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肾脓肿2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肾脓肿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武汉儿童医院肾内科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诊断为肾脓肿的患儿24例。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和随访数据。分类变量的数据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连续变量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入组患儿中男女各12例,年龄17.96(8.26,49.56)个月。起病症状以发热和纳差/呕吐常见。实验室检查以炎症急性期指标升高为主;13例(54.2%)患儿尿白细胞阴性;病原学阳性率低,血培养阳性者1例,为粪肠球菌;尿培养阳性者4例,其中粪肠球菌2例,屎肠球菌1例,黄曲霉菌1例。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提示肾脓肿者15例,提示肾脓肿可疑者9例(其中7例经超声增强检查明确,2例经肾脏CT+增强明确);15例患儿行肾静态显像,均提示肾脏皮质功能受损;14例患儿行逆行尿路造影,9例(64.3%)阳性。21例患儿内科保守治疗成功。肾脓肿3 cm以内的患儿抗生素总疗程2~3周,3 cm以上者为3~4周,3例患儿行外科干预,其中经皮引流2例,1例行患肾及输尿管切除术。肾脓肿≤2 cm者影像学恢复时间为10(7,15) d,2~4 cm者为21(15,30) d。共22例患儿规律门诊随访(1~6个月),均未见脓肿复发。结论:肾脓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均无特异性,肾脏超声是肾脓肿最简单经济的诊断方式。建议肾脓肿患儿完善逆行尿路造影及肾静态显像评估有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脏瘢痕形成。4 cm以内的肾脓肿可首选内科保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的临床特点、胸部CT影像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COPD合并IPA的9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按1∶2配对原则,选取同年入院、性别一致、年龄±5岁的COPD未合并IPA的18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OPD合并IPA的危险因素。 结果:COPD合并IPA的90例患者中,下呼吸道标本培养出烟曲霉78例、黄曲霉6例、烟曲霉合并黄曲霉1例、土曲霉1例、黑曲霉1例;1例痰脱落细胞学找到曲霉菌丝,2例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阳性。病例组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片状浸润影(87.8%)、胸腔积液(36.7%)、结节(33.3%)、空洞(18.9%)、实变影(17.8%)、晕轮征(14.4%)和空气新月征(2.2%),且片状浸润影、实变影、晕轮征以及空洞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 P <0.05或<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 OR=1.183,95% CI 1.047~1.336)、两种抗菌药物联用( OR=5.391,95% CI 1.241~23.421)、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 d( OR=5.275,95% CI 1.586~17.541)、抗菌药物累计使用品种数多( OR=2.270,95% CI 1.406~3.664)是COPD合并IPA的危险因素( P<0.05或<0.01)。 结论:若COPD患者存在住院时间较长、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14 d、抗菌药物使用种类较多这些危险因素,应进行病原学、血清学检查和胸部CT动态监测,以便于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IPA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球肝癌流行数据解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癌是造成世界癌症负担的主要癌种之一。通过对全球肝癌发病、死亡、生存数据的回顾分析,总结其在地区、年龄、性别和组织学亚型上的分布差异及其发展趋势。提示全球不同国家处在肝癌防治的不同阶段,应积极借鉴和推广肝癌防控成功国家的经验,制定包括降低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推广疫苗接种、加强肝炎慢性感染的治疗和实施肝癌早诊早治技术等符合各国国情的综合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皮肌炎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MDA5-DM)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MDA5-DM患者55例,根据是否合并IPA分为2组:IPA(+)组(14例)和IPA(-)组(4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2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结果:IPA(+)组患者以感染黄曲霉(5/14,35.7%)和烟曲霉(4/14,28.6%)最为常见。与IPA(-)组相比,IPA(+)组患者具有更高的α羟丁酸脱氢酶[246.0(160.3,328.3)U/L与191.0(167.0,227.5)U/L, Z=-2.02, P=0.043]和血清铁蛋白[1 306.7(518.7,2 977.8)ng/ml与472.6(269.0,792.1)ng/ml, Z=-2.09, P=0.036],更低的CD8 +T细胞计数[111.5(68.3,214.0)×10 6/L与188.0(141.0,270.0)×10 6/L, Z=-2.18, P=0.029),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半乳糖甘露聚糖试验阳性更多见[70.0%(7/10)与18.9%(7/37), χ2=9.82, P=0.004]。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清铁蛋白升高是发生IPA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后 OR值(95% CI)=1.001(1.000,1.002), P=0.031]。生存分析结果示IPA(+)组的6个月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IPA(-)组(78.6%与97.6%, P=0.021)。 结论:MDA5-DM患者感染IPA后死亡率高,血清铁蛋白升高是发生IPA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治疗IPA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肺组织样本中病原真菌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与病理诊断法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肺组织样本中病原真菌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2019年本院病理科病原真菌阳性患者的42份肺组织样本(念珠菌8份、曲霉菌23份、隐球菌11份)作为阳性组,病原真菌阴性的肺组织样本50份作为阴性组,均进行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并应用配对 χ2检验和Kappa值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阳性组42份样本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出23份阳性,并可分辨至种水平,其中念珠菌4份(白色念珠菌2份、热带念珠菌1份、克柔念珠菌1份)、曲霉菌13份(烟曲霉11份、黄曲霉2份)、新型隐球菌6份。阴性组50份样本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均阴性。Kappa值0.568,以病理诊断法为"金标准",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病原真菌的灵敏度为54.8%(23/42)、特异性为100.0%(50/50)。结论:多重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FFPE样本中病原真菌的灵敏度不高,但可以将病原真菌鉴定至种,是病理诊断法的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标本分离的丝状真菌实验室检测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出丝状真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结果,提高对该类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宣武医院临床标本分离到丝状真菌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微生物学结果。比较肺部感染组和定植/污染组及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差异,分析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结果:共收集分离丝状真菌的患者110例,男70例,女40例;年龄(69.81±13.93)岁,年龄范围为26~97岁,≥60岁占82.73%。70例(63.64%)确诊为丝状真菌感染,其中肺部感染组62例(56.36%),致病菌以曲霉菌为主(87.10%,54/62)。定植/污染组40例(36.36%),均来自呼吸道标本,分离菌株包括曲霉菌(82.50%,33/40)、青霉属等。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患者发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36, P<0.05)。2组标本均主要来源于呼吸科、急诊科和老年科。菌种分布均以曲霉菌属(烟曲霉和黄曲霉)居多,肺部感染组菌种分布更广。肺部感染组主要危险因素为有肺部基础疾病、糖皮质激素使用和糖尿病,肺部感染组较定植/污染组病死率高(35.48%比5.00%, χ2=12.55, P<0.01)。肺部感染组患者住院期间均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好转40例(64.52%),死亡22例(35.48%)。死亡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存活组( t=4.83, P=0.01),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死亡主要危险因素( χ2=8.40, P=0.02)。G试验和GM试验在肺部感染组检测阳性率高于定植/污染组( P值均<0.05)。 结论:丝状真菌感染病死率高,通过对丝状真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与临床特征研究,有利于提高丝状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衰竭合并黄曲霉眼内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报道1例肝衰竭合并黄曲霉眼内炎的病例,患者起病为肝衰竭表现,症状逐渐缓解后出现眼内炎相关临床表现,视力迅速下降,玻璃体混浊,病情进展迅速,眼内分泌物培养提示黄曲霉,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病情继续恶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UPLC指纹图谱和多组分化学计量学探究白及饮片变色对其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白及饮片变绿对其质量的影响,明确主要化学成分变化和外观颜色的关联规律.[方法]采用CM-5型测色仪测定白及饮片的色度值,通过荧光法检测黄曲霉毒素,并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进行多成分的含量测定,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化学计量学方法探究影响白及颜色变化的差异性标志物,并将色度值和标志物含量进行典型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对比5批白及正常和变绿饮片的色度值、多糖,以及8个特征峰的含量,发现多糖、白及苷、gymnoside Ⅲ、dactylorhin A可用于区分白及的正常饮片和颜色变绿饮片.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随着白及饮片变绿,L*、a*、E*值减小,b*值升高,白及苷、dactylorhin A、gymnoside Ⅲ以及多糖的含量均随之升高.[结论]白及饮片变绿后,多糖、白及苷等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明显增加,且和色度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但颜色变化对其药效有何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红药片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测定及限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红药片中黄曲霉毒素(以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和黄曲霉毒素G2总量计)的含量,制订红药片中黄曲霉毒素的限度.方法 以 Venusil MPC18(4.6 mm× 150 mm,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 2 mmol·L-1醋酸铵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串联质谱仪检查,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检测模式.结果 黄曲霉毒素B1在0.0108~54.0 ng·mL-1、黄曲霉毒素B2在0.0145~14.5 ng·mL-1、黄曲霉毒素G1在0.0101~50.5 ng·mL-1、黄曲霉毒素G2在0.0150~15.0 ng·m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回收率分别为89.24%、80.31%、87.06%和 74.19%(n=6);重复性RSD 分别为 2.9%、4.6%、3.3%和 5.0%.6 批红药片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的含量及总量均小于所制订的黄曲霉毒素限度,结果均符合规定.结论 本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红药片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并制订了红药片中黄曲霉毒素的限度,为其他中成药的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检测及限度的制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全合成纳米抗体库的黄曲霉毒素B1抗体制备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利用全合成纳米抗体库筛选制备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纳米抗体.方法 制备AFB1完全抗原并依托全合成纳米抗体库进行4轮筛选,将捕获的高亲和力抗体基因转化至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分析纯化后的抗体特异性及亲和力,并构建抗体G5-AFB1复合三维结构,分析二者的结合特点.结果 在AFB1完全抗原制备基础上筛选,随着轮数的增加,特异性噬菌体明显富集,最终获得一株阳性单克隆G5,经鉴定,其半数效应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 50%,EC50)为 0.953 μmol/L,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 43 μmol/L.另外,G5-AFB1复合物不仅形成了稳定的氢键,也具备较好的疏水和静电作用.结论 通过全合成纳米抗体库可以筛选出良好的AFB1抗体,为AFB1检测与治疗提供了良好基础,也证实了噬菌体展示技术以及全合成纳米抗体库在小分子生物毒素抗体制备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