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角豆芫菁成虫雌雄异型触角感器精细结构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主要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扁角豆芫菁生物学和行为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参考,也为今后的触角感受器电生理研究提供前提条件.[方法]对扁角豆芫菁E.impressicornis雌雄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分布及其差异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二者的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雌雄成虫触角共有的感器分为7种,即2种刺形感器(CH1和CH2),2种锥形感器(SB1和SB2),1种B(o)hm氏鬃毛(BB),1种耳形感器(SA)和1种钟形感器(CA);雄虫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括1种刺形感器(CH3)和1种锥形感器(SB3),而雌性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含2种锥形感器(SB4和SB5)和1种凹槽钉形感器(GP).[结论]扁角豆芫菁成虫触角感受器类型丰富多样.根据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分布以及与之前报道结果的比较分析,推测其功能可能为信息素感器(CH1)、化学感器(CH2和GP)、嗅觉受体(CH3,SB1-SB5,SA和CA)、机械感器(BB)和温度感器(GP和C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株扁角豆芫菁寄生菌的分离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为摸清药用昆虫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人工饲养过程中感染真菌病害的情况,对一株感染该虫的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该菌株的内源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和β-微管蛋白(Be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在GenBank登录号为ITS:MT825106,BenA:MT862132;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聚为一支,但与黄曲霉的亲缘关系更近;该菌株的分生孢子与黄曲霉菌株的分生孢子一致,呈球形或近球形,表面粗糙,具若干小突起,较松散分布.结论:基于扫描电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研究结果可为扁角豆芫菁的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真菌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