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体大蒜及离体蒜苗对连作当归胁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活体大蒜(garlic)及离体蒜苗(garlic sprout)挥发物对当归(Angelica sinensis)的化感效应,探索大蒜挥发性物质对连作当归存在的化感效应,为当归大蒜间作模式缓解连作当归胁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通过对当归各生长指标及叶片保护酶系统的测定分析,讨论当归在活体大蒜及离体蒜苗挥发物的影响作用下对连作胁迫、无连作胁迫环境的适应性及抗性生长发育机制.结果:整体分析,连作胁迫条件下离体蒜苗对当归幼苗化感效应处理(DC2)下的当归生长指标、叶片保护酶活性较当归单作(CK1)整体提高17.51%,48.34%;连作茬口种植活体蒜苗与当归间作处理(LC2)下的当归生长指标、叶片保护酶活性较当归单作(CK2)整体提高16.63%,36.65%;即离体蒜苗挥发物较活体大蒜缓解当归连作胁迫作用更显著.结论:无论有无连作障碍胁迫,适当浓度的活体大蒜及离体蒜苗挥发物对当归生长指标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均表现为明显的化感促进作用,其化感促进作用在有连作胁迫条件下表现更显著,因而间作大蒜对当归连作障碍胁迫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蒜衍生的类外泌体样纳米颗粒通过上调肠道TGF-β1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大蒜衍生的类外泌体样纳米颗粒(GDELN)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对肠道炎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蒜制备GDELN并对其进行鉴定,小动物活体分析GDELN在体内的分布.分别采用PBS及GDELN对清除和未清除肠道微生物的小鼠预处理10 d,然后采用2%的DSS诱导小鼠结肠炎.记录小鼠生存周期,同时记录14 d内小鼠体质量;比较分析DSS诱导14 d后各组小鼠结肠长度,HE及Alcian blue染色比较结肠炎症严重程度;蛋白Array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的改变,ELISA对结肠组织中IL-8、TNF-α、IL-6及TGF-β1的表达进行验证;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TGF-β1下游信号通路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水平;收集小鼠肠道代谢产物后,刺激体外培养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MC-38,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GF-β1的表达及其下游信号通路Smad2和Smad3磷酸化水平.结果:GDELN直径约为(204.7±42.6)nm,在进入小鼠体内后主要分布于肝脏及消化道内.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中,GDELN能显著降低小鼠体质量下降的速度,并延长小鼠生存周期.病理结果显示GDELN处理组小鼠结肠缩短程度显著优于未处理组.HE及Alcian blue染色结果显示,GDELN处理组小鼠结肠组织炎症及损伤程度显著优于未处理组.细胞因子蛋白Array及ELISA结果显示,GDELN处理小鼠后,能在抑制结肠组织中IL-8、TNF-α及IL-6表达的同时促进TGF-β1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DELN处理的小鼠结肠组织中Smad2和Smad3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未处理组;而在清除小鼠肠道微生物后,GDELN无法缓解DSS诱导小鼠体质量下降,生存周期也未得到显著延长;结肠组织HE染色及ELISA实验结果也表明,去除微生物后,GDELN无法缓解DSS诱导的肠道炎症;TGF-β1的表达及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水平均未发生显著改变.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GDELN处理后的小鼠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能够显著上调结肠上皮细胞TGF-β1的表达,而去除微生物后,则无法发挥该功能.结论:GDELN通过肠道微生物发挥调控肠道免疫的功能,从而实现上调TGF-β1表达,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紫菀白绢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有效防控紫菀白绢病,明确引起该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合适防控药剂,该研究采集紫菀典型白绢病症状的植株和土壤表面菌核,分离纯化后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板抑制法测定12种杀菌剂对其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苑白绢病的典型症状为茎基部最先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并向上蔓延,后期在发病部位长满白色菌丝,且周边附着大量白色至黄褐色菌核.分离纯化后共获得性状一致的15株菌株,结合形态学鉴定、基于ITS、TEF基因序列的分子鉴定,将该致病菌鉴定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根据科赫法则开展致病性实验,测定结果显示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病原菌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生长pH为5~8,全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室内药剂初步筛选发现,4种化学杀菌剂(汰腐净、噁霉灵、氟硅唑和石硫合剂)、2种植物源杀菌剂(乙蒜素和大蒜油)、1种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对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梯度抑菌实验结果发现枯草芽孢杆菌、氟硅唑和乙蒜素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此外,活体药剂筛选实验显示乙蒜素可作为防治紫菀白绢病的主推药剂合理配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