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个性化舌侧矫治技术在成人严重双颌前突矫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在成人严重双颌前突正畸治疗中应用骨皮质切开术联合个性化舌侧矫治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6例严重双颌前突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每组33例.单一组单纯应用个性化舌侧矫治技术治疗,而联合组采用骨皮质切开术联合个性化舌侧矫治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患者满意度、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值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头影测量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SNA值、Wits值、U1-SN值、U1-NA值、U1/NA值、U1-L1值、FMIA值、覆盖值、0-Mer-Pog,值改善情况优于单一组(P<0.05),两组SNB值、ANB值、Wit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在成人严重双颌前突正畸矫治过程中,采用骨皮质切开术联合个性化舌侧矫治技术对强化整体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第一掌骨基底单平面斜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经第一掌骨基底桡侧单平面斜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1月,我们对26例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经第一掌骨基底桡侧单平面斜形截骨,下翻截骨块显露关节面骨折端,清理关节腔后纠正不平关节面骨折,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骨折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个月,无关节僵硬、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拇指功能:优15例,良8例,差3例,优良率为88.46%.结论 经第一掌骨基底桡侧单平面斜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Ⅲ期Kümmell病截骨方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越来越常见,轻度的外伤就可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有的患者疼痛症状不明显,未予重视,逐渐发展为Kümmell病.Ⅲ期Kümmell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腰背部疼痛和后凸畸形,部分患者需要手术矫正畸形.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和骨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Ⅲ期Kümmell病的术中截骨术式也出现了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截骨方式以外,最近很多学者报道了许多新的截骨术式,这些术式除了能达到可靠的矫形效果、确切的神经减压,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安全性,为Ⅲ期Kümmell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就Ⅲ期Kümmell病的术中截骨方式进行综述和对比分析,总结不同截骨方式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期个体化治疗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下肢复杂畸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采用分期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复杂下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治的10例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下肢复杂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期行软组织松解、肌腱转移联合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畸形,二期根据患者术后步态及下肢畸形程度予以个体化适量截骨辅助增加Ilizarov外架延长、踝上截骨术及股骨远端截骨术等相关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18个月踝关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18个月下肢生物力线相关影像学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均为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无针道口、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24个月.术后各时间点AOFAS评分较术前查体时增加(P<0.05),VAS评分较术前查体时降低(P<0.05).术后18个月下肢生物力线相关影像学参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分期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复杂下肢畸形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截骨矫形可吸收棒填充治疗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畸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总结并探讨应用截骨矫形可吸收棒填充治疗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小指外展畸形患儿6例8侧,手术方法采用第四、五掌骨纵行截骨,可吸收棒填充截骨间隙,克氏针及石膏辅助固定,对术前、术后外观及影像学指标等进行评价。结果:本组8侧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4周患手基本恢复正常外观,复查X线片见第四、五掌骨间夹角在正常范围8°~23°,平均(14±4)°;小指力线恢复良好,环小指力线轴夹角为3°~10°,平均(7±2)°。术后1个月、3个月、1年进行随访,患手外观无明显再发畸形出现。结论:应用纵行截骨、可吸收棒填充治疗先天性第四、五掌骨融合小指外展畸形临床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术治疗儿童股骨近端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近端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手术治疗方式、临床效果及翻修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行手术治疗的26例股骨近端多骨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9.2岁(范围:5~16岁),其中1例为McCune-Albright综合征。15例患儿为首次手术,11例患儿为翻修手术;手术方式采用带锁髓内钉或儿童髋钢板固定。观察26例患儿的手术效果并分析其中11例行翻修手术患儿的畸形复发原因。结果:行初次手术的15例患儿中,13例行截骨或骨折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1例行外翻截骨+儿童髋钢板内固定;1例行外翻截骨+病灶刮除+异体骨植骨+儿童髋钢板内固定。行翻修手术的11例患儿中,9例行带锁髓内钉固定、1例行儿童髋钢板内固定、1例行儿童髋钢板内固定+异体骨植骨。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年(范围:1.0~3.5年),患儿截骨或骨折端愈合良好,畸形矫正满意,疼痛症状消失。术后发生感染1例,局部骨吸收1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11例翻修患儿在既往16次手术后复发,复发原因包括带锁髓内钉远端失效6例次,带锁髓内钉近端失效3例次,钢板固定失效5例次,病灶刮除人工骨植骨术后复发2例次。结论:截骨矫形辅以坚强内固定支撑是治疗儿童股骨近端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有效手术方法,以带锁髓内钉最为常用。由于生长发育、疾病进展等原因导致内固定失效是畸形复发导致翻修的主要原因,需术后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并发症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的机械并发症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后路单节段截骨后凸矫形内固定术治疗OVCF后凸畸形患者80例,男17例、女63例,年龄(63.21±8.07)岁(范围47~77岁)。术后机械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螺钉松动、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比较发生和未发生机械并发症患者的多裂肌脂肪浸润率(fat infiltration,FI)、相对总横截面积(relative gross cross-sectional area,rGCSA)、相对功能性横截面积(relative functional cross-sectional area,rFCSA)。使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19例发生PJK、61例未发生,PJK组多裂肌FI(0.44±0.05)高于无PJK组(0.3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7例发生螺钉松动、73例未发生,螺钉松动组多裂肌FI(0.47±0.05)高于无螺钉松动组(0.3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0例发生ASD、50例未发生,ASD组多裂肌FI(0.45±0.07)高于无ASD组(0.36±0.10)、rFCSA(0.09±0.03)低于无ASD组(0.1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多裂肌FI、rFCSA不是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23例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57例未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多裂肌FI(0.48± 0.08)高于无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0.37± 0.09),rGCSA(0.16±0.04)和rFCSA(0.09±0.03)低于无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0.20±0.09和0.1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多裂肌FI、rGCSA和rFCSA均不是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陈旧性OVCF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发生PJK、螺钉松动、ASD和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可能与较高的多裂肌FI相关,且发生ASD和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可能也与较小的多裂肌rFCSA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骨盆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7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后残余畸形并接受骨盆截骨矫形的81例(85髋)DDH患儿资料,其中男6例,女75例,年龄(17.0±4.7)个月。在骨盆正位X线上评估T?nnis分度、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CEA)、Reimer指数(Reimer's index,RI)、股骨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末次随访时根据Severin评级分为满意组(Severin Ⅰ/Ⅱ)和不满意组(Severin Ⅲ/Ⅳ)。采用 t检验、 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骨盆截骨治疗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末次随访时,根据Severin分级,Ⅰ级57髋(67.0%),Ⅱ级22髋(25.9%),Ⅲ级5髋(5.9%),Ⅳ级1(1.2%)。结局满意组有79髋(92.9%),不满意组有6髋(7.1%)。满意组骨盆截骨前的RI(31.1±12.6)%显著低于不满意组(49.1±8.9)%, P=0.001。总AVN发生率为25.9%(22/85),无AVN的患儿末次随访时100%(63髋)获得满意的影像学结果,有AVN的患儿72.7%(16/22)获得满意的影像学结果( P<0.001)。结局满意组和不满意组的复位年龄、性别、侧别、T?nnis分度、复位前AI、骨盆截骨时间、截骨前AI和C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N和骨盆截骨前的RI是结局不满意的风险因素。骨盆截骨前RI<33%的47髋100%获得满意的结局。骨盆截骨前RI>33%的38髋中,接受切开复位患儿(9髋)末次随访时的满意率(7髋,77.8%)与没有接受切开复位的患儿(29髋)的满意率(25髋,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13);接受股骨截骨的患儿(25髋)末次随访时的满意率(19髋,76%)与没有接受股骨截骨的患儿(13髋)的满意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6)。 结论:对于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单纯骨盆截骨术可以取得良好疗效。截骨矫形前的RI和AVN是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残余畸形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骨盆截骨前RI>33%的患儿,额外的切开复位和股骨截骨并不能显著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窗技术在显微根尖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窗技术是指在病变表面完整的骨板上进行切割以形成骨窗和游离骨块,从而获得手术入路,并在手术最后阶段将脱位的骨块重新放置到原位的手术方法。在显微根尖手术中应用此技术有改善手术视野和可操作性、减少术后骨缺损、促进病变区域骨愈合、维持颌骨轮廓完整性等优势。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定位和制备骨窗是进行后续操作的重要前提,但在术区位置靠后或病变表面骨皮质厚而完整等情况下完成此步骤较困难,同时游离骨块复位后能否稳定在原位也与手术预后密切相关,数字化导航技术和骨腔填塞材料的辅助应用可能有助于改进骨窗技术,为疑难病例患牙的保留提供更多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改变的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及其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筛选2019年3月至7月于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矫形骨科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入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及CT检查,分别测量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和胫骨扭转角(TTA)。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手术前后各指标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的相关性。 结果:研究共入组13例患者(19膝),男性9例(13膝),女性4例(6膝),年龄(39.4±14.4)岁(范围:20~60岁)。患者mFTA由术前(8.1±2.8)°矫正至术后(-1.4±1.6)°( t=14.819, P=0.000);MPTA由术前(81.1±2.4)°矫正至术后(90.4±3.4)°( t=-15.579, P=0.000);PTS术前为(79.6±3.2)°,术后为(76.8±3.1)°( t=9.709, P=0.000),患者术后mFTA、MPTA、PTS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T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2±1.5)°比(27.3±6.3)°, t=1.925, P=0.070]。术后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间无相关性( r=0.384, P=0.105; r=0.321, P=0.181)。 结论:尽管术中采取了控制后倾的手术操作,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PTS仍明显增大,而TTA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