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前期中原地区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初探:以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郑洛地区作为夏商王朝建都和统治的核心区域,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出现,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这一种植制度在商代前期中原地区的具体实践情况,本文选取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时期)29例先民肢骨和23例先民肋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表明,先民骨胶原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8.1‰~7.0‰,平均值为-9.5‰土2.1‰ (n=52),δ15N值变化范围为7.3‰~10.5‰,平均值为8.9‰土0.7‰(n=52),先民仍以C4类食物(粟黍)为主,但是也包含少量C3类(水稻、小麦或大豆)食物,证明中原地区自龙山时代出现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商代得以延续,但是粟作农业的主导地位,始终未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的旱作农业经济模式习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及其反映的家养动物的差异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聚落考古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时期(1750~1530 BC)中原腹地出现了都邑和大、中、小型四级聚落系统,东亚地区由此进入了早期广域王权国家时代.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生业经济研究对于理解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的骤然提速具有重要意义.家养动物及其副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管理和分配是生业经济研究和社会复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研究中,尽管学界已对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核心都邑二里头遗址和若干中小型聚落遗址开展了多项动物考古学研究,但是针对大型聚落的系统分析较少.鉴于此,本文以河南省新郑市望京楼遗址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通过种属鉴定、数量统计、测量数据分析、死亡年龄推算等方法,尝试探讨居于大型聚落的先民对动物资源的消费和利用.结果显示,该遗址的家养动物有猪、黄牛、绵羊、山羊和狗,家养动物数量占多数.遗址的猪多数为未成年个体,说明肉食消费是遗址先民养猪的主要目的;绵羊多数为成年个体,说明获取羊毛是遗址先民养羊的主要目的.通过与二里头、南洼、煤山和皂角树等其他等级聚落遗址的比较可知,早期国家的都邑和大中型聚落的家养动物的种类更丰富,绵羊的数量比例随聚落等级的降低而减少,绵羊的身体尺寸随聚落等级的降低而变小,以获取羊毛为主要目的养羊业更容易在高等级聚落中出现.这一研究揭示了早期国家大型聚落和国家内部不同等级聚落开发利用动物资源的特点和差异,为从动物考古的角度探讨早期社会复杂化提供了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