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驯化对油松毛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主要耐寒物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冷驯化可增强昆虫的耐寒性,本文研究旨在明确不同冷驯化条件下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和主要耐寒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热电偶方法测定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差量法、氯仿甲醇法、苯酚硫酸法及毛细管气相测谱法测定其含水率、脂肪、糖原和小分子糖醇的含量.[结果]冷驯化会导致幼虫含水率显著降低;过冷却点和脂肪含量在低于环境气温5℃冷驯化后显著降低,当驯化温度低于环境气温10℃及以上则升高;糖原含量在9月份显著增加,越冬中期(1、3月份)含量略有降低但不显著;小分子糖醇含量的变化均不显著;海藻糖含量略降低;甘油、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在低于环境气温5℃冷驯化后略降低,低于环境气温10℃冷驯化则升高.[结论]冷驯化使幼虫虫体含水率和脂肪含量降低,糖原含量提高,从而导致其过冷却点降低,耐寒能力提高;冷驯化的温度和时间均会影响其过冷却能力,在最适合的温度和时长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其耐寒能力.研究结果为揭示油松毛幼虫的耐寒机制及潜在分布区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波长LED灯对油松毛虫的诱捕效果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对不同波长LED灯的趋向性,评价其诱捕效果,为合理应用LED灯监测和防治油松毛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诱捕和室内趋性试验分析不同波长LED灯(365、380、420、470 nm)对油松毛虫的诱集效果,分析油松毛虫上灯节律.比较野外灯诱组和室内对照组雌虫产卵量.[结果]野外诱捕结果表明,紫外光区365 nm、380 nm LED灯的诱虫量显著高于蓝光区420 nm、470 nm的LED灯;雌、雄虫上灯高峰期为23:30—1:00.室内趋光性试验结果显示,油松毛虫对紫外光365 nm和380 nm LED灯有明显的趋向性.室内对照组的平均产卵量(550±89)粒/头与野外灯诱组的平均产卵量(263±88)粒/头差异极显著,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诱捕到的雌虫在林间仍有一半卵未被产出.[结论]在夜间2:30之前利用紫外光波段的LED灯对油松毛虫有良好的诱捕效果;灯诱能减少油松毛虫雌虫在林间产卵,从而降低林间下一代虫口数量,可用于野外监测和防治.本研究为合理使用LED灯监测和防治油松毛虫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诱捕器对油松毛虫性引诱剂诱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油松毛虫是我国辽宁省油松林中的主要害虫,每年都有大面积的发生,给松林生存和生态建设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更好地使用性引诱剂防治,本文在辽宁省建平县通过林间诱捕试验,以油松毛虫性引诱剂为诱芯,比较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悬挂高度的诱捕器对油松毛虫雄成虫的诱虫量.结果表明,4种形状诱捕器的诱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船型诱捕器、三角型诱捕器、小船型诱捕器和桶型诱捕器;大船型与小船型和桶型的差异显著,与三角型的差异不显著.小船型与桶型的差异显著,与三角形的差异不显著.3种颜色诱捕器对油松毛虫雄成虫的诱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黑色诱捕器、绿色诱捕器、白色诱捕器;黑色诱捕器和白色诱捕器的诱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绿色诱捕器与黑色诱捕器和白色诱捕器之间差异性不显著性.3种悬挂高度诱捕器的诱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悬挂高度为1.7m的诱捕器,悬挂高度为3.1m的诱捕器,悬挂高度为2.4m的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7m的诱捕器诱虫量与其余2种悬挂高度的诱捕器诱虫量差异性显著;悬挂高度为2.4m的诱捕器诱虫量与悬挂高度3.1m的诱捕器诱虫量差异性不显著.本文主要对不同诱捕器形状、颜色、悬挂高度3个因素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了组合试验,并比较了组合诱捕器的诱虫量,得出诱虫量最大的是悬挂高度为1.7m的绿色大船型诱捕器,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该组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气候变化对油松毛虫在全球适生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为明确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降低油松毛虫扩散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损失.[方法] 本研究利用CLIMEX软件,并结合油松毛虫和寄主油松的已知地理分布和生物学数据,分别预测油松毛虫和寄主油松在历史气候条件下(1987-2016)和未来气候条件下(2071-21 00)在全球的潜在分布区,以评估气候变化分别对油松毛虫和油松适生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叠加寄主分布,以评估寄主油松对油松毛虫全球适生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历史和未来气候条件下,油松毛虫在全球各洲均有适生区分布(除南极洲),低度适生区分布范围较广,高度适生区仅分布于局部地区,如美国和中国.并且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油松毛虫潜在适生区有北移的趋势,总适生面积增加.寄主植物仅在局部地区限制油松毛虫的分布.[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气候变化和寄主植物对油松毛虫气候适生区的影响,可为未来油松毛虫的监测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