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8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55~81岁,平均62.9岁,采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的方法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缺损。设计Gillies扇形瓣所包含的上唇唇红长度为下唇缺损唇红长度的1/3,制备以对侧上唇动脉-同侧上唇动脉-面动脉口角段-同侧下唇动脉供血的轴型复合组织瓣,旋转修复下唇缺损。解剖时留存口周各辐射肌群断端备用,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后,在重建口唇对应处固着各口周辐射肌止点。术后行口周肌群肌力训练,待口唇唇长和形态趋于稳定后,进行测量、计算,评价唇外观、张口功能、闭合功能。结果:本组8例患者上、下唇唇红长度平均52.4 mm(46.0~60.0 mm);口唇唇红周长平均104.8 mm(92.0~120.0 mm),下唇缺损范围平均27.6 mm(21.0~35.0 mm),占下唇唇红52.5%(42.0%~67.3%),使用右侧Gillies扇形瓣6例,左侧2例,包含唇红长度平均9.5 mm(7.0~12.0 mm)。术后无感染、出血、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好,瘢痕相对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下唇麻木感;随访6个月,唇癌无局部或远处复发,下唇麻木感逐渐消失。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结果进行评价:(1)唇外观:所有病例术后口唇形态自然,居中对称,两侧口角基本水平对称。上、下唇唇长有不同程度延长,上唇平均增加量6.8 mm,增加率15.9%;下唇平均增加量15.4 mm,增加率45.3%;静息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为术前周长94.9%,基本恢复术前水平。(2)张口功能:所有病例术后1周张口形为偏斜类圆形,张口度约1.5横指,术后6个月,张口形呈基本对称类圆形,张口度3横指;最大张口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46.5 mm,为术前最大张口周长73.1%,基本满足生理需要。(3)闭口功能:所有病例均能完全闭口,言语功能完整,发闭唇音、吹口哨时无漏气现象;咀嚼、吞咽时无口角歪斜、下唇流涎现象。所有患者均对口唇动、静态外形和张、闭口功能表示满意。结论: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是一种良好的一期修复唇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全层缺损的方法,再造口角形态自然,口唇对称性良好,可获得充足的张口度和良好的张口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不同危险分层患者左室心肌力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四维自动左室定量分析(4D Auto LVQ)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不同危险分层患者左室心肌力学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HCM患者88例和健康体检者20例。根据猝死风险评分将HCM患者分为3组,其中低危组49例,中危组21例,高危组18例。采集常规超声参数,应用4D Auto LVQ技术获取左室心肌力学参数,包括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面积应变(GAS)、整体径向应变(GRS)、旋转(Twist)和扭力(Torsion),比较4组间各参数的差异。ROC曲线分析常规超声参数以及心肌力学参数对中高危HCM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①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流速小于对照组,但左室最大室壁厚度(LVMWT)、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e′)大于对照组,中危组、高危组左房前后径(LAD)以及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大于低危组(均 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HCM患者各组GLS均降低,且中危组、高危组GLS低于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GCS、GRS低于低危组,高危组GAS低于低危组、对照组,但高于中危组(均 P<0.05);中危组、高危组Twist、Torsion高于对照组,但低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③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包含常规超声参数(LVWMT、LAD、LVOTG)的模型预测中高危HCM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1,敏感性为0.769,特异性为0.755;左室心肌力学参数联合常规超声参数诊断中高危HCM患者的AUC为0.904,敏感性为0.667,特异性为0.980。 结论:4D Auto LVQ能够评价不同危险分层HCM患者的左室心肌力学特征;心肌力学参数结合常规超声参数可提高对中高危HCM患者的预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Henry切口于桡骨外侧放置干骺端钢板治疗近端桡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采用Henry入路显露并将干骺端接骨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治疗近端桡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间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Henry入路显露并将干骺端钢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治疗的5例近端桡骨干骨折(近端桡骨干骨折定义为骨折累及范围位于桡骨粗隆至旋前圆肌止点之间)的患者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16~59岁,平均41.4岁;左侧3例,右侧2例。术后规律随访和记录患者影像学资料、骨折愈合时间、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Anderson标椎以及Grace和Eversmann标准评定疗效。结果:5例患者术后获7~16个月(平均10.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6个月。肘关节屈曲平均146°,伸直平均-2°,旋前平均77°,旋后平均88°。术后VAS评分:4例为0分,1例为1分。末次随访时Quick-DASH评分平均4.1分;根据Anderson标准评估疗效:5例均为优;根据Grace和Eversmann标准评估疗效:优4例,良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采用Henry切口显露并将干骺端钢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是治疗近端桡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梅毒合并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40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瞳孔散大10 d,双眼复视8 d,伴眼痛、头晕、头痛于2020年11月16日到北京同仁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否认全身疾病史,否认家族史。患者7 d前就诊于当地医院,甲状腺功能检测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均无明显异常。5 d前出现双侧手足麻木感,呈"手套袜套"样,无进行性加重。眼部检查:右眼、左眼矫正视力分别为1.0、0.9。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18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双眼上睑轻度下垂,遮挡瞳孔约1/4;双眼第一眼位正位,眼球各向运动受限,双侧对称可过中线,外侧注视时可见水平性眼球震颤;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6 mm,对光反射及近反射消失;其余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针刺觉及音叉震动觉对称;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指鼻、跟膝胫试验及轮替动作稳准;Romberg征(-);病理征(-)。增强头颅MRI检查,眼眶、海绵窦及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梅毒过筛试验(TRUST)1∶64(+)。血常规、动态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血液糖化血红蛋白均正常,GM1、GD1a、GQ1b抗体阴性。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10×10 6个/L,总蛋白升高81.8 mg/dl,白蛋白升高48.80 mg/dl,潘氏试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UST(-),病毒(-),隐球菌抗原(-)。肌电图检查,双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波幅降低,刺激双胫后神经H反射波形未引出。诊断:(1)神经梅毒;(2 )Miller-Fisher综合征(MF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为首发症状的烟雾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31岁,因"左眼突然视物不见4 h"于2022年8月10日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病史,工作性质长期熬夜。眼科检查示: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无光感;双眼眼压均为23 mmHg(1 mm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示:右眼无异常;左眼角膜透明,前房中深,房水清,瞳孔圆,直径5 mm,对光反应消失,晶状体透明,玻璃体轻度混浊,左眼眼底视盘界清色淡,动脉血管纤细,后极部视网膜苍白水肿,黄斑区可见"樱桃红"改变(图1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左眼视网膜内层弥漫性水肿,呈高反射信号(图2)。诊断: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疗方案:左眼球后注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行"左眼筛板按摩+前房穿刺手术"(图1B),术中切除视轴区玻璃体,反复按摩筛板,未见栓子,动脉血管再充盈。术后葛根素注射液静滴、肌苷注射液静滴、低流量给氧、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术后第1 d,眼科检查示:左眼视力无光感,左眼眼压17 mmHg;裂隙灯显微镜示:左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动脉血管纤细,血液充盈较前略好转,后极部视网膜苍白水肿,黄斑区"樱桃红"较前无改变(图1C)。球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眼眼动脉峰值流速41 cm/s(30~40 cm/s),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0.57,睫状后短动脉峰值流速13 cm/s(15~25 cm/s),RI 0.67,视网膜中央动脉峰值流速15 cm/s(10~15 cm/s),RI 0.56;左眼眼动脉峰值流速39 cm/s,RI 0.72,睫状后短动脉峰值流速13 cm/s,RI 0.59,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未见显示,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迂曲,较对侧眼纤细(图3A)。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左颈动脉分叉处可见低回声斑块,范围约4.6 mm×1.6 mm,后方声影不明显(图3B)。颅脑磁共振平扫检查示:右侧放射冠区软化灶,左侧额顶叶少许脱髓鞘病灶(图4A)。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示: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略纤细,双侧大脑中动脉未见显示,双侧大脑前动脉显影不良,周围可见侧支血管形成,左侧大脑后动脉P2段局限性明显狭窄(图4B)。诊断:烟雾病。神经外科会诊后建议行颅内血运重建手术,患者因疫情原因未行该手术。随访4个月,视力仍为无光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旋前圆肌肌支联合肱肌肌支移位重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屈指功能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报告旋前圆肌肌支联合肱肌肌支移位术重建臂丛神经中、下干损伤屈指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臂丛神经颈 7-胸 1撕脱伤、2例臂丛颈 8-胸 1撕脱伤患者行旋前圆肌肌支联合肱肌肌支移位术,术后随访2年以上,并随访屈指肌力、肌电及握力。 结果:术后随访91.4个月,10例患者均无前臂旋前、屈肘功能下降。9例(9/10)患者术后屈指肌力至少达到M 3,其中6例患者术后屈指肌力达到M 4,患者平均握力达3.7 kg。 结论:旋前圆肌肌支联合肱肌肌支移位术是安全、有效的,该术式能提高臂丛中、下干损伤患者的屈指力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原发性右心室滑膜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13岁2个月,因"活动后胸闷7 d"就诊于昆明市儿童医院,平日不能耐受长跑。入院查体:心率5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9 mmHg (1 mmHg=0. 133 kPa),体重48.5 kg;一般情况可,口周无发绀,头颈部未触及肿块,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界无扩大。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无压痛,胸腹部未触及包块,四肢活动正常。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室内,三尖瓣前叶、隔叶交界处有50 mm× 43 mm×29 mm不均匀团块样回声(图1A),致右室流出道中度梗阻,三尖瓣轻至中度关闭不全;心脏增强CT提示肺动脉近端、右心室内多发团片状病灶,最大直径约49 mm(图1B)。术前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过缓、窦性心律不齐。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头颈胸CT及腹部B型超声未见异常。患儿右心室占位性病变诊断明确,因存在右室流出道梗阻风险,完善术前检查后行手术治疗。建立体外循环后,经右心房切口进入心腔,暴露右心室,见右心室面室间隔靠近三尖瓣前瓣、隔瓣交界处有一55 mm×50 mm×30 mm肿块,呈不规则分叶状灰白色组织,基底与三尖瓣隔瓣、前瓣及室间隔组织融合,肿瘤向右心室流出道生长,致使右室流出道狭窄。术中沿肿瘤边缘切除肿瘤,尽量保留室间隔、三尖瓣等重要组织,解除右室流出道狭窄,手术切除肿物组织送检。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检查报告显示:镜下肿瘤细胞呈束状、交织状或旋涡状排列,细胞核为梭形、短梭形或圆形,可见细胞核分裂,部分细胞核为空泡状,细胞密集,部分细胞呈腺样排列(图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CK19(±)、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 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波形蛋白(+)、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99(+)、转导样增强子-1 (transduction-like enhancer-1, TLE 1)(+)、钙视网膜蛋白(+)。基因检测提示SS18基因断裂(图3)。最终确诊为右心室滑膜肉瘤(双向分化型)。患儿术后第1天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部分导联ST~T段改变、Q~T波间期延长。术后恢复良好,无胸闷、气促症状。建议行放化疗进一步治疗,但被家属拒绝,后接受5个疗程安罗替尼治疗,随诊至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发现位于三尖瓣隔瓣根部存在约29 mm× 19 mm肿块(图4),考虑肿瘤复发,行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未见肿瘤其他部位转移,后改用阿帕替尼继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镜下"三明治"补片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三明治"补片(自体阔筋膜+LARS人工韧带+自体阔筋膜)重建上关节囊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三明治"补片重建上关节囊的随访2年以上的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29例,男12例、女17例;年龄(66.01±5.88)岁(范围55~77岁)。肩胛下肌肌腱完整13例、可修复16例;小圆肌均完整,三角肌功能完整;肩袖损伤Hamada分型2型11例、3型14例、4型4例。术后以患肩主动外展上举角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以肩关节X线及MRI评估肩峰-肱骨头间距(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判断补片愈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30±7.20)个月(范围24~4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肩主动外展上举角度为158.45°±23.87°(范围70°~180°),较术前的92.59°±45.99 °(范围20°~160°)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190, P<0.001);ASES评分为(92.92±9.08)分(范围64~100分)、UCLA评分为(31.62±3.93)分(范围19~35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5.83±8.44)分(范围68~94分),均较术前[分别为(30.69±12.99)分(范围68~95分)、(10.93±3.43)分(范围4~17分)、(39.62±12.68)分(范围14~55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145,21.348,16.333, P<0.001);VAS评分为(0.41±0.57)分(范围0~2分),较术前的(4.90±1.05)分(范围3~7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267, P<0.001)。末次随访时MRI示AHD由术前(3.31±1.57)mm(范围1.10~6.60 mm)增加至(6.94±1.76)mm(范围3.0~10.8 mm),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195, P<0.001)。26例补片获得愈合,愈合率89.7%(26/29);部分撕裂1例,完全撕裂2例(其中1例感染)。 结论:"三明治"补片重建上关节囊术后短期随访愈合率较高,可使肩关节功能早期恢复,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有效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后发生钙化防御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后发生钙化防御的患者。患者女性,43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13年余,全身皮肤瘙痒、双下肢疼痛不适3个月”就诊。行甲状旁腺全切+右侧自体旋前圆肌移植术后,予以下肢静脉高浓度补钙,术后第3天患者下肢皮肤出现剧烈疼痛、触觉过敏、网状红斑等问题,经专科医院诊断,排除了钙剂外渗,最终诊断为皮肤钙化防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资料,探讨国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CCAA)的分类与检出率,并简单总结“恶性”异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阜外医院行CCTA检查的165 133例患者资料,对检出的单纯CCAA按照冠状动脉起源、开口数目及终点异常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异常的检出率。起源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肺动脉以及回旋支起自对角支;开口数目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终点异常为冠状动脉瘘(CAF)。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SCA、多个或较大的CAF定义为“恶性”异常。结果:在165 133例CCTA检查中,共发现CCAA 2 148例,检出率为1.301%,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 302例(0.789%)、开口数目异常298例(0.181%)、终点异常548例(0.332%)。在起源异常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700例(0.424%),其中179例血管开口或近段管腔受压而不同程度狭窄,7例不合并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分别检出48(0.029%)、531例(0.322%)。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共检出20例(0.012%),均为左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均表现为左、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心室增大,5例无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中,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及回旋支双开口分别检出102(0.062%)、53(0.032%)、143例(0.087%)。102例SCA中,仅有1例表现为心肌缺血且无合并冠心病。CAF共检出548例(0.33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检出率最高,为458例(0.277%),冠状动脉-心房瘘、心室瘘分别检出22(0.013%)、60例(0.036%),另有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6例(0.004%)、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0.001%)。结论:CCAA并不罕见,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对“恶性”异常的CT表现需格外注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