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茸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鹿茸是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周期性完全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在雄激素的调控下,鹿茸每年进行周期性脱落和再生,生长速度极快.研究表明,鹿茸提取物具有抑制胶质瘤、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的作用,推测其抗肿瘤作用与鹿茸干细胞及其旁分泌作用密切相关.鹿茸干细胞在鹿茸生长期快速增殖且不发生癌变,这期间鹿茸干细胞外泌体作为旁分泌中重要的传递信息介质,其携带的mRNA、miRNA、DNA和蛋白质等功能性物质,在维持鹿茸干细胞快速有序增殖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除了鹿茸提取物外,鹿茸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抗肿瘤领域中应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从鹿茸提取物、鹿茸干细胞和外泌体三方面对鹿茸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白化猪獾
编辑人员丨2024/7/6
哺乳动物的毛色在自我保护、求偶和调控体温上有着重要作用(章誉兴等,2021).野生动物中白化个体广泛存在,白化主要是由于体内酪氨酸功能减退或缺失,可分为完全白化和局部白化(Obara,1983;Buchanan,1985;陈清西,宋康康,20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方法鉴别鹿角(马鹿)药材及其配方颗粒
编辑人员丨2024/4/13
鹿角为鹿科马鹿Cervus elaphus或梅花鹿C.nippon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目前市场上鹿角基原混杂,为快速准确地鉴别鹿角多基原及混伪品,研究通过比较马鹿、梅花鹿及其混伪品线粒体条形码Cytb基因序列差异,筛选获得鹿角的特异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设计鹿角特异性鉴别引物dishmy-F及dishmy-R,分别采集鹿角及其混伪品,建立鹿角配方颗粒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并优化PCR反应体系,对影响该方法重复性的Taq酶种类、PCR仪型号进行耐受性和适用性考察,再使用限制性内切酶MseⅠ对梅花鹿与马鹿的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果显示,当退火温度为 56℃,循环次数为35 时,鹿角药材、标准汤剂及其配方颗粒经PCR反应及凝胶电泳后,马鹿可在近100 bp处观察到单一明亮的特异性鉴别条带,且马鹿的条带较梅花鹿短约 60 bp,而其他混伪品如驼鹿、驯鹿、白尾鹿、黑尾鹿、狍子、白唇鹿等及阴性对照均无条带.该研究建立的PCR-RFLP方法可快速准确的鉴别出鹿角药材、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中的马鹿成分,并可区分梅花鹿和其他混伪品,同时为其他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野外放归华南梅花鹿活动节律与家域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野外放归是保护生物学上维持稀有濒危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群长期续存的重要途径.对野外放归后动物个体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其科学有效的管理.本研究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 kopschi)为研究对象,利用北斗卫星项圈对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外放归个体的活动轨迹进行了追踪.基于累积获取的21 854条高精度追踪记录,对其活动节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和核心密度估算法(KDE)对其家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野外放归后的华南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呈双峰模式,为晨昏活动类型,双峰主要出现于06:00-09:00和15:00-21:00;(2)活动强度存在季节差异,秋季活动强度大于春、冬和夏季;(3)基于MCP计算的家域面积为(1534.10±467.75)hm2,基于KDE计算的家域面积为(125.18±95.55)hm2(95%)、(18.24±15.12)hm2(50%);(4)华南梅花鹿的家域面积(95%KDE)在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秋季家域面积最大,夏季家域面积最小;(5)重叠度指数显示,雌雄重叠度指数均值(OI=0.44)高于同性别之间的指数(OI雄性间=0.38,OI雌性间=0.14),种群竞争对家域形成有一定影响.建议后续管理中重点关注华南梅花鹿秋冬季的核心分布活动区域,增大巡护频次、减少干扰、冬季持续开展食物投喂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梅花鹿的空间遗传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东北梅花鹿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之一,是东北虎豹的主要猎物,对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维持有关键的作用,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及空间遗传格局对东北梅花鹿的保护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在国家公园珲春保护区内,通过非损伤方法获得遗传样本,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该梅花鹿种群的空间遗传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研究区梅花鹿种群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21,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有限的扩散能力常常导致种群在遗传距离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模式,本研究区梅花鹿种群在0-1km距离等级内在遗传距离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据此可推测,该地区梅花鹿扩散距离为1km左右.STRUCTURE分析表明,珲春地区梅花鹿种群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各种空间变量可以显著影响物种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地表起伏率、人类干扰5个变量,研究其对梅花鹿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这5个变量多被认为与大中型哺乳动物扩散阻碍相关.依据5个变量建立了 336个阻力模型,并进行偏曼特尔检验.其中,依据海拔、坡向、地表起伏率、人类干扰假设建立的246个阻力模型与遗传距离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综合所有变量的15个生境适宜性模型阻力模型与遗传距离的关系也都不显著.在依据坡度假设建构的75个阻力模型中,只有1个模型与遗传距离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模型同时也是在控制空间自相关影响后,在所有模型中与遗传距离相关性最高的模型.根据该模型推测,最适宜梅花鹿扩散的坡度为10°,梅花鹿可能倾向于利用缓坡进行扩散.结果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梅花鹿种群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东北梅花鹿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及廊道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在我国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构建连接核心栖息地斑块的生态廊道是对该物种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研究于2018-2021年,通过大样方调查和相机监测的方法收集到763个梅花鹿出现位点,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该地区梅花鹿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基于最小成本路径(Least-cost path,LCP)分析方法识别并规划梅花鹿的迁移廊道.Max-Ent模型对环境变量预测的贡献率表明:河流、林间小道、常绿针叶林、居民区和公路对模型累积贡献率达77.3%,是影响梅花鹿分布的关键因子.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梅花鹿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 055.62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7.38%.适宜栖息地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部的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部的东宁朝阳沟林场、绥阳三岔河和暖泉河林场,而研究区域中部适宜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且呈条带状分布.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破碎化可能是影响野生梅花鹿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基于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和梅花鹿种群分布情况共确定总面积为705.22 km2的4块梅花鹿核心栖息地斑块,构建总长度为84.43 km、最小宽度为600 m的3条适宜梅花鹿迁移的生态廊道.本研究成果可为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开展野生东北梅花鹿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亦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不同品质鹿茸饮片气味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基于电子鼻技术对不同品质鹿茸饮片气味特征进行分析与表征.方法:采用PEN3 型电子鼻系统,分析 22 批鹿茸样品的气味特征,以对传感器响应值为指标,进行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Loadings)、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结果:Loadings分析表明,5 个传感器对鹿茸饮片气味特征具有较好的响应,不同规格鹿茸饮片气味差异贡献率主要体现为氮氧化物类、甲烷等短链烷烃、有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芳香成分、无机硫化物等成分;PCA表明不同品种与规格鹿茸饮片,其气味的差异性比较明显;LDA发现不同品种及规格鹿茸饮片(除梅花鹿白片与粉片外)样品的气味差异均较明显,表明构成气味的物质存在差异性.结论:电子鼻技术可阐明不同品质鹿茸饮片气味的物质基础;不同品质鹿茸饮片气味存在差异性可揭示鹿茸饮片气味的科学内涵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对梅花鹿IGF-1和GH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对梅花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基因和生长激素GH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为科学配置梅花鹿饲料及鹿茸生长提供理论基础.选取27头4岁梅花鹿公鹿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3组,分别饲喂不同蛋白质水平的日粮(Ⅰ 20%,Ⅱ:24%,Ⅲ:28%).采用SYBR Green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对梅花鹿鹿茸组织IGF-1基因和GH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显著影响鹿茸组织IGF-1和GH基因的表达风度,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IGF-1基因在鹿茸组织上的表达量降低,Ⅰ组鹿茸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Ⅱ组、Ⅲ组(p<0.05),GH基因在Ⅲ组鹿茸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杂交鹿茸及其鉴别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鹿茸是鹿科动物雄鹿未骨化的幼角,其营养成分丰富,属贵重药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鹿茸基原为梅花鹿或马鹿,但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杂交鹿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方法很难对其进行鉴别,且目前对杂种优势与药材质量的研究鲜少报道.本文通过对目前鹿的杂交品种、杂交品种性状及产茸情况、成分、核型及遗传鉴定等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旨在为杂交鹿茸的鉴定及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COI与SRY序列建立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鹿茸的分子鉴别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建立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鹿茸的特异性PCR鉴别方法.采集不同来源的梅花鹿、马鹿鹿及其杂交鹿的鹿角或鹿茸样品共48份,其中24份为市场流通的待测样品.分别利用COI与SRY基因序列作为其父母本的鉴别标记,对已知样品的COI与SRY基因进行扩增、测序,进行同源比对后根据其变异位点设计特异鉴别引物,分别基于COI与SRY基因建立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鹿的鹿茸的特异PCR鉴定方法,并随机对市场流通的24份待测鹿茸样品进行鉴别分析.该实验所构建双位点特异PCR体系,基于COI的鉴别位点,可通过PCR扩增获得232 bp的梅花鹿特异片段,而产生518 bp的马鹿特异片段;而基于SRY的鉴别位点,通过PCR扩增获得803 bp的梅花鹿特异片段,而产生425 bp的马鹿特异片段.随机抽取市场流通中的24个待测鹿茸样品,经鉴定有3个样品属于马·花杂交的鹿茸样品.该实验建立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鹿的鹿茸的PCR鉴别方法简便、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