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体内改良回肠通道术的学习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术者对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LRC)+改良回肠通道术(MIC)的学习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4月至2019年10月42例接受完全LRC+MI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4例,女8例;年龄(63.4±9.1)岁。其中术者1行34例手术,术者2行8例。将术者1的34例按时间顺序分为3组,第1~12例为A组,第13~23例为B组,第24~34例为C组;术者2实施的8例为D组。4组中有腹部手术史者分别为0、1、4、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组年龄、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术式的重要步骤包括光源透射下离断肠系膜、输出袢固定的条件下行输尿管-输出袢反流性对端吻合、缝合后腹膜缺口。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构建回肠通道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比例、淋巴结清扫数量、切缘阳性比例等重要手术指标。 结果:各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放手术。A~C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30.0(320.0,360.0)、300.0(250.0,308.0)、270.0(216.0,324.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0);3组构建回肠通道时间分别为136.5(131.3,147.5)、92.0(79.0,119.0)、79.0(72.0,115.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手术时间和构建回肠通道时间组间两两比较,A、B组,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出血量[200.0(125.0,300.0)、100.0(100.0,150.0)、200.0(100.0,400.0)ml]、并发症发生比例[4/12、4/11、3/11]、淋巴结清扫数量[(19.0±10.7)、(16.0±9.8)、(23.3±8.5)枚]、切缘阳性比例(1/12、1/11、2/11)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D组手术时间420.0(350.0,450.0)min,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组出血量200.0(112.5,350.0)ml,并发症发生比例2/8,淋巴结清扫数量(13.8±7.1)个,切缘阳性比例1/8,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完全LRC+MIC学习效果明显,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手术时间及构建回肠通道时间显著下降;该术式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恶性输尿管梗阻的综合介入治疗18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膀胱镜下输尿管支架置入失败或无法置入的恶性输尿管梗阻患者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2016年1月到2019年9月因恶性输尿管梗阻行膀胱镜下输尿管支架置入失败患者18例,共22条梗阻输尿管,先采用经皮穿刺肾盂,常规或改良的微导丝贯通技术建立贯通通道,然后利用交换导管导丝技术,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对常规及改良法都无法建立微导丝贯通的患者行经皮肾盂造瘘术.结果 所有的22条梗阻输尿管均采用介入方法得到了治疗,18例患者22条梗阻输尿管中,常规微导丝贯通术成功18条,4条常规微导丝贯通失败患者,均行改良微导丝贯通术,成功3例,其中2例为膀胱全切术后回肠代膀胱、回肠造瘘患者,均成功放置输尿管支架,1例改良微导丝贯通术通过输尿管重度狭窄段并成功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l例改良微导丝贯通失败患者改行经皮肾盂造瘘术.所有微导丝贯通成功患者术后均未见肉眼血尿;术后第7天所有患者肾盂输尿管扩张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第7天患者肌酐水平(88.89±22.19) μmol/L,较术前(233.44±125.63) μmol/L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329 P<0.001).结论 对于膀胱镜下输尿管支架置入失败的恶性输尿管梗阻患者,介入术中首先采用经皮穿刺肾盂,利用常规或者改良微导丝贯通技术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若无法行微导丝贯通,则行经皮穿刺肾盂造瘘术.综合介入方法能够解除恶性输尿管梗阻患者的梗阻症状,明显降低患者的肌酐水平,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双侧输尿管双J管置入+回肠原位新膀胱+盆腔淋巴结清扫+回肠侧侧吻合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膀胱横纹肌肉瘤患者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双侧输尿管双J管置入+回肠原位新膀胱+盆腔淋巴结清扫+回肠侧侧吻合术的手术方法麻醉满意后取仰卧分腿位,常规术野消毒、铺巾。建立经腹腹腔镜改良5通道(脐上两横指,两侧对称腹直肌外缘脐下一横指、髂前上嵴上两横指与腹直肌外缘点下四横指处)进入腹腔,头低位观察见腹盆腔小肠、结肠等脏器间及与网膜、腹壁和盆腔间粘连严重,小肠、结肠间界限不清晰。超声刀于小肠、结肠与腹壁的粘连间隙交界处游离。带线Hem-o-lok提吊膀胱显露后盆。留置8 F尿管一条。沿输尿管前方、外侧、内侧平面游离输尿管,在输尿管膀胱入口附近带线Hem-o-lok离断输尿管。沿髂内血管平面游离离断脐动脉韧带,沿闭孔、盆筋膜平面分离盆腔脏器(膀胱、前列腺前侧、左右侧、后侧平面),倒刺线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沿前列腺尖部尿道交界处切除膀胱,尿道远端残端送冰冻病理,报告未见肿瘤组织。沿双侧髂总动静脉、髂内外血管及闭孔神经血管、骶骨筋膜等平面游离,并清除盆腔淋巴结。在脐下正中行一长约5 cm手术切口,逐层分离至腹腔,取出膀胱;超声刀逐步向前沿乙状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回盲部及回肠游离小肠、结肠间的广泛粘连,距回盲瓣15 cm起,向近端取20 cm回肠,观察肠系膜血管分布情况,切除选取的肠段及系膜,保留两个血管弓,直线型切割吻合器行回肠侧侧吻合和残端封闭。回肠段行修整作原位新膀胱。肠管U形折叠,于对系膜缘处予切割吻合器沟通以扩大肠腔,导丝引导下向两侧输尿管分别置入14 cm长的4.7 F双J管,插入法行双侧输尿管与新膀胱吻合,4-0可吸收线缝合关闭肠管残端。于新膀胱U形肠袢的最低点,切开修整开口,长度约1 cm,重新建立气腹,4-0单股可吸收线缝合尿道残端与新膀胱开口。置入10 F导尿管,注射美兰溶液50 ml,未见渗漏。检测术野未见明显出血,留置双侧盆腔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安返病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5
作为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PD-DS)的改良术式,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SADI-S)对肥胖及代谢病的疗效非常显著,且远大于胃袖状切除术和Roux-en-Y胃旁路术,且较后者具有更低的操作难度和更少的手术并发症.应充分肯定SADI-S在治疗肥胖及代谢病中的价值.然而,SADI-S术后仍有少数病人发生营养不良性肝病、低蛋白血症、胆汁反流等问题,是SADI-S术后行修正手术的主要原因,正视这些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将这一术式服务于肥胖病人的治疗.术前严格筛查病人、术中精确测量肠道并制定"个性化"共同通道参数及术后严密随访是减少SADI-S术后发生营养不良和反流的有效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