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常痤疮再认识:从发病机制到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寻常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雄激素诱导的脂质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仍未完全揭示。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传统认知也不断更新并影响着临床治疗理念的转变。本文从激素水平、毛囊微生物、毛囊皮脂腺干细胞分化及重度痤疮发生机制等角度总结寻常痤疮发生机制中部分新观点、新理念及其在临床防治中的意义,为痤疮防治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寻常痤疮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寻常痤疮(acne vulgaris)又称“青春痘”,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及前胸、后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囊肿或结节,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金微针射频联合注射器瘢痕松解术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黄金微针射频联合注射器瘢痕松解术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效果。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到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江苏省泗洪县顾医生皮肤美容诊所就诊的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58例,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龄18~35 (20.42±3.16)岁,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28例。试验组在每次黄金微针射频治疗前先行瘢痕松解术,对照组直接行黄金微针射频治疗。每3个月治疗1次,共3次。在每次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痤疮凹陷性瘢痕效果、患者误工时间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治疗情况经两个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 Z=2.742, P=0.006),两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效果(平均秩34.74)优于对照组(平均秩23.88)。两组误工时间经 t检验,3次治疗后两组误工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黄金微针射频联合注射器瘢痕松解术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对痤疮合并黄褐斑患者皮肤炎症、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对痤疮合并黄褐斑患者皮肤炎症、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1月温州和平整形医院美容皮肤科收治的痤疮合并黄褐斑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生活方式干预组( n=20)、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 n=20)、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 n=20)。生活方式干预组采用常规生活护理,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米诺环素与食物同服,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皮肤状态评分、治疗前后血清Toll样受体2(TLR-2)、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19/20)]高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55.00%(11/20)],更高于生活方式干预组[20.00%(4/20)]( Z=22.94, P < 0.05)。治疗14周后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的皮肤状态评分为(53.15±0.23)分,高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的(32.95±0.23)分和生活方式干预组的(10.18±0.25)分( F=164 761.37, P < 0.05)。治疗后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血清TLR-2、IL-17水平[(35.31±5.52)pg/mL、(164.23±10.12)pg/mL]显著低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的(52.13±5.45)pg/mL、(198.32±10.23)pg/mL和生活方式干预组的(62.56±6.11)pg/mL、(245.23±11.31)pg/mL( F=116.33、296.24,均 P < 0.05)。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65.00%(13/20)]和生活方式干预组[90.00%(18/20)]( Z=41.02, P < 0.05)。 结论: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治疗痤疮合并黄褐斑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皮肤状态和炎症状态,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与皮肤疾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表皮葡萄球菌对人体兼具保护和致病双重作用:一方面抑制病原菌和炎症、辅助皮肤固有免疫系统,维持皮肤微环境平衡;另一方面具有致病潜能。表皮葡萄球菌具体作用不仅取决于自身,也与宿主免疫系统、其他微生物以及环境的互相作用有关。这种互相作用的平衡即为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当稳态被打破后就可能发生多种皮肤疾病,如寻常痤疮、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以及黑素瘤。影响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的因素包括温度、氧含量和营养等环境条件、抗生素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微生态多样性等。本文对近年来表皮葡萄球菌共生性稳态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ixel 2 940 nm铒激光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Pixel 2 940 nm铒激光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用常规磨削方法治疗,观察组用Pixel 2 940 nm铒激光联合维生素B12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皮肤VISIA检测、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37例(77.08%),低于观察组44例(9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ECCA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9/48),毛孔和紫质两项指标分别为(32.25±8.41)分、(18.24±5.12)分,均高于观察组4.17%(2/48)、(28.24±7.52)分、(15.63±4.3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ixel 2 940 nm铒激光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射频火针与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炎性皮损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射频火针与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炎性皮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治的60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其中30例接受了射频火针治疗,30例接受了光动力治疗,两组年龄、性别分布、痤疮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射频火针组采用射频火针治疗,每4周治疗1次,共2次;光动力组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每2周治疗1次,共3次;两组均口服多西环素治疗8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疼痛度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治疗8周后,射频火针组有效率(93.33%,28/30)与光动力组(86.67%,2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74, P = 0.389)。射频火针组疼痛度评分(4.80 ± 2.08)与光动力组(4.13 ± 1.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32, P = 0.194),两组疼痛程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Z = -1.13, P = 0.260)。射频火针组出现灼烧感3例(10.00%),肿胀疼痛4例(13.33%),红斑2例(6.67%),干燥脱屑2例(6.67%),未见反应性痤疮和色素沉着;光动力组出现灼烧感10例(33.33%),肿胀疼痛9例(30.00%),红斑8例(26.67%),反应性痤疮11例(36.67%),色素沉着2例(6.67%),干燥脱屑11例(36.67%)。射频火针组灼烧感、红斑、反应性痤疮、干燥脱屑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光动力组( χ2 = 4.81、4.32、13.47、7.95,均 P < 0.05);两组间肿胀疼痛、色素沉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46、2.07,均 P > 0.05)。 结论:射频火针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疗效与光动力疗法相比同样显著,且安全性更高,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发光二极管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发光二极管(LED)可产生包括蓝光、黄光、红光、红外光等不同波长的光。LED光以其安全、可操控性强、纯色性好、低能量等特点在皮肤科得到广泛应用,如蓝光多用于痤疮治疗,黄光多用于黄褐斑治疗,红光可用于雄激素性脱发的治疗,红外光具有促进皮肤修复的功能等。临床中,多波段联合应用也成为一种趋势,红光与蓝光、红光与黄光、黄光与红外光等组合在痤疮、激光术后修复、皮肤年轻化等方面卓有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转录因子和受体调控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痤疮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已肯定了转录因子和受体在痤疮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其中Toll样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雄激素受体是痤疮的危险因素,而维生素D、维A酸受体、表皮生长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是保护因素,这些因子有望成为痤疮预防和治疗的靶点。本文综述近年来痤疮相关的转录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为痤疮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痤疮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痤疮药物治疗近年取得一定进展。多种新型药物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如四环素类抗生素萨瑞环素(sarecycline)、第四代外用维A酸类药物曲法罗汀(trifarotene)、首个局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clascoterone、一氧化氮释放凝胶4% SB204和外用米诺环素泡沫制剂4% FMX101等。本文综述痤疮药物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