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囊袋张力环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马方综合征晶状体不全脱位术后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观察接受改良囊袋张力环(MCTR)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治疗的马方综合征(MFS)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术后IOL脱位的发生率,并总结接受IOL复位或取出术MF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通过随访观察 2015 年 1 月—2020 年 6 月于我院同一手术医师行MCTR植入术且术后随访 3 年以上的MFS患者术后IOL脱位情况,计算其IOL脱位发生率.通过回顾分析我院同期就诊的MFS合并IOL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手术选择.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同一手术医师行MCTR植入术患者 115 例(192 眼),大部分患者为儿童(80.21%,154/192),中位随访时间 4 年(四分位范围:3.50,4.67).随访期间共出现MCTR-IOL复合体脱位 3 例(3 眼),脱位发生率为 1.56%(3/192),其中 2 例为不全脱位、1 例为全脱位.3 例患者均为成人,IOL脱位发生时间为术后 2~3 年,均无明显诱因,直接原因均为缝线断裂.同期在我院接受IOL复位或取出术的MFS患者共 16 例.IOL脱位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缝线断裂(62.50%,10/16)、其次是缝线或可植入式囊袋拉钩在巩膜层间出现滑动松脱(18.75%,3/16).对于出现不全脱位的CTR或MCTR患者,通过缝线再次固定张力环或植入囊袋拉钩可实现IOL复位;MCTR脱位进入玻璃体腔的患者接受了MCTR取出和经巩膜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对于其他手术方式的IOL脱位患者,多数患者实现了脱位IOL复位术(54.55%,7/13),少数患者进行了IOL置换术(30.77%,4/13),2 例IOL取出后未植入IOL.结论 MCTR植入术是治疗MFS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IOL脱位是其罕见并发症.MFS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十分必要,甚至需要终生随访,早期干预IOL脱位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术的手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外伤或先天性疾病导致的晶状体脱位以及白内障手术后囊破裂较大等无法常规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术式植入人工晶状体.本文将介绍多种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包括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无缝合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襻固定术、生物胶人工晶状体襻巩膜固定术.此外还将对以上术式的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睫状沟缝合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研究组给予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并分析2组患者视力、人工晶状体稳定性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6.67%(P<0.05).结论 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无晶状体伴无充分囊膜支撑眼植入后房型IOL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较之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术后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病例随访观察.选取2017-12/2018-09于华西医院眼科行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患者5例,定期随访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LogMAR)、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等效球镜度数、眼压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等.结果:患者3例术后矫正视力达0.0,术后等效球镜度数与目标屈光度相差为0.11~0.62D.术后3mo,1例患者裸眼视力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2,另1例患者术前存在角膜白斑及黄斑前膜牵拉水肿,矫正视力达到了术前验光最佳矫正效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人工晶状体袢凸缘及袢均保持在巩膜层间良好的位置,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未见明显偏心及倾斜.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低眼压及其它并发症.结论: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切口小,无需制作巩膜瓣,不使用缝线及生物胶,手术时间短,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且固定良好.此手术方式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曲线,掌握术中关键点操作,可以为患者带来快速、良好、稳定的术后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改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改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海南省眼科医院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13例(13眼).方法 患者采用改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回顾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术后1天、1周和1个月进行视力、验光、眼压等相关检查.主要指标视力(LogMAR)、屈光状态、眼压、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前裸眼视力均值(1.58±0.08),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均值(0.70±0.11)(t=6.519,P=0.000);术前屈光均值(+10.54±0.35)D,术后1个月屈光均值(+0.73±0.39)D(t=16.284,P=0.000).平均手术时长(27.92±10.18)分钟.术后低眼压1例,角膜水肿4例,均术后1周恢复.无人工晶状体脱位、虹膜夹持、人工晶状体袢暴露发生.结论 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改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是晶状体囊袋不完整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和传统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特征及其与预后视力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比分析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和传统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特征及与预后视力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13例(14眼)作为层间固定术组;另外,选取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悬吊术的患者13例(14眼)作为缝线悬吊术组.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术前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UCVA和BCVA、屈光状态,并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水平、垂直位的倾斜度和偏心值,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进行晶状体位置参数和术后UCVA、BCVA、散光度和等效球镜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层间固定术组和缝线悬吊术组患者UCVA均较术前1周显著提高(均为P<0.05);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1周有所提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28眼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为2.28°±1.89°,水平偏心值为(1.56±1.23)mm,垂直倾斜度为4.32°±4.61°,垂直偏心值为(1.82±1.46)mm.术后6个月,层间固定术组患者人工晶状体垂直偏心值较缝线悬吊术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水平偏心值、垂直倾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层间固定术组患眼的垂直倾斜度大于水平倾斜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参数与预后视力各指标间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术前28眼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术后3个月层间固定术组1眼眼压为8.0~8.8 mmHg(1 kPa =7.5 mmHg),处于偏低状态;经局部应用激素滴眼治疗后6个月眼压稳定至正常.结论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术能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视力,与传统睫状沟缝线悬吊术效果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晶状体脱位逐渐引起眼科医生的重视,针对晶状体脱位手术的探索与改进一直在持续进行中.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发明和眼内植入材料的改进,晶状体脱位患者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植入和固定成为眼科医生关注的焦点.IOL悬吊术作为治疗严重晶状体脱位以及无晶状体眼且囊袋支撑不足或无囊袋患者的IOL植入的经典术式,主要经历了传统的经巩膜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以Z字形缝合为代表的无线结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和无缝线的IOL巩膜层间固定术三个阶段,理解并掌握各种IOL悬吊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对提高眼科医生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两种术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治疗晶状体脱位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比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术和无缝线巩膜隧道层间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完全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05/2021-09在我院确诊为晶状体完全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患者40例40眼,其中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术者21眼(缝线组),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隧道层间固定术者19眼(无缝线组).随访至术后3mo,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中央角膜厚度(CCT)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无缝线组手术用时显著短于缝线组(31.79±6.01min vs 45.38±8.04min,P<0.001).两组患者术后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术后1wk无缝线组BCVA(LogMAR)显著优于缝线组(0.32±0.14 vs 0.57±0.25,P<0.001).术后3mo,两组患者CECC均低于术前(均P<0.01).缝线组术后1wk CCT大于术前和术后3mo(均P<0.01),无缝线组手术前后CCT无显著变化.随访期间,无缝线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缝线组(26%vs 38%,P>0.05).结论: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隧道层间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完全脱位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提升快,术后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