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微卫星的欧亚水獭个体识别和遗传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是保护濒危物种所需的基础信息.欧亚水獭(Lutra lutra)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曾经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在20世纪经历了大规模的种群数量下降和分布区缩减.欧亚水獭相关研究十分缺乏,种群数量调查和遗传多样性等基础研究亟待开展.本研究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于2019-2020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和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的主要河流共采集270个欧亚水獭粪便样品并进行DNA提取,基于9个微卫星位点和SRY基因分子标记进行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进而使用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Capwire估计两地水獭的种群数量,并基于微卫星分型数据评估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终共有67个粪便样品(24.8%)成功分型7~9个微卫星位点并用于个体识别,共识别出玉树市10个个体、青川县30个个体,雌雄性比分别为4∶5、15∶14,两地各有1个个体未成功鉴定性别.估计研究区域内玉树的水獭种群数量为13只(95%置信区间:7~21只)、青川县的水獭种群数量为75只(95%置信区间:59~133只).玉树、青川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680、0.664,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11、0.658,表明两个水獭种群均具有中等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玉树、青川种群的平均FST为0.238,平均近亲繁殖系数FIS分别为-0.121、-0.010,表明两个水獭种群之间分化显著,且种群内近交程度低.本研究是我国大陆地区基于粪便DNA对欧亚水獭进行种群数量估计和遗传多样性评估,可为我国水獭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大兴安岭北部欧亚水獭冬季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欧亚水獭(Lutra lutra)是淡水生态系统重要的指示种和旗舰种,然而在人为干扰和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欧亚水獭种群数量大幅下降,部分地区已局部灭绝.目前欧亚水獭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中大兴安岭是维持东北地区水獭种群稳定的关键区域.了解欧亚水獭的食性组成有利于理解其种间关系与生态系统功能,对评估其生存状况、开展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大兴安岭北部共采集疑似欧亚水獭粪便样品50份,使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样品进行物种来源鉴定,结果显示其中35份为欧亚水獭粪便.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分析粪便中的物种组成,共得到15种鱼类、2种蛙类、5种昆虫共计22种不同的物种类别.所有脊椎动物食物类别中,杂色杜父鱼(Cottus poecilopus)的相对出现频率和相对序列丰度均最高,分别为19.35%和27.32%,其次为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分别为15.48%和21.73%;科水平上,杜父鱼科的相对出现频率和相对序列丰度均显著高于其他鱼类,分别为32.26%和45.72%.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部欧亚水獭冬季主要捕食鱼类,其次为蛙类,其中鱼类主要以杜父鱼科为主;此外还在少量水獭粪便中发现有蜻蜓目、襀翅目、毛翅目等水生昆虫,可能来自水獭猎物.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水獭种群生存状况、制定相关政策、开展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中国水獭保护现状及珠江口水獭种群重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顶级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水獭作为很多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在我国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我国分布有3种水獭——欧亚水獭、亚洲小爪水獭和江獭,曾经遍布我国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包括珠江口地区.但在20世纪,3种水獭均经历了大规模的种群下降,甚至区域性灭绝.在全球13种水獭中,已有3种(海獭、北美水獭和欧亚水獭)通过种群复壮和重引入实现了种群重建,这为其他水獭物种的种群重建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建议.同国内其他地区类似,珠江口地区的水獭种群在20世纪后期大量减少,目前只在少数几个地点还有确切的欧亚水獭分布记录,亚洲小爪水獭和江獭已无近期记录.在珠江口重建水獭种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对重建珠江口水獭种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视频监控系统的欧亚水獭活动节律初报及红外相机监测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欧亚水獭(Lutra lutra)是淡水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目前三江源或为其在中国仅存的连片栖息地之一.然而,该区域欧亚水獭基础生态学信息尚属空白,已开展的工作也多依赖于红外相机而可靠性有待评估.本文基于2018-2020年间在青海玉树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和红外相机收集到的数据,在分析区内水獭活动节律的同时,对红外相机监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评估.结果 表明,在玉树,欧亚水獭在每日17时至次日9时活动频率较高,每年12月至次年6月间拍摄频率较高;繁殖期或随每年10月个体交配而开始,至次年6月幼崽独立而终止.红外相机约可捕获69.18%的水獭出现事件,且拍摄率随事件持续时间的延长而提高;通过红外相机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水獭活动节律,仅有约半数红外相机影像可以准确还原事件主题(56.28%)和多只个体参与的事件中的个体数量(49.35%).因此,在使用红外相机对欧亚水獭进行行为学研究时应对这一情况进行充分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东北地区水獭分布格局与保护优先区识别
编辑人员丨2023/8/5
水獭是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的指示种和旗舰种,由于强烈的人为干扰,中国的水獭种群数量大幅下降,部分区域己局部灭绝.然而目前国内对水獭的调查和研究非常有限,本底不清的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水獭的野外保育工作.本文以东北地区的欧亚水獭指名亚种(Lutralutralutra)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的调查数据,使用组合建模的方法评估了水獭的潜在分布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系统保护规划软件分析了水獭的保护优先区并计算了各省级行政区内水獭潜在分布区和保护优先区面临的人类压力;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分析了水獭的保护现状,并以内蒙古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伊春森工集团三大国有林区为例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在水獭保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水獭潜在分布区和保护优先区面积分别为104,515.04 km2和45,448.99 km2,其中大兴安岭的水獭保护优先区集中连片,并与小兴安岭的保护优先区相连,栖息地之间没有明显地理隔离,是维持东北地区水獭种群稳定的重中之重;(2)水獭面临的人类压力大小依次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3)研究区内1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63个包含水獭潜在分布区,覆盖面积为12,168.93 km2,仅占水獭潜在分布区面积的11.64%,其中3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含水獭保护优先区,占水獭保护优先区面积的10.88%;(4)三大国有林区涵盖了71.18%的水獭潜在分布区和79.26%的保护优先区(面积分别为74,390.89 km2和36,022.22 km2).由此可见,尽管水獭潜在分布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比较低,但是在天然林全面禁伐的背景下,重点国有林区可能在未来东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将重点国有林区中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区域逐步纳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保护.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果和实地调研提出以下保护建议:(1)加强对河流污染物的管理;(2)控制渔民捕鱼强度;(3)开展全面的水獭专项调查并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4)加大对水獭的科研投入;(5)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