方法验证蛋白表达;进一步通过微流控技术用脂质体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LNP)包封体外转录合成的mRNA,经过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检测后进行小鼠免疫和评价.结果 经过验证发现,pcDNA3.1(+)的框架结构更适合mRNA;EGFP mRNA转染HEK 293T细胞24h后,体外转染效率>90%;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等方法验证RSV mRNA能够在24h内表达preF;包封后的RSV mRNA疫苗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滴度与RSV preF蛋白免疫抗体滴度相近(P>0.05),细胞因子IFN-γ和IL-4均有一定程度的上调.结论 建立了正确表达目的蛋白的mRNA体外转录系统,以此为基础的RSV mRNA疫苗在小鼠体内可诱导强的免疫应答,为潜在的RSV mRNA候选疫苗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甘草酸/甘草次酸抗肝癌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肝癌属难治性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因.化疗是抗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抗癌药物是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疏水性分子,普遍缺乏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伴随生物利用率低、毒副作用严重和体内细胞膜以及其他天然生理屏障作用等问题,极大限制了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甘草酸是从中药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也是具备双亲性结构的天然表面活性剂,甘草次酸是它主要水解物.研究表明,甘草酸/甘草次酸能够特异性靶向肝脏,并具有多重抗肿瘤活性.目前甘草酸/甘草次酸已应用于"壳-核"型载药胶束、脂质体、纳米颗粒等多种抗肿瘤纳米载药体系.以甘草酸/甘草次酸修饰的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实现肝靶向治疗,提高抗肝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对人体毒副作用的同时还能发挥自身的协同抗肿瘤效果,最终实现增强抗癌药物体系抗肝癌疗效的目的.文章综述了甘草酸/甘草次酸在抗肝癌载药系统的应用,并详细分析了它们自身的抗肝癌药理作用,以期为肝靶向抗癌药物体系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微藻细胞外囊泡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细胞外囊泡是由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产生并分泌到胞外的具双层磷脂结构的纳米级囊泡,作为蛋白质、核酸、脂质和代谢物等物质的载体在细胞间穿梭,行使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功能.微藻细胞也向环境中释放细胞外囊泡以介导细胞间通讯功能,在微藻的环境适应、营养运输、病毒感染和调节水体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从概念、提取和富集方法、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功能的角度介绍微藻源细胞外囊泡,归纳了常用的提取方法和表征手段的优点和不足,总结它们的结构、组成和生理特性,并探讨其在疾病治疗和纳米载药平台构建领域中的应用潜力和优势.对微藻源细胞外囊泡在食药递送载体应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观点和建议,为将来微藻源细胞外囊泡的生理学功能研究及其在微藻产业和食药研发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微藻源EVs的生产及其在食药递送系统构建领域的应用研究有望成为微藻生物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紫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制备并优化紫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并对其进行表征、创面刺激性测试及抗炎活性评价.方法 通过饱和溶解度测定、脂质相容性和乳化能力筛选了紫草素NLC的处方.以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为指标,考察紫草素NLC的制备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制备紫草素NLC,单因素法考察固液脂质比、总脂质用量、乳化剂用量和投药量的范围.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固液脂质比、总脂质用量、投药量对PDI和载药量的影响,得到最优处方,并对其进行验证及表征.通过在大鼠背部表皮造成破损后连续给药,测试紫草素NLC的创面刺激性.采用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NO释放率为指标评价紫草素NLC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 采用Transcutol P为液体脂质,固体脂质为双硬脂酸甘油酯,乳化剂为BRIJ?O20,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NLC,最优处方:乳化剂用量为6%,固液脂质比为4:6,总脂质用量为6%,投药量为20mg.大鼠背部破损皮肤均未见红斑或水肿,皮肤组织结构均基本正常,同时等剂量下的紫草素NLC抑制RAW264.7释放NO的能力存在比紫草素更强的趋势.结论 制得的紫草素NLC载药量高,粒径均一.紫草素被制成NLC后,对创面无刺激性,细胞毒性有所下降,同时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托伐普坦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与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制备托伐普坦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ol-NLCs),以提高托伐普坦(Tol)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 根据溶解度对辅料进行筛选,包括固体脂质(双硬脂酸甘油酯、山嵛酸甘油酯、聚乙二醇-8山嵛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和单亚油酸甘油酯)、液体脂质(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月桂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单辛酸丙二醇酯)和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聚氧乙烯蓖麻油、聚乙二醇-15羟基硬脂酸酯和泊洛沙姆188),采用乳化超声-低温固化法制备Tol-NLCs,并使用Box-Behankn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分别采用电镜(TEM)观察、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制备的Tol-NLCs进行表征,同时比较Tol原料药和Tol-NLCs体外药物释放特点、跨膜转运特征;比较Tol混悬液和Tol-NLCs经大鼠ig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特征.结果 根据溶解度确定以山嵛酸甘油酯作为固体脂质,单油酸甘油酯作为液体脂质,聚乙二醇-15羟基硬脂酸酯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优化得到Tol-NLCs的最佳处方:总脂质质量浓度为40.0mgmL-1,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25.0 mg·mL-1,超声时间为6 min.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制备的Tol-NLCs呈类球状,分布均匀;Tol-NLCs的平均粒径为(106.2±14.7)nm,PDI为(0.196±0.004),Zeta电位为(-26.6±0.6)mV;药物在Tol-NLCs中以非结晶形式存在.Tol-NLCs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表现为前期药物释放较快,后期药物释放平缓.Caco-2细胞跨膜转运结果显示,Tol-NLCs的Papp(AP→BL)值为(11.16±0.58)×10-6cm·s-1,Papp(BL→AP)值为(4.51±0.46)×10-6cm·s-1,与Tol溶液相比,Pap(AP→BL)表现出明显增加趋势,Papp(BL→AP)表现出明显降低趋势,说明Tol包裹在NLCs中促进了药物吸收,抑制了P-糖蛋白(P-gp)的外排作用.与Tol混悬液相比,大鼠ig Tol-NLCs后,Tol生物利用度提高了 2.5倍.结论 按优化处方制备的Tol-NLCs,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白藜芦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制备白藜芦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Res-NLCs),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特性的考察.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高压均质法制备Res-NLCs,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处方,并对最优处方制得的Res-NLCs进行理化性质考察;通过HPLC建立白藜芦醇体外释放方法学,采用动态透析法对Res-NLCs的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结果 Res-NLCs的最优处方为:双硬脂酸甘油酯用量为0.0356g,大豆磷脂用量为0.3918g,Tween-80的质量浓度为4.25%,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用量为0.0475 g.经透射电镜观察Res-NLCs呈规则圆球状,分散均匀.测得Res-NLCs的平均粒径为(81.87±0.14)nm,多分散系数为(0.099±0.02),Zeta 电位为(-8.09±0.75)mV,包封率为(98.43±0.07)%,载药量为I(11.04±0.14)%.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白藜芦醇溶液在8h释放97.31%,而Res-NLCs则缓慢持续释放,并在48 h后达到释放平台,累计释放的白藜芦醇为80.69%.结论 通过乳化蒸发-高压均质法制备的Res-NLCs粒径小,分散均匀,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及载药量,并可显著延长白藜芦醇释放的时间,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橘红素2种脂质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和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制备橘红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angeretin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Tan-NLCs)和橘红素固体脂质纳米粒(tangeret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Tan-SLNs),考察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包封率、载药量和粒径为指标,单因素结合 Box-Behnken 设计-效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优化 Tan-NLCs 处方,并制备Tan-SLNs.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an-NLCs和Tan-SLNs外貌形态,考察在pH 2.0和pH6.8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释药情况.X 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法和示差量热扫描(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法对晶型进行分析,并考察Tan-NLCs和Tan-SLNs冻干粉的稳定性.以橘红素原料药为参考,比较Tan-NLCs和Tan-SLNs口服药动学行为.结果 Tan-NLCs和Tan-SLNs平均包封率分别为(85.13±1.01)%和(73.07±1.38)%,载药量分别为(5.43±0.19)%和(4.11±0.22)%,粒径分别为(184.77±8.63)nm 和(226.09±10.25)nm.Tan-NLCs 和 Tan-SLNs 呈椭圆形或球形,橘红素在Tan-NLCs和Tan-SLNs冻干粉中可能以无定型形式存在,其释药速率和累积释放率明显提高.Tan-NLCs 冻干粉稳定性高于Tan-SLNs冻干粉.口服药动学结果显示,Tan-SLNs冻干粉Cmax和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2.01倍和3.10倍;Tan-NLCs.冻干粉Cmax和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2.83倍和4.59倍.结论 Tan-NLCs和Tan-SLNs均可促进橘红素口服吸收,但Tan-NLCs冻干粉稳定性更高,促吸收作用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青蒿素类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但该类药物存在半衰期短、稳定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治疗效果.与游离药物相比,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系统不仅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体内循环时间,还可增强药物运输的肿瘤靶向性,具有更显著的抗肿瘤效果.目前,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体系包括脂质体、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聚合物胶束、囊泡、自微乳以及纳米前药等,每种纳米递送体系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待改进之处,对其进行总结可为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岩白菜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制备岩白菜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熔融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以固态脂质种类、液态脂质种类、固液脂质比、脂药比、泊洛沙姆 188 浓度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粒径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考察体外释药,测定稳定性,进行晶型分析.18 只大鼠随机分为3 组,分别灌胃给予岩白菜素、物理混合物、岩白菜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0.5%CMC-Na混悬液(60 mg/kg),于0.25、0.5、1、2、3、4、5、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岩白菜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优处方为固态脂质山嵛酸甘油酯,液态脂质油酸,固液脂质比 4 ∶ 1,脂药比 10 ∶ 1,泊洛沙姆 188 浓度 2.0%,平均包封率为(84.16±1.57)%,载药量为(7.73±0.27)%,粒径为(215.53±18.04)nm,Zeta电位为-(37.56±2.03)mV.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模拟胃液中 240 min内累积释放度小于 50%,在模拟肠液中 36h内为 71.04%,并且在后者中 12h内稳定性良好.岩白菜素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中.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tmax、t1/2 延长(P<0.01),Cmax、AUC0~t、AUC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与原料药相比增加至 6.08 倍.结论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可改善岩白菜素稳定性、口服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