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医生执业能力自评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我国医生执业能力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有效提高我国医生的执业水平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参考国际成熟评价框架制定我国医生执业能力评价量表。2018年6—12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依托医联体平台,随机选取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家医院,共2 156名医生参与调查。对其执业能力6个维度(医学知识、疾病诊疗、科研教学、人际沟通、职业精神、群体健康)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我国医生各维度执业能力自评结果显示,职业精神维度评分最高(3.89分),科研教学维度最低(2.85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生6个维度的执业能力水平高低与性别、学历、职称、导师资格、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是否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等有关( P<0.05)。 结论:我国医生执业能力总体尚待提升。科研教学能力存在短板,医生应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知识结构还需丰富,医生应树立大健康理念;非技术服务能力尚有欠缺,医生应具有厚重的人文情怀;接受医学教育的程度决定医生执业能力高低,保证规范化培训质量是关键举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床医生申报科学基金成功的几个要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繁忙的临床工作让很多临床医生无暇顾及科研,对科学基金的申报望而生畏。但临床医生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能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拘泥于所谓的权威观点,养成批判性思考的好习惯,敢于质疑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可能就找到了科学研究的切入点。再通过定期阅读本专业的最新文献,就能从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难点问题着手,开展力所能及的科学研究工作。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又可能提供解决临床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临床与科研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文将围绕科研选题,科学问题的提出、建立和解决等方面简述临床医生如何申报科学基金成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医学高等院校为支撑搭建网络开展全科科研助力学科建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与全科医学科研的进展密切相关。我国全科医学科研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对全科医学科研的投入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严重不匹配;已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较为局限,研究质量普遍不高等。文章总结了国内外部分高校全科医学科研发展现状,并从全科医学研究投入、人才培养、跨学科研究、科研产出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以医学高等院校作为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推动全科科研发展的观点。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全科医学研究网络,引导科研基金资助向全科科研倾斜,加强全科医生科研管理培训,探索有效的全科科研知识迁移模式,加快全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全科科研助力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型仪器技术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在大型仪器平台人才队伍中引入博士研究生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管理让其更好地在工作中发挥作用。方法:对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的人才队伍现状进行文献调研,并结合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技术平台运转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分析。结果: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大型仪器平台近年来都加强了高层级人才的引入,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并通过职级晋升、提升待遇等管理手段,保持仪器服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结论:高精尖仪器是仪器技术平台的基础,高学历人才是仪器技术平台的核心。只有更多的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加入技术平台,才能让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更好地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5月21日在武汉召开。本届编委会136位编委、通讯编委出席会议。湖北省医学会王波副秘书长主持会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魏均民社长宣布本刊第八届编委会组成名单,并代表中华医学会向第八届编委会成员及通讯编委颁发聘书。魏均民社长在祝贺第八届编委会成立的同时,强调本刊的发展是同历届编委、审稿专家,尤其是第七届编委所作出的贡献密不可分的,希望他们切实把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价值取向关;严格执行内容把关制度,捍卫学术品牌;提升学术引领能力,为编辑部建言献策。魏均民社长希望《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担负起时代使命,发挥好期刊学术引领作用,在学术性、先进性、普及性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努力打造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高水平期刊,积极争取发表当代国内外实验外科领域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本刊顾问陈孝平院士、副总编辑樊嘉院士、张旭院士在会议上做视频讲话,对编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肯定《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已经成为青年科技人员和外科专家成长的摇篮和交流的平台,希望杂志进一步引领实验外科学的基础创新发展方向,更多发表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夯实进军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本刊顾问马廉亭教授、洪光祥教授、王国斌教授、卢绮萍教授在会议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回顾了本刊的历程,高度评价第七届编委会成立以来所作的工作,并表示非常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加入本刊编委会队伍,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做好编委工作,使杂志更上一层楼。湖北省医学会宋咏堂秘书长代表杂志承办单位向新、老编委表示感谢,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杂志工作。《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方华主任代表编委会和编辑部作任期工作总结,介绍杂志在学术质量及编辑质量建设、强化编辑部服务意识、期刊网络化与数字化等方面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在第八届编委会总编辑龚建平教授的主持下,与会编委紧密围绕着"如何把杂志办得更好","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强化审稿"等主题,对办刊方向、报道计划等涉及本刊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致敬医学精神 做好顶层设计 服务全民健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0年冬春之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相关思考,本文从14个方面进行阐述。(1)医护人员用血汗和生命诠释当代医学精神可歌可泣;(2)社会层面有效的综合治理是现代社会运行和卫生健康有效发挥作用的保证;(3)提高突发疫情防治效果的关键在于坚持学科协同和结果导向;(4)应该加强对医学发展的支持并落实医学发展的制度保证;(5)医学教育的改革应当注重体制机制改革且强调顶层设计;(6)当今时代的医学应当坚持循证理念;(7)在强调科学原始创新的同时重视思维方式的创新;(8)医学科研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并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9)学术研究与疫情防控是相辅相成的同一体;(10)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11)医学院校的设立和医学专业的开办应该在国家的层面进行统筹规划;(12)建立涵盖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以及继续职业发展的医学教育认证评估体系;(13)科学设计医师资格考试以解决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使用和研究生备考问题;(14)加强全民健康的科学教育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99家医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各医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为推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1月由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工作地区选择5~10家医院中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静脉治疗负责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199份,有效回收率为97.1%。结果:199家医院中,63.3%(126/199)的医院已顺利开展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已开展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126家医院中,仅20家医院将其纳入收费条目;50.3%(100/199)的医院制订了统一的心腔内电图定位引导PICC置管术流程;47.7%(95/199)的医院举办/参与举办过关于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培训项目;57.3%(114/199)的医院PICC/静脉治疗负责人参加过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相关的培训项目。199家调研医院的相关成果产出方面,共产出56篇论文、7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奖励。结论: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应用、培训、成果产出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下沉优质资源,制订实施流程和评价标准,规范护理服务项目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科学研究思维,以促进新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健康中国战略下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健康中国战略对我国当下和未来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多学科深度融合发展,培养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健康管理人才。通过创新健康管理科学研究,推动健康管理学科发展,健全健康管理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培养一流健康管理人才,形成完善的健康管理模式,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形势下我国老年人口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挑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面临着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高龄人口基数庞大、老年抚养比快速上升、空巢家庭逐步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和未来老龄化还将进一步加剧的严峻形势。老年人群存在着生理健康水平下降、功能状态受损、营养不足、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显著等突出的健康问题,给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构建以及老年健康标准制定等带来一系列挑战。面对新形势,我们应尽快摸清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并定期监测评估应对进展,在国家层面制定老年人口健康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创新协同、分工明确的我国老年人口卫生保健和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加大力度建设老年友好型环境,以老年人健康特点和需求为导向,开展老年健康防护与干预工作试点,强化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服务于老年人群多层次健康需求,多措并举,提升老年健康服务的保障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苏中心建设与管理急诊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为97.1/10万,而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却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1,2]。如何预防心脏骤停的发生、提供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给予规范的综合救治,已成为急危重症领域的焦点和难点。成立复苏中心为院外和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救治,同时开展复苏质量监测、科学研究、培训与健康教育等 [3],这对于提高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复苏中心的建设是促进急诊医学专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众多,复苏流程并不局限于单一学科,常可能涉及到现场救治-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专科处理病因-重症监护-康复治疗等多个环节,要求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具备有效解决复苏链条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科之间的高效协作、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因此复苏中心建设是全面推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促进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注册(PREPARE-2024CN411),经多轮会议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整合了国内外最新文献与临床经验,供同行学习交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