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旱下植物根系分泌物及其介导的根际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形式,在土壤碳库动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而频繁发生的极端干旱事件对植物地上地下生长过程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根-土界面交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根系分泌物收集手段与装置的不完善,人们对干旱条件下根系分泌物及其介导的根际激发效应的响应及机制的认知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基于此,该文结合国内外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动态,论述了干旱下植物根系分泌物数量及组分的动态变化,重点阐述了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根际激发效应及其机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根系分泌物研究中的重点关注方向,以期为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碳汇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气颗粒物与温度、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高,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大气污染和气象因素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尤其是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温度、湿度等气象因素与COPD的发病率、住院率、病死率之间存在关联性。本文针对大气颗粒物及温度、湿度对COPD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治理大气污染、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制定COPD人群防治策略提供新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秦汉时期疫病的认识与应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秦汉时期人们通过观察自然气候的规律,并结合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和巫术观念认识疫病的成因,存在3种认识观念:异常气候致疫、人事政令致疫、鬼神致疫。在此影响下,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应对措施。自然界异常的气候变化会导致疫病发生,受这种认识观的影响,中医从外感的角度认识和辨治疫病,《内经》中以风邪外袭认识并论治疠病(麻风病),《伤寒论》从外感论治疫病,本草著作记载有药物治疫辟疫的经验;君王施令有失则上干天和,造成天象气候异常,引发包含疫病在内的各种灾异,董仲舒天谴观认为灾异是上天对君王不施德政而降下的警示,基于人事政令致疫的认识,君王应对疫病常采取反思并纠正过失,施行德政的措施;鬼神作祟亦被认为是招致疫病的因素,人们通过祭祀神、傩礼逐疫的方式应对疫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缺血性卒中与气温变化引起血糖波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气候变化影响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引起血糖波动是诱发老年缺血性卒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季节更替引起气温变化影响血糖水平的波动,在高温与低温期间均可增加老年缺血性卒中发病。因此,有必要对血糖波动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老年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应对气温变化的老年人群血糖管理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极端气温诱发哮喘发作的研究进展及其潜在影响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哮喘作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逐年上升趋势。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大量关联性研究表明极端气温暴露会增加哮喘发作的风险,但诱发哮喘发作的潜在影响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极端气温与哮喘发作的关联性研究进展,阐明极端气温与室内外环境因素协同以及个体脆弱性对哮喘发作的影响;探讨极端气温诱发哮喘发作的潜在影响机制,强调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在极端气温诱发哮喘炎症反应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并提出极端气温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诱发哮喘的发病机制框架,以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卫生健康系统的战略机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剧烈的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2年全球有1 260万人的死亡与可改变的环境因素有关;2030—2050年间每年气候变化导致的直接死亡为250 000人。世界各国通过签署《巴黎协定》,设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措施等,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中国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气候危机也是全球健康危机,碳达峰、碳中和将是中国卫生健康系统的战略机遇。碳达峰、碳中和与中国卫生健康系统的目标是和谐共生的,均致力于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健康保障。中国卫生健康体系不仅应该努力减少自身的碳排放量,也要为全球碳达峰、碳中和整体战略贡献力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09-2020年我国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特征和基因型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2009-2020年我国全人群腹泻患者中轮状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和基因型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开展腹泻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信息管理系统的我国28个省份252家哨点医院腹泻症候群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20年轮状病毒腹泻病例在不同气候带地区、人群以及时间的分布特点及A组轮状病毒腹泻病例的基因分型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2009-2020年共对114 606例腹泻病例进行轮状病毒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9.1%(21 872/114 606),阳性病例以A组轮状病毒为主(98.2%,21 471/21 872)。轮状病毒阳性率较高的年份分别为2009年(36.9%,2 436/6 604)和2010年(30.6%,5 130/16 790),2011-2017年在14.0%~18.0%之间变化,2018年小幅上升(20.3%,2 211/10 900),之后两年连续下降(15.5%,2 262/14 611和9.5%,470/4 963)。男性(20.2%,13 660/67 471)的轮状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17.4%,8 212/47 135);<5岁婴幼儿的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28.4%,18 261/64 300),是成年人的4倍以上。中温带、暖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的轮状病毒阳性率于12月至次年2月达高峰,而高原寒带存在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11月至次年1月及5-6月。2009-2020年A组轮状病毒优势基因型由G3P[8]、G1P[8]逐步发展为G9P[8]。结论:2009-2020年我国轮状病毒感染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呈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各年龄组人群阳性率差异较大,儿童腹泻仍是重点关注的问题,需进一步加强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持续开展流行特征和基因型变化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环境因素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变应性鼻炎全球患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多种环境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气候及气象变化、大气污染、饮食变化及生物群落变化等环境因素对变应性鼻炎的影响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海省獐牙菜属植物适宜区预测及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青海省獐牙菜属植物的潜在地理分布特点,掌握影响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方法:通过ArcGIS和MaxEnt模型,利用121个獐牙菜属植物地理位点以及19个气候变量,模拟分析影响獐牙菜属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预测2050s、2070s的RCP 2.6、RCP 8.5两种气候情景下獐牙菜属植物的分布格局.结果:训练集与测试集AUC值均为0.899,模型推算当前潜在分布区的可信度良好.獐牙菜属植物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包括海东、玉树等地.与当前气候相比,獐牙菜属植物在青海省的分布面积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均有所增加,且分布区域逐渐向西偏移.影响青海省獐牙菜属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变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年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度、降水量季节性变化、等温性、最干季度降水量、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最暖季度降水量.结论:獐牙菜属植物具有扩大地理分布范围的潜力,降水量和平均温度是限制獐牙菜属植物分布的关键因素,该结果可以为獐牙菜属植物的资源保护及引种驯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建设概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生活行为方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全国各地各类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布不尽相同,而华南地区独特的气候、饮食及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亟需通过区域性大型队列的建设,为区域重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早期预测和干预策略提供本土化人群证据,也为国家重大慢性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覆盖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和海南省,以35~74岁常住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城市与农村、汉族与以壮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多类型自然人群。本队列围绕华南区域常见重大慢性病建立集健康信息和生物样本为一体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并开展长期随访。现已建立116 520人的基线数据库,年龄为(54.9±12.5)岁,女性71 077人(61.0%)。基线数据库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数据以及生物样本。本文对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设计的理念、研究进展和随访设想作简要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