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4—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60~75岁。单节段骨折26例,双节段骨折4例;骨折椎体节段:T 10 2例,T 11 2例,T 12 10例,L 1 8例,L 2 5例,L 3 7例。3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每组15例。对照组行传统经皮椎体穿刺成形术,机器人组行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项目:(1)比较2组患者伤椎穿刺点导针定位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出血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术前、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上下邻椎前缘高度平均值);(2)机器人组中,测量比较术前规划穿刺通道与术中实际穿刺通道的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评估机器人导针定位的精准度。 结果: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质量、伤椎分布情况、术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机器人组单个导针平均定位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分别为(283.5±118.7)s、(12.4±5.7)次,均少于对照组的(469.2±113.9)s、(16.5±4.7)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68、-2.78, P值均<0.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8.8±4.6)mL、0.9±0.1,对照组分别为(10.3±5.3)mL、0.9±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1、3.59, P=0.002、0.003)。机器人组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对照组发生骨水泥渗漏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87)。机器人组中,术前规划穿刺通道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16.7°±3.4°、10.0°±6.6°、(33.3±6.2)mm,术中实际进针隧道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16.6°±3.8°、8.5°±6.2°、(33.3±6.2)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08、0.82、-0.01, P值均>0.05)。 结论:与传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穿刺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效果相同,还具有导针定位精准、定位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的优势。临床试验注册 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20000403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C2~T1有限元模型研究椎体骨隧道技术对C4椎体上终板的生物力学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前路经椎体打孔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anterior transcorporeal approach of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ATPECD)不同角度、直径的椎体骨隧道对C4椎体上终板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集1位健康男性志愿者的颈部CT图像,建立C2~T1三维有限元模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选择C4椎体按破坏和不破坏终板2种方式和不同打孔直径建立AB 2组模型(A6、A8、A10和B6、B8、B10).对各模型施加1 N/m扭矩模拟颈椎屈曲运动,分析不同打孔方式和不同打孔直径对C4椎体上终板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①云图显示A组椎体上终板开口边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B组B10模型终板前份出现少量应力集中,其余模型无明显应力集中.2组模型上终板的应力集中范围和应力最大值均随钻孔直径增加而增加.2组模型C4上终板应力最大值分别为A6:11.51 MPa、A8:17.33 MPa、A10:18.49 MPa和B6:2.57 MPa、B8:2.89MPa、B10:3.65 MPa.②分析2种打孔方式在颈椎屈曲载荷下终板前后份的Mises应力分布.B6模型C4上终板前后份应力与正常模型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8模型C4上终板前份Mises应力与正常模型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模型与正常模型存在明显差异(P=0.000).③对各模型C4上终板进行骨折风险预测,结果提示A组模型上终板均存在不同数量的骨折高风险单元(A6:0.8%;A8:2.3%;A10:7.2%),而B组模型上终板骨折风险较低.结论:ATPECD手术所建立的2种类型的骨隧道中,破坏上终板的骨隧道会导致终板开口边缘应力集中及终板骨折风险,而不破坏终板的骨隧道可以避免上述风险.为了将终板骨折风险控制在较低范围内,不破坏终板的骨隧道应控制直径在椎体前缘高度的2/3以内,破坏终板的骨隧道应控制直径在椎体前缘高度的1/2以内,并且应避免破坏终板中心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隧道成型技术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隧道成型法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的技术要点,并探讨其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共41例胸腰段陈旧性椎体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22例;年龄37~67岁,平均(60.1±12.7)岁.致伤原因:外伤后非手术治疗15例,手术后失败13例,骨质疏松症13例.损伤节段:T11节段9例、T12 22例、L1 8例、L2 2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传统PSO治疗组(传统组,21例)和改良PSO治疗组(改良组, 20例).传统组术中采用"蛋壳"技术,改良组术中采用隧道成型技术,将手术分成显露、置钉与后柱复合体的切除、椎体截骨、矫形与植骨共四个步骤.组间对比各步骤的操作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表评价临床疗效,测量脊柱Cobb角评价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4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传统组总手术时间(273.3±21.1)min,改良组(178.1 ± 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1,P=0.019);置钉与后柱复合体的切除、椎体截骨手术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置钉=4.614,P置钉=0.036;t截骨=9.089,P截骨=0.020).传统组总出血量(1540.3±38.3)ml,改良组(754.4±10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9,P=0.011).置钉与后柱复合体的切除、椎体截骨出血量组间分别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置钉=11.933,P置钉=0.016;t截骨=6.972,P截骨=0.013).传统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半年Cobb角分别为40.2°±8.9°、12.5°± 6.8°和10.4°±2.5°,改良组为39.5°±6.3°、10.4°±3.5°和9.5°±1.9°,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改良组=189.573,P改良组=0.021;F传统组=194.699,P传统组=0.029).截骨区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8个月.传统组术后半年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1±0.3)分和(34.1±4.3)分,改良组为(2.2±1.1)分和(28.3±6.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VAS=0.218,PVAS=0.050;tODI=0.749, PODI=0.062).改良组术中出现超挖和超欠挖各1例(2/20),术中及时纠正;传统组术中出现硬膜撕裂4例(4/21),术中及时修补.结论 隧道成型技术在改良PSO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中,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手术并发症,是治疗此类疾病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