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维软骨性间叶瘤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纤维软骨性间叶瘤(fibrocartilaginous mesenchymoma,F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2020—2022年4例FM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其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为会诊病例,患儿女,10岁。CT示骶骨和L5关节突骨质破坏。例2,患儿女,7岁。右尺骨远段病灶合并病理性骨折。例3,患儿男,11岁。左侧胫骨近端干骺端骨质破坏。例4为会诊病例,患儿男,11岁。左侧桡骨远端干骺端病灶伴骨皮质破坏。镜下肿瘤均由多量的梭形细胞成分、透明软骨结节和小梁状的骨构成。梭形细胞区域细胞密度低至中等,呈束状或交叉排列,梭形细胞轻至中度异型,例1间质富于黏液。透明软骨结节呈骺板软骨样排列。骨小梁周围被覆骨母细胞。例2~4均未发现GNAS、IDH1/IDH2基因突变和MDM2基因扩增。结论:FM罕见,多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其次为髂骨、耻骨和脊柱骨;好发于青少年。增生的梭形细胞、透明软骨结节和编织骨的形成是FM三大特征性形态表现,无特异性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FM为中间型肿瘤,有局部复发倾向,需与软骨性纤维结构不良、髓内高分化骨肉瘤和去分化软骨肉瘤等鉴别;广泛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Henry切口于桡骨外侧放置干骺端钢板治疗近端桡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采用Henry入路显露并将干骺端接骨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治疗近端桡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间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Henry入路显露并将干骺端钢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治疗的5例近端桡骨干骨折(近端桡骨干骨折定义为骨折累及范围位于桡骨粗隆至旋前圆肌止点之间)的患者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16~59岁,平均41.4岁;左侧3例,右侧2例。术后规律随访和记录患者影像学资料、骨折愈合时间、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Anderson标椎以及Grace和Eversmann标准评定疗效。结果:5例患者术后获7~16个月(平均10.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6个月。肘关节屈曲平均146°,伸直平均-2°,旋前平均77°,旋后平均88°。术后VAS评分:4例为0分,1例为1分。末次随访时Quick-DASH评分平均4.1分;根据Anderson标准评估疗效:5例均为优;根据Grace和Eversmann标准评估疗效:优4例,良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采用Henry切口显露并将干骺端钢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是治疗近端桡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桡骨远近端骺板中点连线和传统桡骨肱骨小头线诊断儿童孟氏骨折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为X线检查诊断儿童孟氏骨折寻找一种除传统桡骨肱骨小头线(radiocapitellar lines,RCL)以外的新评价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湖南省儿童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1月接诊的100例疑似儿童孟氏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完善尺桡骨正位、侧位X线片(包含双关节),对可疑患儿进一步通过肘关节MRI或肘关节造影确诊。在每张正、侧位X线片上画出传统的RCL(沿桡骨颈长轴中心线,即N线;沿桡骨干纵轴线,即S线)和桡骨远、近端骺板中点的连线(P线)。对比RCL和P线诊断孟氏骨折的准确率。结果:P线与金标准(肘关节MRI或造影)比较,真阳性为78例、假阳性为0例、真阴性为16例、假阴性为6例,P线诊断孟氏骨折的符合率为94%(94/100),漏诊率为7.14%(6/84),误诊率为0;N线与金标准比较,真阳性为82例、假阳性为16例、真阴性为0例、假阴性为2例,N线诊断孟氏骨折的符合率为82%(82/100),漏诊率为2.38%(2/84),误诊率为100%(16/16);S线与金标准比较,真阳性为54例、假阳性为0例、真阴性为16例、假阴性为30例,S线诊断孟氏骨折的符合率为70%(70/100)、漏诊率35.71%(30/84)、误诊率为0。P线诊断孟氏骨折的Kappa值为0.806,N线诊断孟氏骨折的Kappa值为-0.037、S线诊断孟氏骨折的Kappa值为0.365。结论:采用X线检查初步诊断孟氏骨折中,P线的诊断价值较N线和S线更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反向Sauvé-Kapandji术治疗先天性上尺桡融合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改良反向Sauvé-Kapandji术治疗先天性上尺桡融合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采用改良反向Sauvé-Kapandji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6例(54侧)先天性上尺桡融合患者,男38例(45侧)、女8例(9侧),年龄6.6(3.2,8.1)岁;均为Cleary-OmerⅢ型。采用改良反向Sauvé-Kapandji术治疗,即于桡骨近端截除1~1.5 cm长的骨干,使用异体肌腱填塞,并在尺骨中段横行截断骨干,矫正横断面旋转畸形,根据尺骨髓腔情况采用髓内针或克氏针固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影像学表现,记录改良Morrey tasks评分、主观功能评分、无代偿前臂旋转角度、腕关节代偿后前臂旋转角度、腕及肩关节同时代偿后前臂旋转角度。结果:所有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6±3.4)个月(范围11.2~19.5个月)。术前无代偿前臂旋转角度为0.0°±0.0°、术后为62.3°±23.7°,腕关节代偿后手术前后前臂旋转角度分别为86.9°±29.4°和133.2°±27.9°,腕及肩关节同时代偿后手术前后前臂旋转角度为205.2°±42.7°和245.2°±35.8°,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71, P<0.001; t=2.54, P=0.030; t=5.05, P<0.001)。术后31例(37侧)患者尺骨愈合,愈合时间为(6.1±2.3)个月;15例(17侧)骨折延迟愈合,经支具固定及骨科冲击波等治疗后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8.4±1.6)个月。43侧术后假关节清晰患者主观功能评分及改良Morrey tasks评分分别为12.1(0.0,20.8)分和0.7(0.0,1.0)分,均较术前33.9(25.0,41.6)分和3.2(2.0,4.0)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4, P=0.015; Z=-2.83, P=0.005);11侧桡骨假关节再融合者,无代偿旋转角度为11.4°±10.5°(范围0°~30°)、腕关节代偿后旋转角度为98.6°±15.9°(范围80°~120°)、腕及肩关节代偿后旋转角度为231.7°±16.9°(范围210°~255°)、主观功能评分为26.7(8.3,39.6)分、改良Morrey tasks评分为1.2(0,2)分。术后发生桡神经麻痹者2例,未作特殊处理于术后3个月症状改善。 结论:改良反向Sauvé-Kapandji术可用于治疗先天性上尺桡融合,术后短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肺机械通气联合损伤控制策略救治重度多发性外伤患者的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于2020年4月6日收治1例头、颈、胸部及右上肢重度碾压伤合并休克、挤压综合征、创伤性凝血病(T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重症患者。患者女性,44岁,因交通事故伤及头、颈、胸部、右上肢等多处伴意识障碍1 h于2020年4月6日07:00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5.6 ℃,呈嗜睡状态,右侧眼眶周围及右侧颊部肿胀、青紫,皮肤严重擦伤伴渗血,结合膜苍白,口唇轻度发绀,右侧胸廓塌陷畸形,伴有反常呼吸,胸壁皮肤大片青紫伴广泛皮下握雪感;右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正常,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降低,血糖升高;尿常规示葡萄糖+++,尿隐血+++,尿蛋白+++,可见透明及颗粒管型;凝血指标和血生化均异常;吸纯氧条件下动脉血气分析示pH值和动脉血氧分压(PaO 2)降低。X线显示右侧肱骨远端及右尺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并右肘关节脱位;CT显示右侧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内壁凹陷性骨折。入院后应用单肺通气、气管切开和俯卧位通气等策略纠正氧合和ARDS;给予合理的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纠正休克,积极应用血制品控制大出血及TIC;根据患者伤情和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实施右侧胸腔闭式引流、右上肢截肢术;之后行右侧中下肺切除、肺修补、肋骨内固定术;最后择期行右胸切痂创伤敷料覆盖中心负压吸引术及胸部"邮票"植皮术。经治疗后,患者脱离危险,达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期外固定与经皮钢板固定开放性前臂双骨干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介绍分期外固定与经皮钢板固定开放性前臂双骨干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开放性前臂双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分期外固定和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一期外固定架维持骨折对线,二期在尺、桡骨折远近两端沿骨长轴各作两个微创经皮"窗口",在肌肉与肌腱之间分离至骨膜,骨膜剥离子在骨膜外分离跨骨折线制作预放钢板的"隧道",从远端"窗口"插入钢板至骨折近端,透视下进一步骨折对位后钻孔、置入螺钉.术后早期行前臂旋转功能康复.[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一期与二期手术间隔时间平均(21.1±6.1)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桡骨平均愈合时间(4.3±1.1)个月,尺骨平均愈合时间(4.0±1.4)个月.末次随访根据Grace-Eversmann评分标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利用初期外固定架辅助间接复位,使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前臂双骨干骨折操作安全可靠,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桡骨远近端骺板中点连线和传统桡骨肱骨小头线诊断儿童孟氏骨折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为X线检查诊断儿童孟氏骨折寻找一种除传统桡骨肱骨小头线(radiocapitellar lines,RCL)以外的新评价方法.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湖南省儿童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1月接诊的100例疑似儿童孟氏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完善尺桡骨正位、侧位X线片(包含双关节),对可疑患儿进一步通过肘关节MRI或肘关节造影确诊.在每张正、侧位X线片上画出传统的RCL(沿桡骨颈长轴中心线,即N线;沿桡骨干纵轴线,即S线)和桡骨远、近端骺板中点的连线(P线).对比RCL和P线诊断孟氏骨折的准确率.结果 P线与金标准(肘关节MRI或造影)比较,真阳性为78例、假阳性为0例、真阴性为16例、假阴性为6例,P线诊断孟氏骨折的符合率为94%(94/100),漏诊率为7.14%(6/84),误诊率为0;N线与金标准比较,真阳性为82例、假阳性为16例、真阴性为0例、假阴性为2例,N线诊断孟氏骨折的符合率为82%(82/100),漏诊率为2.38%(2/84),误诊率为100%(16/16);S线与金标准比较,真阳性为54例、假阳性为0例、真阴性为16例、假阴性为30例,S线诊断孟氏骨折的符合率为70%(70/100)、漏诊率35.71%(30/84)、误诊率为0.P线诊断孟氏骨折的Kappa值为0.806,N线诊断孟氏骨折的Kappa值为-0.037、S线诊断孟氏骨折的Kappa值为0.365.结论 采用X线检查初步诊断孟氏骨折中,P线的诊断价值较N线和S线更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弹性髓内针顺行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端移行部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经皮顺行弹性髓内针固定技术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端移行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干骺端移行部骨折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7.3岁(4.1~10.5岁),所有病例均采用闭合复位、近端经皮弹性髓内针顺行固定.术后平均1个月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术后6个月去除内固定.分别记录手术时间、临床愈合时间以及术后1、3、6、9个月腕关节屈、伸,前臂内、外旋角度,并采用DASH评分进行综合评估.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7 min (20~45 min),平均临床愈合时间6周(4~8周),除2例术后短期出现皮肤针尾刺激,未有骨折再移位、残留成角畸形及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前臂旋转及腕关节屈伸功能在石膏拆除后2个月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3、6、9个月随访结果无明显变化,DASH评分结果也显示相同趋势.[结论]弹性髓内针桡骨近端顺行髓内固定技术可以作为桡骨远端干骺端移行部骨折治疗的可选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前臂双极骨折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前臂双极骨折脱位的诊断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7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16例前臂双极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14例,女2例;年龄17~48岁,平均35.8岁.左侧7例,右侧9例;主力侧10例,非主力侧6例.近端损伤:分离性肘关节脱位4例;汇聚性肘关节脱位1例;孟氏骨折脱位9例,其中Ⅰ型2例,ⅡB型2例,ⅡC型4例,Ⅳ型1例;上尺桡关节脱位2例.远端损伤:桡骨远端骨折(关节内)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7例;尺桡骨远段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2例;盖氏骨折(桡骨干远1/3)3例;桡骨中段、中上段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4例.所有骨干骨折部位及多数桡骨远端进行了切开复位内固定,另外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1例,外固定支架固定1例,穿针联合外固定架1例,桡骨头骨折行内固定3例,桡骨头置换3例,未处理2例,脱位行闭合复位后不稳定或不能复位行切开修复韧带5例,肘关节行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2例.术后根据对关节稳定性的判断选择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评价前臂总体功能. 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6.0个月(6~60个月)随访.术后所有骨折内固定部位均愈合,无影响功能的畸形.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肘关节及上、下尺桡关节均稳定.行桡骨头置换者均位置好.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为123.2°(60°~ 140°),腕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为150.3°(120°~ 160°),前臂平均旋转活动度为144.4°(70°~ 170°).末次随访时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优11例,满意3例,不满意1例,失败1例. 结论 前臂双极骨折脱位大多为高能量损伤,治疗重点是良好复位远、近端的脱位,并尽可能早的进行活动,术中固定骨折需要以较稳定的复位脱位为基础.两端脱位均得以复位并能早期活动的患者常可获得良好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尺桡骨再骨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儿童尺桡骨再骨折的特点,探讨尺桡骨再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8例前臂再骨折,男25例,女3例,年龄平均7.6岁.青枝骨折23例,完全骨折5例.骨折均位于骨干,远端5例、中段21例、近端2例.首次骨折中23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5例手术治疗.再次骨折稳定时,采用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不稳定时行手术治疗弹性髓内钉固定.比较首次骨折与再次骨折的移位程度、手术率,根据Flynn评定标准,评价再骨折后前臂功能情况.结果 2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再骨折均位于尺桡骨骨干,平均间隔90.9 d(3 d至9个月).22例再骨折移位较首次骨折移位加重,再骨折中14例手术治疗,14例非手术治疗.再次骨折手术率(14/28,50%)比首次骨折(5/28,17.9%,P<0.05)明显增高.所有骨折均愈合,无不愈合及针道感染.前臂功能优良率97%.结论 儿童前臂再骨折较少见,首次骨折多为青枝骨折,再骨折多位于尺桡骨中段.再骨折多不稳定,手术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可减少骨折再移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