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坏死性凋亡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脓毒症是一种由于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2017年全球共有4 890万脓毒症病例,其中1 100万例死亡 [2]。脓毒症病情发展迅速,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保持在25%~30%,合并休克时其病死率甚至高达40%~50% [3]。脓毒症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如今仍是重症监护领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目前脓毒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的使用、液体复苏和支持性护理等对症治疗 [4]。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特异性,这也一直是脓毒症的主要研究方向。脓毒症发病初期,病原体会进入血液,激活免疫反应,触发细胞因子级联反应,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 [5]。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会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同时,过度炎症会破坏内皮屏障的完整性,导致血管内蛋白质和血浆泄漏到血管外空间,致使组织水肿和微血管灌注减少 [6]。研究发现由病原体成分脂多糖和炎症细胞因子引发的坏死性凋亡,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负载万古霉素多聚乳酸-聚乙二醇-多聚乳酸抗菌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缓释万古霉素的多聚乳酸-聚乙二醇-多聚乳酸(PLGA-PEG-PLGA)温敏水凝胶,探讨其理化性能、生物学性能和抗菌性能。方法:PLGA(1 500~2 000)-PEG (1 000~1 500)-PLGA(1 500~2 000)多聚物溶液在4 ℃下孵育7 d,充分溶解后在37 ℃水浴中放置10 min成胶并负载万古霉素。冻干脱水48 h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在37 ℃、60 r/min条件下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绘制其体外降解曲线及药物释放曲线。以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阳性对照,利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本材料细胞相容性。在37 ℃、120 r/min条件下检测其抗菌效果。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抗菌水凝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LGA-PEG-PLGA抗菌温敏水凝胶具有疏松多孔的微观结构,载药前[(53.77±31.20) μm、后孔隙尺寸[(50.42±27.60)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55, P>0.05);体外降解时长30 d;空载水凝胶组[(96.41±2.41)%]、载药水凝胶组细胞活性[(96.98±2.26)%],与DMSO组[(37.64±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 727.784, P<0.05);药物释放实验证实万古霉素可以持续释放30 d;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载药水凝胶可以对金葡菌提供长达72 h的抗菌效果。 结论:PLGA-PEG-PLGA温敏型水凝胶是一种较理想的抗生素载体,无细胞毒性,能够长效缓释负载的抗生素,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痤疮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痤疮药物治疗近年取得一定进展。多种新型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如四环素类抗生素萨瑞环素(sarecycline)、第四代外用维A酸类药物曲法罗汀(trifarotene)、首个局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clascoterone、一氧化氮释放凝胶4% SB204和外用米诺环素泡沫制剂4% FMX101等。本文综述痤疮药物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急性鼻窦炎并眶骨膜下脓肿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例1:女,8岁。以“右侧眼睑反复红肿疼痛1个月,加重3 d”为主诉于2019年12月19日入院。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下睑红肿疼痛,可忍受,伴鼻塞清涕,自行应用眼药水滴眼后症状缓解,但易反复。3 d前再次出现右侧下睑红肿疼痛,伴鼻塞脓涕、右侧前额部疼痛,隔日晨起时下睑疼痛加重,哭闹后上睑逐渐肿胀,睁眼困难,溢泪,发热,体温最高38.5 ℃,无视力下降。就诊外院眼科,予头孢唑啉静脉滴注,眼部症状无缓解。行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眶蜂窝组织炎,右眼眶内上壁骨膜下脓肿,急性鼻窦炎,遂转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查体(见图1a,b):右眼睑红肿、触痛明显,睁眼困难,结膜充血水肿,眼球向前下外侧移位。右眼眶压痛明显。视物重影,视力无下降。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3.25×10 9/L,中性粒细胞0.938,中性粒细胞计数21.81×10 9/L;C反应蛋白125.8 mg/L。鼻窦CT(见图1中g、h、i、j):右侧上颌窦、筛窦、额窦炎症并右侧眶内上壁眶骨膜下脓肿,眶纸样板可见骨质缺损区。药物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0 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甲泼尼龙4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2喷,每天2次;鼻负压置换、鼻腔冲洗每天2次;鼻用减充血剂0.05%呋麻滴鼻液,每天2次;盐酸氨溴索15 mg静脉滴注,每天3次。细菌培养及药敏:检出中间链球菌,对青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万古霉素敏感。因原抗生素治疗有效,未更换抗生素。保守治疗3 d后,眼部肿胀明显消退,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04×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11.58×10 9/L,中性粒细胞比率0.680,C反应蛋白12.55 mg/L。但患儿每次哭闹后症状加重,病情反复,遂行手术治疗。术中开放右侧上颌窦、筛窦、额窦,切开纸样板,在右侧眶内上壁处释放大量脓液(见图1c)。术后在局麻下复查,目前术腔上皮化良好,无复发,无囊泡及息肉形成(见图1d、e、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合万古霉素3D打印聚己内酯支架的制备及体外抗菌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复合万古霉素3D打印聚己内酯支架(载万古霉素水凝胶聚己内酯复合支架,简称载药复合支架)制备方法及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聚己内酯(PCL)支架作为骨修复的力学支撑。将负载万古霉素的醛基化透明质酸和羧甲基壳聚糖形成的复合水凝胶(Van@Gel)灌注在3D打印PCL支架的孔隙内,制备兼具抗感染性和促成骨修复的双功能骨再生复合支架。通过拉压力试验机对PCL支架进行抗压强度测试;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载万古霉素水凝胶不同时间体外药物释放量;通过定性和定量检测载药复合支架体外抗菌性能。结果:力学检测发现PCL支架的弹性模量约为(14.89±0.24)MPa,抗压强度约为2 MPa。载万古霉素水凝胶能在30 d内持续释放抗生素,总释放量约为75.5%。在第4天,万古霉素的释放出现明显的突释现象,释放量约为46.6%。体外抗菌实验证实载药复合支架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孵育12 h后即能形成明显的抑菌圈,20 mg/L时抑菌率为52.89%,80 mg/L时抑菌率达到80.49%。结论:3D打印支架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载万古霉素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载万古霉素微泡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载万古霉素(Vm)微泡(MBs)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物膜形态结构、厚度及细菌活力的影响。方法:以薄膜水化法制备Vm-MBs。以MRSA为受试菌株,将直径13 mm的无菌盖玻片放置于24孔板中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结晶紫染色后通过肉眼、光镜观察生物膜形态。LIVE/DEAD、SYTO59和DIL分别对生物膜和MBs染色,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及生物膜与MBs的位置关系。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生物膜分为对照组、Vm组、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每组9个样本。各组生物膜给予相应处理后24 h,采用LIVE/DEAD染色,并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生物膜形态结构变化;采用结晶紫染色,借助酶标仪测定并比较各组生物膜密度差异;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生物膜厚度及细菌活力差异。结果:制备的Vm-MBs符合实验要求。肉眼、光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生物膜结构致密,厚度为(13.8±0.2)nm,较均匀,膜内有少量死菌,活菌比例为(94.9±0.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MBs能穿透进生物膜深层。各组给予相应处理后24 h,LIVE/DEAD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形态结构破坏最显著,出现大量死菌,仅残存少量分散的浮游细菌,细胞膜形态出现不规则变化。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密度显著降低( P<0.05),Vm组、Vm-MBs组、UTM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生物膜厚度变薄( P均<0.05),V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厚度变薄( P均<0.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Vm组、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细菌活性显著降低( P均<0.01);与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细菌活性显著降低( P均<0.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 P均>0.05)。 结论:Vm-MBs联合UTMD技术能够有效破坏生物膜形态结构,减少生物膜厚度,同时释放抗生素,显著降低细菌活力,提高抗生素杀菌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克罗恩病肛瘘发病机制及干细胞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相关,在临床又被称为局限性肠炎,肛瘘是C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难治性,且易复发.目前其病因未明,已知的发病机制有EMT、基质重塑酶、炎症因子、微生物群、遗传易感性等.现有的PFCD治疗方法有抗生素、免疫调节/抑制、生物制剂以及外科手术等.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可分化成多种细胞谱系,MSCs可迁移到由组织损伤引起的炎症部位,释放HGF、FGF、KGF、VEGF等生长因子促进受损组织修复,增加抗炎因子IL-10等的分泌,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1β、IL-12、IL-17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并通过平衡Th2与T细胞的含量来调节T细胞的相对比例,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的效果.本文就PFCD的发病机制与MSCs治疗PFC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肠道菌群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探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哮喘患者肠道微生态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Ba1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抗生素组和鼠李糖乳酪杆菌(LGG)组,每组5只.通过卵白蛋白致敏并激发的方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小鼠饮用水中添加新鲜广谱抗菌药物进行肠道菌群耗竭.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中Th1/Th2比例;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GATA3、T-bet、ACE、ACE2、AngⅡ、AT1R、AT2R 的 mRNA 表达以及细胞因子受体 IL-4、IL-5、IL-13、IFN-γ的mRNA表达水平;收集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与多样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小鼠气道炎症程度显著增加;脾脏中Th1/2比例升高;肺组织中炎症因子受体 IL-4、IL-5、IL-13 mRNA 表达升高,IFN-γ mRNA 表达降低,GATA3、ACE、AngⅡ、AT1R、AT2R 的mRNA表达升高,T-bet、ACE2mRNA表达降低;肠道微生物中门、纲、目、科、属、种水平无显著差异.相比于哮喘组,抗生素组与LGG组均能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抑制ACE/AngⅡ/AT1R轴,但LGG组效果更为显著,且肠道菌群多样性程度更高.结论 补充LGG可以保护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其产生的代谢物可能经血液循环,通过抑制ACE/AngⅡ/AT1R轴,抑制Th2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对哮喘产生治疗作用,其中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降钙素原在急性肾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前体,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3 600。生理状态下,甲状腺滤泡C细胞表达PCT基因,即CALC-1,产生PCT并储存在细胞内,因此正常人血液中PCT浓度极低。但在感染或炎症状态下,CALC-1表达上调,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PCT后释放至循环,导致血液中PCT浓度升高[1]。PCT半衰期为22 ~ 29 h,炎症、感染发生后,其水平在3 ~ 4 h内迅速升高,并在6 ~ 24 h达到峰值,24 h后开始下降,第5天恢复到正常水平[2]。PCT主要经肾脏、肝脏清除[3]以及血浆相关酶分解,也经特异性肽链内切酶裂解成为降钙素,但炎症发生后,该过程受到抑制,可引起血清PCT浓度进一步升高[4]。PCT是目前公认的诊断细菌感染特异度非常高的生物标志物,对抗生素降阶梯治疗也有非常好的指导价值[5]。肾功能不全可以引起PCT浓度升高,特别是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PCT水平显著升高[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金属纳米酶在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口腔菌斑生物膜作为多种细菌生存、代谢的基础,使口腔细菌难以被清除.随着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耐药菌群出现,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加.尽管目前在研究生物膜形成、破坏有关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可用于临床的有效治疗方案仍较缺乏.金属纳米酶具有纳米粒子的物理特性及类似天然酶的催化活性.金属纳米酶的纳米级尺寸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在发挥类酶作用产生大量活性氧的同时促进活性氧快速扩散到活性催化位点,增强纳米酶的抗氧化特性;同时金属纳米酶易通过电化学还原法、溶剂热合成法、微波辅助合成法等方法制取,且具有产生高浓度的羟基自由基、催化牙菌斑生物膜降解、氧化应激裂解葡聚糖抑制生物膜形成、释放金属离子杀灭细菌的潜力,有望成为防治口腔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新选择.金属纳米酶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呼吸等方式进入生物体,但可能引发肺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等潜在毒性效应.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下,金属纳米酶毒性的发生可能涉及多重机制,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拟从金属纳米酶的特性、抗菌机制、生物毒性及其在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阐述金属纳米酶的研究进展,为口腔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