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腹腔镜手术处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总结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手术处理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4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下胆肠吻合口重建的患者资料.再次腹腔镜手术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解剖复位各相关器官,建立大口径的胆管开口、取石,重建胆肠吻合、肠肠吻合.分析胆肠吻合口重建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根据纳排标准,本研究筛选出13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资料.第1例患者中转开腹完成手术,其余12例均通过腹腔镜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5.0 h,平均(4.1±0.6)h;术中出血量20~150 mL,平均(61.5±41.4)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 d,平均(2.5±0.7)d;术后住院时间7~12 d,平均(8.8±1.9)d;术后发生胆瘘2例,无术后腹腔感染、腹腔出血、再手术、术后死亡患者.所有患者随访9~57个月,平均(32.3±15.1)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胆肠吻合口再狭窄患者,1例患者出现胆管炎表现,经保守治疗缓解.结论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手术重建胆肠吻合口,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联合经皮空肠穿刺引流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联合经皮空肠穿刺引流(PJD)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采取PTCD联合PJD治疗的16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体会.结果 16例患者中,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肠吻合口狭窄7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左肝管狭窄3例;7例因梗阻性黄疸于外院行PTCD,7例未能找到确切的胆肠吻合的空肠襻,2例引流管穿刺进十二指肠.在我院的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TCD,其中左肝管3例,右肝管6例,未发生出血、胆漏、气胸等并发症.16例患者在PTCD引导下成功实施PJD并完成瘘道扩张术,未发生出血、肠漏等并发症.经皮空肠胆道镜(PJCS)下球囊扩张解除胆肠吻合口及左肝管狭窄,经过3~6次胆道镜操作取净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及3例左肝管狭窄经PTCD瘘道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FCMS),FCMS留置6~9个月无移位,经PTCD瘘道取出FCMS后,行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或PJCS检查见吻合口通畅、吻合口黏膜移行良好.随访5~16个月未发现狭窄复发病例.结论 PJD为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胆道镜治疗提供了一条便捷路径,PTCD引导不仅能增加PJD成功率,还能降低FCMS的移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中的应用:23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蔡氏套管器在胃肠道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术前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胃癌,或术前钡灌肠造影提示乙状结肠冗长或横结肠冗长;(2)具备传统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3)体质指数<30 kg/m 2(经肛门手术)和35 kg/m 2(经阴道手术);(4)女性患者经阴道取标本者无阴道狭窄或粘连;(5)结肠冗长症患者年龄为18~70岁,具有顽固性便秘病史且病程10年以上者。排除标准:(1)合并肠穿孔、梗阻的结直肠癌,或合并胃穿孔、胃出血、幽门梗阻的胃癌;(2)合并肺、骨远处转移或无法同期切除的肝转移;(3)有腹部大手术史或存在肠粘连;(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按照上述标准,2014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应用蔡氏套管器行NOSES手术共治疗209例胃肠肿瘤和25例结肠冗长症患者,其中中低位直肠癌14例,行外翻拖出式NOSES直肠癌根治术;左结直肠癌171例,行NOSES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右结肠癌12例,行NOSES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胃癌12例,行NOSES系统性胃系膜切除术;结肠冗长症25例,行NOSES结肠次全切除术。均采用自制免辅助切口肛门套管器——蔡氏套管器(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410168748.2)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234例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118例;年龄(56.6±10.9)岁。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NOSES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无手术相关死亡者。术后环周切缘阴性率为98.8%(169/171),仅2 例阳性,均为左结直肠癌组患者。术后37例(15.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出现吻合口漏11例(4.7%),吻合口出血3例(1.3%),腹腔内出血2例(0.9%),腹腔感染4例(1.7%),肺部感染8例(3.4%)。术后再手术7例(3.0%),均为吻合口漏后行回肠造口术。术后30 d内总再入院率为0.9%(2/234)。随访(18.3±3.6)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4.7%。209例胃肠肿瘤患者有5例(2.4%)局部复发,均为吻合口复发;16例(7.7%)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8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2例。结论:蔡氏套管器辅助的NOSES手术在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及结肠冗长症行结肠次全切除术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的结直肠癌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安全性及其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多中心、真实世界的大样本数据,为联合免疫治疗的新辅助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多中心、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55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9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3例)和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7例)共计94例患者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8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58岁。直肠癌81例,结肠癌13例(2例为结肠双原发癌);肿瘤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82例;肿瘤高分化46例,中分化37例,低分化11例。26例(27.7%)为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行单纯免疫治疗,主要为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68例(72.3%)为错配修复正常(pMMR)和微卫星稳定(MSS),行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主要为Cape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PD-1+长程或短程放疗,或PD-1联合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3.0版分析评价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了解手术情况并按照Clavien-Dindo分级标准评价手术并发症;联合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包括以下指标:主要病理学缓解(MPR),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在病理上残留肿瘤≤10%;病理完全缓解(pCR)定义为新辅助治疗诱导的肿瘤消退患者在病理上未见残留肿瘤;肿瘤评效为疾病控制率(DCR),即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患者在全组中所占的比例;客观缓解率(ORR),为CR+PR。结果:全组94例患者接受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4(1~10)个,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2%(35/94),包括皮肤相关不良反应35例(37.2%)、甲状腺功能异常21例(22.3%)和免疫性肠炎8例(8.5%),其中Ⅲ级不良反应占1.1%。末次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30(21~55) d,直肠癌根治术81例,结肠癌根治术11例,结肠癌联合其他脏器切除2例;全部患者原发灶切除均达到R 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2.3%(21/94),主要为吻合口漏(4例)、盆腔感染(4例)、腹腔积液(3例)、吻合口狭窄(3例)和腹盆腔出血(2例);Ⅰ~Ⅱ级并发症13例(13.8%),Ⅲ级并发症8例(8.5%),无Ⅳ级及以上并发症。全组患者中位随访32(1~46)个月,DCR为98.9%(93/94),ORR为88.3%(83/94),pCR率41.5%(39/94),MPR率60.6%(57/94)。行单纯免疫治疗的26例dMMR和MSI-H患者pCR率为57.7%(15/26),MPR率为65.4%(17/26)。行联合免疫治疗的68例pMMR和MSS患者pCR率为35.3%(24/68),MPR率为58.8%(40/68)。 结论:对于初始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具有很好的肿瘤控制率和病理缓解率;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治疗:瑞典一项全国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主要的外科急症。目的是研究新生儿NEC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病死率。方法: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瑞典新生儿质量登记册中接受手术治疗的NEC患儿的数据,通过手术记录和组织病理学结果验证NEC的诊断。研究排除了患有孤立性自发性肠穿孔的新生儿。结果:研究共纳入109例新生儿。其中,中位胎龄为25(22,38)周,中位出生体重为771(269,3 920)g。术前有32%的新生儿存在气腹,25%的新生儿存在门静脉积气,26%的新生儿因接受保守治疗后出现病情恶化。97例NEC新生儿中,有38例(39%)存在单灶性NEC,35例(36%)存在多灶性NEC,24例(25%)存在全肠NEC。11%(10/87)的新生儿在初次手术时进行了肠切除术,并予初次吻合。夹放技术的应用率为28%(24/87)。病死率为37%。结论:排除自发性肠穿孔和低胎龄的研究人群后,本研究NEC的病死率与早期报道的病死率相似。坏死肠管的切除并造口是主要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肛管引流在预防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9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胃肠外科对131例直肠癌患者采用双吻合技术顺利完成了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不进行肛管间断冲洗,采用双肛管引流预防吻合口漏,同时应用亚甲蓝联合罗哌卡因皮下神经阻滞缓解双肛管带来的肛周疼痛。观察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和术后肛门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情况。术后肛门疼痛评分(2.9±0.4)分。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2.3%),其中1例患者为C级吻合口漏,紧急行二次开腹手术,行横结肠造口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余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双肛管引流能够降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经局部镇痛处理可缓解肛门不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胸廓内动脉穿支并以其为蒂,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9月—202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瘢痕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6~58(31±12)岁,瘢痕面积7 cm×5 cm~14 cm×9 cm,均采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手术分2期或3期进行,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胸廓内动脉血管穿支进行评估。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术,于胸壁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400~600 mL的圆柱形扩张器,扩张3~4个月,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2~1.5倍。Ⅱ期行瘢痕切除+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术,皮瓣切取面积为9 cm×7 cm~16 cm×10 cm。将皮瓣血管蒂(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血管)与面动静脉或者颞浅动静脉进行端端吻合,供区创面直接缝合。5例患者因皮瓣蒂部臃肿在Ⅱ期术后3~6个月行Ⅲ期皮瓣修薄术。在末次手术后6个月统计皮瓣存活、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塞姆斯温斯坦单丝测验评价皮瓣感觉,将皮瓣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进行对比来评价色泽,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的疗效满意度。结果:末次手术后6个月,11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良好。1例患者皮瓣移植术后出现静脉危象,行二次血管吻合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在Ⅰ期扩张器置入术后出现血肿,清除后未影响后续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扩张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末次手术后6个月,患者皮瓣感觉:9例达到保护性感觉减弱及以上,1例保护性感觉缺失,1例仅存在深部触压觉;患者皮瓣色泽:3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非常接近,6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接近,2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有差异;患者的疗效满意度:2例非常满意,6例满意,2例一般满意,1例有点不满意。结论:对于大面积面部瘢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单一胸廓内动脉穿支作为血管蒂进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安全有效。术后患者面部皮瓣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并可恢复部分感觉,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的LDPPHR治疗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40.6±7.1)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吲哚菁绿过敏反应,术中吲哚菁绿染色显影胆总管效果良好。手术时间(325.71±23.00)min,其中胰胃吻合时间(18.32±1.52)min。术中出血200(150,300)ml,无术中输血。术后发生A级胰瘘3例、胆瘘1例、胆道狭窄1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1例患者术后间断发热,于术后1月门诊复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提示胆道狭窄,再次入院后经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痊愈出院。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技术辅助LDPPHR安全、可行,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减少了空肠吻合步骤,有效提升了手术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下食管空肠功能性端端吻合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普外科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的70例患者,均选择Roux-en-Y方式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其中食管-空肠功能性端端吻合(FETE)组39例,开放圆吻组31例。结果表明,FETE组在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4.46±1.97)d]、引流管留置时间[(8.72±2.31)d]、术后住院时间[(11.18±2.79)d]方面均优于开放圆吻组(均 P<0.05);FETE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圆吻组( P<0.05),有4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全部来自于开放圆吻组;随访6个月未发生远期并发症及复发。2种手术方法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均安全可行,腹腔镜行FETE吻合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在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并显著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患者感染性角膜溃疡诊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1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年伴耳鸣1个月余,于2021年4月19日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8;双眼眼压均为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右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3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野检查示可见生理盲点,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光敏感度正常。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及放射治疗。术后6个月,患者因左眼视物不清伴分泌物增多及左耳胀痛2周,再次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指数20 cm;眼压19 mmHg,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溃疡,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前房可见积脓,眼后段结构窥不清(图1)。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示病灶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结膜囊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及真菌生长。角膜知觉检查显示左眼角膜知觉反射迟钝。耳鼻喉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左中耳炎。临床诊断为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1次/2 h点眼,头孢曲松钠3.0g 1次/d静脉滴注。治疗5 d后,患者眼部及耳部症状明显减轻,左眼角膜溃疡范围缩小至3 mm×3 mm(图3A、B),前房积脓消失。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1次/2 h点眼并佩戴角膜绷带镜。持续治疗5 d后检查发现左眼角膜上皮缺损持续不愈,予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1:1约0.2 ml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后行左眼角膜羊膜覆盖术。术中将羊膜覆盖全角膜,于角膜缘进行间断缝合。术后1 d,羊膜贴敷紧密,角膜缘无渗出及分泌物(图4A)。术后1周羊膜贴敷紧密、无溶解,拆除缝线(图4B)。术后2周羊膜仍覆盖角膜,未见溶解迹象(图4C)。术后1个月检查发现溃疡病灶愈合并呈片状云翳,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缘上方可见一新发1.5 mm×1.5 mm角膜溃疡灶,前房下方积脓(图4D);压迫泪囊区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点溢出,泪囊区皮肤无红肿和压痛;结膜囊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综合诊断为左眼泪囊炎、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全身头孢曲松钠3.0 g 1次/d静脉滴注,局部氧氟沙星眼膏、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1次/2 h点眼抗感染治疗,治疗5 d后行左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年角膜溃疡已形成角膜云翳(图5),泪道冲洗通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