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生鸟类颈椎形态测定分析及其对中生代鸟类饮食生态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中生代鸟类的食性推断往往依赖于传统的形态对比和直接的化石证据,但不完整的化石记录和特异埋藏的稀缺性使得我们需要寻找更多有用特征和方法来对化石鸟类进行食性评估.鸟类颈部结构是一个高度模块化、形态和功能密切关联的系统;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前肢由于飞行适应独立出来,使得颈部需要更多地帮助鸟类实现捕食及其他生态功能.因此,颈部有可能成为鸟类食性推断的显著特征之一.利用形态测定和统计分析,建立起现生鸟类和中生代灭绝鸟类的颈椎形态和食性模式之间的量化关系.基于现生鸟类构建了形态-功能框架,评估了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5种鸟类的食性模式.结果表明,颈椎形态分异与鸟类取食多样性量化相关,3种反鸟表现出了食虫或食肉鸟类的颈椎形态特征,两种今鸟型类则表现出杂食性或植食性,以及原始的水生适应形态特征.新的分析结果与之前发现的化石直接证据以及其他相关的形态研究基本一致,因此,颈椎作为与取食功能密切相关的骨骼系统,可以为中生代鸟类取食生态的推断提供一定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早白垩世鸟类尾综骨与尾羽之间的形态协同演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兽脚类恐龙中爬行类的骨质长尾,到以尾综骨为终端,并附着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扇状尾羽的短巧尾部,是早期鸟类演化中最显著的适应性转变之一.但能直接反映这一转变的化石记录匮乏,而且对中生代鸟类尾部形态结构,以及尾综骨和尾羽早期演化的认知也相对不足.在此对早白垩世鸟类的尾综骨形态予以概述并将其与现生鸟类尾部结构类比.本研究强调了非鸟手盗龙类中尾椎的联合骨化与早期鸟类的尾综骨实属趋同演化.本研究表明,会鸟形类、孔子鸟形类、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尾综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今鸟型类尾综骨和尾羽(舵羽)与现代鸟类的相似,而相对更原始的鸟类的尾综骨,从形态来看,并不能支持舵羽球状膨大和必要的肌肉附着来操控具有空气动力学功能的扇状尾羽.由此可见,舵羽球状膨大、舵羽扇面与犁铧状的尾综骨是在今鸟型类演化早期相伴相生的.相对于从前的认知,本研究还发现孔子鸟类的尾综骨与反鸟类的有更多相似之处,与二者都具有的几乎相同的装饰性尾羽相符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省龙井市葆园屯田营组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屯田营组为延吉盆地一套中性火山岩夹火山碎屑沉积岩,地质时代长期归于晚侏罗世或中侏罗世,前人对安图县明月镇该组孢粉分析,认为属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本文经对龙井市葆园该组孢粉研究,认为以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Aequitrirad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时代为Berriasian期-Valanginian期.从而提出葆园屯田营组应为上部,安图县明月镇该组应为下部的意见.孢粉组合指示龙井县葆园地区这一时期有着繁盛的植被,包括真蕨纲、石松纲的蕨类植物,松柏纲、苏铁纲的裸子植物及少数苔藓类的藓纲植物,推测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辽宁下白垩统阜新组真兽类哺乳动物新带氏远藤兽(Endotherium niinomii Shikama,1947)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正型标本的印痕和翻制的模型,重新研究了产于辽宁阜新新邱阜新组的早白垩世真兽类哺乳动物新带氏远藤兽(Endotherium niinomii Shikama,1947).对照Shikama (1947)的原始描述,将E.niinomii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下臼齿从m1到m3逐渐变小;下三角座和下跟座的高差不是很大:下臼齿的齿尖钝;下原尖比下前尖和下后尖大,并且下前尖和下后尖高度相近;可能有5个前臼齿,并且p3不明显变小.这些特征组合足以将该属与其他的白垩纪真兽类相区别,因此认为Endotherium niinomii是一个有效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汪清早白垩世似卷柏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中描述了发现于吉林汪清下白垩统大拉子组似卷柏化石:纤细草本,侧叶和中叶呈四行排列.侧叶互生,卵形,全缘,顶端尖锐,叶片前端略向内侧弯曲,叶背呈龙骨状,基部无柄,略呈鞘状;中叶生于两侧叶之间,形态与侧叶相似,在茎上密集贴生.该化石与报道自我国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尖山沟层的多产似卷柏Selagin-ellites fausta (Wu) Sun and Zheng特征相似,但由于未保存生殖器官结构,无法进一步详细对比,因此将其定为Selaginellites cf. fausta (Wu) Sun and Zheng.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距今最近的似卷柏化石,丰富了中国似卷柏的化石记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吉林延吉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初步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在吉林省延吉市南部龙山和西部太阳河白垩系龙井组地层中,发现大量恐龙类、鳄形类和龟鳖类骨骼化石.目前龙山剖面发现5个化石层,累计厚约10.6m,其中第3和第5化石层稳定、连续,其它三层呈透镜状断续分布,间隔分布于河流相沉积序列中.根据区域测年数据推测龙山化石地层年龄为距今100-91 Ma,结合化石和地层对比,确定化石地层属于晚白垩世最早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孔子鸟目(鸟类:尾综骨类)的分类厘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孔子鸟目是早白垩世鸟类中具有角质喙和尾综骨的最原始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过去近20年的研究历史中,千余件孔子鸟类标本被发现,其数目多过其他中生代鸟类和非鸟类恐龙.目前,共计4个属,10个种被先后归人到孔子鸟目中,然而这些属种的分类位置是否有效尚不清楚.通过对已发表的所有孔子鸟类属种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证实了其中多数属种的鉴定特征有误,这些特征或受保存的影响,或代表了种内和个体发育的变化,亦或广泛分布在孔子鸟类或基于鸟类中,而并不能成为这些属种建属或建种的依据.认为此前命名的孙氏孔子鸟、费氏孔子鸟、义县锦州鸟、张吉营锦州鸟和建昌孔子鸟均属于圣贤孔子鸟的同物异名;而川州孔子鸟未保存确切的鉴定特征而难以和其他孔子鸟类相区别,暂将其归人孔子鸟科未定种.至此,对所有已报道的孔子鸟目的分类厘定认为,目前孔子鸟目共包括l科、3属、4种,分别是圣贤孔子鸟、杜氏孔子鸟、横道子长城鸟和郑氏始孔子鸟,并对这些属种各自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东北侏罗-白垩纪细腰亚目昆虫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细腰亚目现生类群种类丰富,包含各类蜂和蚂蚁,因其传粉、寄生和社会性等习性备受关注.有关细腰亚目化石类群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广泛.系统回顾了中国东北部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和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已报道的细腰亚目化石物种.详细阐述了代表性类群魔蜂科(Ephialtitidae)、中细蜂科(Mesoserphidae)、异背蜂科(Anomopterellidae)、长腹细蜂科(Pelecinidae)的最新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意外北票龙(兽脚类:镰刀龙类)头部骨骼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意外北票龙(Beipiaosaurus inexpectus)是研究镰刀龙类演化的关键物种,自从徐星等1999年简短报道以来就未被详细描述.对意外北票龙正型标本头部骨骼进行了详细研究.意外北票龙的头部骨骼结构有些独特之处,如额骨的眶后骨突大且明显外侧延伸、顶骨有一细长的前突、顶骨的鳞骨突腹侧支加长以及外下颌孔背腹侧深且位置非常靠后.一系列头部骨骼的祖征(如较大的齿骨和齿骨联合缝处下弯角度较小)揭示意外北票龙是镰刀龙类的一个早期演化分支,符合先行研究所提出的结论.新的数据不只对了解意外北票龙的头部骨骼结构非常重要,更对镰刀龙类演化的研究有显著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羌塘盆地中部笙根地区索瓦组上段的孢粉型化石组合及时代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道北羌塘盆地笙根地区前人划分的上侏罗统索瓦组的上部发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早白垩世的Dicheiropollis花粉.表明在该地区索瓦组上部是以前未能识别的下白垩统.根据该套地层中Dicheiropollis花粉的出现及孢粉组合中大量出现的Cyathidites和Classopollis,以及较为丰富的Gonyaulacysta jurassica与多类型沟鞭藻化石组合特征,确定索瓦组上部时代归属为早白垩世早期.这不仅为北羌塘盆地笙根地区早白垩世海相地层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进一步分析和完善北羌塘中生代盆地演化史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