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穿刺活检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前列腺癌多为成骨性转移,因骨穿刺活检有一定难度,且取样量少,目前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穿刺活检仍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否采用影像引导、活检类型(细针抽吸还是粗针活检)、穿刺针数,后续组织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均是影响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穿刺活检的成功率的因素。虽然骨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是确诊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金标准,但由于骨穿刺是有创性检查,同时由于99mTc-MDP全身骨显像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骨穿刺活检已很少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分期诊断。然而,对于部分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病灶的穿刺活检仍有重要价值:(1)当99mTc-MDP全身骨显像检查揭示出孤立的骨病灶,且患者疑似骨转移,但其他影像学检查未显示明显的骨质破坏迹象时;(2)对于尚未接受过前列腺原发病灶或转移病灶的病理检查,临床诊断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影像学检查示骨转移且无可穿刺的软组织病灶时,进行化疗或者放疗前需有病理证实;(3)对于mCRPC患者,通过骨转移灶的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和基因检测,以指导下一步精准治疗。前列腺癌在治疗过程中会逐渐出现耐药性,肿瘤细胞不断演化并出现基因特征的改变,如治疗相关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出现。另外,肿瘤原发灶的基因特征与转移灶之间也会存在差异,因而建议对转移灶进行穿刺活检。通过对mCRPC阶段癌细胞的基因特征分析,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指导精准及个体化治疗,同时也为前列腺癌演进机制的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组织学材料和基因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部位体表轮廓对Catalyst HD体表光学系统引导放疗摆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人体不同部位的体表轮廓对Catalyst HD体表光学系统引导放疗摆位的影响。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底角5°~ 45°(步长为5°)的圆模型和椭圆模型,模拟患者不同部位的体表轮廓。使用Catalyst HD进行监测,调节其增益及积分时间。手动移动治疗床(-5 ~ 5 mm,步长为2 mm),记录所有模型的横纵比,及其在横向和纵向放置下腹背(AP)、头脚(SI)、左右(LR)3个方向的床值误差及Catalyst HD监测的摆位误差。将Catalyst HD增益、积分时间与不同体表轮廓的模型进行关联性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放置方式下的摆位误差,分析Catalyst HD监测值与床值的相关性。结果:Catalyst HD监测时所需增益和积分时间对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斜率为-0.001,截距与模型横纵比存在一定函数关系。相同增益下积分时间随模型底边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模型在不同放置条件下Catalyst HD监测精度存在差异( Z = -8.59 ~ -0.02, P < 0.05),横向放置时LR和AP方向监测精度更高。Catalyst HD监测值与真实床值的相关性,在LR和SI方向随模型底边角度增加而增大,≥25°时呈强相关;AP方向均相关性显著( R >0.9)。 结论:Catalyst HD系统获取最佳表面影像时,增益、积分时间和患者体表轮廓存在关联。Catalyst HD监测在AP方向精度高,当体表轮廓横纵比≤2或底边角度≥25°时在所有方向均存在较高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复发宫颈癌近距离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和放疗。宫颈癌治疗后复发率高,复发后预后较差。复发宫颈癌可分为盆腔中央型、盆腔外周型和盆腔外复发,其治疗方案取决于患者初始治疗方式和复发位置。无放疗史的患者如有手术指征,可首选手术,也可联合放化疗±近距离治疗。放疗后盆腔中央复发的患者可选择盆腔廓清术±术中放疗,但其适应证具有高选择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生存质量低。放疗后盆腔外周复发的患者可行再程外放疗和/或化疗。然而再程放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初次放疗,立体定向体部放疗适应证较严格,对治疗者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较高。近年来放疗技术更加精准,影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如高剂量率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复发宫颈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近年近距离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螺旋断层治疗系统的质量保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螺旋断层治疗系统(HT)是一种集调强放射治疗和影像引导放射治疗于一体的放射治疗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放疗设备之一。考虑其与常规直线加速器质量保证的差异,由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提出,多家医疗单位共同参与制定了本指南。指南包括国内医疗机构HT用于临床工作的验收项目、操作制度、应急预案等内容,明确了质量控制的测试方法、评价标准、检测频率。指南结合国内医疗单位实际情况给出了推荐性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机械精度、剂量输出与分布、激光定位系统、治疗床运动精度、MVCT影像系统质控检测、临床治疗计划验证等具体实施方法步骤,使得指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指南能给临床工作人员提供质量保证技术指导,使HT质量保证工作有章可循,可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和精度。对国内各医疗机构建立规范HT质量保证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磁共振引导自适应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脑转移瘤是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但由于锥形线束CT(CBCT)等图像引导技术无法较好地实时显示颅内肿瘤体积、形状及瘤周水肿变化,影响了自适应放疗的精准性,限制了大剂量低分次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磁共振(MR)图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对比度,且无额外辐射损伤,较CBCT具有明显优势。MR引导的自适应放疗可以实时影像跟踪治疗过程中颅内肿瘤解剖形变及位置变动,并据此进行在线剂量重建,从而保证肿瘤组织得到足量照射、减少周围重要危及器官受量,达到动态的精准放疗。本文就MR引导自适应放疗在脑转移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锥形束CT图像分割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是一种可视化的影像引导放疗技术,具有提高肿瘤靶区剂量,降低正常器官受照剂量等诸多优点。锥形束CT(CBCT)是IGRT中最常用的医学图像之一,对CBCT进行快速、准确的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分割对放疗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基于配准的分割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方法。本研究针对CBCT图像分割方法、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腔道适形导板引导宫颈癌插植放疗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研制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方法,评价该技术对剂量及疗效的提升与改进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15例。患者存在阴道残端复发、肿瘤偏心性生长、子宫锥切术后等特征,CT扫描获取三维影像,完成针道优化后,通过放射治疗3D打印系统软件(PMT 3D)对预计划数据进行解析,抓取驻留点的坐标而建立插植通道,并基于患者生理结构特征生成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尺寸及形状,3D打印后实施插植放疗。评估适形指数等剂量学参数,对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变化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15例患者采用腔道适形插植导板进行治疗,其治疗计划适形指数CI为0.74±0.26,放射治疗总剂量高危临床靶区(HR-CTV)D 90%(EQD 2,α/β=10)为(85.5±6.8)Gy,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 2 cm3(EQD 2,α/β=3)分别为(72.2±4.2)、(65.8±6.1)、(65.2±4.4)、(69.8±3.7)Gy,符合临床要求。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明显。适形插植导板与阴道腔体贴合度较好,少体积的空气间隙并未影响剂量。非平行入针可以提高腔体空间及插植针的利用率。 结论:基于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的适形腔道插植导板研制方法兼顾效率和效果,符合现代精准放疗的要求,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近距离治疗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放疗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辅助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有高中危复发风险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中,阴道残端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对于这部分患者,阴道近距离治疗(VBT)与外照射的局控率相近,但VBT的不良反应更轻。本文对VBT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分别从VBT的患者选择、阴道施源器的选择、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因素、影像引导的精准定位、放疗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对近距离调强技术及新型质控仪器的应用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虚拟影像仿真系统在放射治疗相关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依赖于CT图像信息和放疗医务人员经验技术的传统放疗计划方案制定已逐渐限制了放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基于计算机技术开发的虚拟现实(VR)技术是一种在3D环境中进行人机交互的仿真系统,其能够提供放疗环境、患者解剖结构、等剂量线分布等内容的3D信息。目前VR已用于引导患者摆位、非共面治疗计划的自动碰撞检测、全息显像系统优化放疗计划、教学培训及患者宣传教育等方面,以期在安全而有效的基础上提高放疗质量,也为放疗技术培训、教学及宣教等方面提供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宫颈癌多模态融合图像引导近距离放射治疗发展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以顺铂为基础的全身化疗联合外照射序贯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ICBT)已成为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模式。得益于医学影像设备成像精度的提高和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ICBT已向图像引导的近距离治疗(IGBT)发展,并已走出了仅仅依赖单一影像引导的模式。如何选择适合的影像采集技术、优化多模态成像融合策略以降低IGBT的剂量偏差等因素是决定宫颈癌治疗成败的关键,也是困扰放疗实践的重要因素。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放疗平台搭建及解决方案中崭露头角,已成为解决多模态融合宫颈癌IGBT关键问题的重要抓手,同时也为提升宫颈癌区域整体诊疗水平、减轻医师工作负担、向基层单位推广放疗经验提供一条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