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arma算法和复杂网络探讨王应麟治疗小儿咳嗽处方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基于Carma算法和复杂网络探讨王应麟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处方规律.方法 选择2022年11月-2023年5月王教授门诊以咳嗽为主诉的患儿处方,采用Carma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王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主方,探索王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处方规律.结果 共纳入病例420人次,平均年龄6.5岁,其中男158例、女262例,涉及处方420首,中药97味,药物总频次为4 665,使用频次>20的药物37味.将Carma算法分析出的药物组合与临床验证,发现王教授治疗小儿咳嗽常用两药组合为茯苓-橘红、玄参-白茅根、前胡-白前、紫苏子-紫菀、防风-路路通;三药组合为紫苏子-紫菀-葶苈子、茯苓-藿香-橘红、辛夷-防风-路路通;四药组合为茯苓-玄参-橘红-白茅根、茯苓-南沙参-橘红-玄参;五药组合为茯苓-玄参-橘红-白茅根-南沙参、茯苓-玄参-橘红-白茅根-藿香;六药组合为茯苓-玄参-橘红-白茅根-南沙参-枇杷叶、茯苓-玄参-橘红-白茅根-南沙参-板蓝根、茯苓-玄参-橘红-白茅根-藿香-防风、枇杷叶-紫苏子-紫菀-葶苈子-前胡-白前、北沙参-净山楂-百部-百合-川贝母-麦冬.复杂网络分析发现核心药物有南沙参、茯苓、橘红、玄参、白茅根、枇杷叶、浙贝母、板蓝根、前胡、白前、百部、天竺黄、藿香.多尺度骨干网络分析出5首核心处方.结论 王教授治疗小儿咳嗽根据病史、症状、病位不同,处方不同,新病多从邪实考虑,以痰热为主,多以泻肺化痰取效;痰热渐退,余邪未清,以清除余邪、补益气阴为主;久病则以益气养阴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中亚紫菀木潜在适生区的时空动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展现出高度生态敏感性及脆弱性,而对其典型优势种的适生区时空动态进行预测既是实行生态恢复的前提,也能为制定保护对策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青藏高原温性荒漠草原的优势种中亚紫菀木(Asterothamnus centraliasiaticus)为对象,基于MaxEnt模型,结合82条中亚紫菀木在青藏高原的有效分布记录和筛选后的6个生物气候变量,模拟预测中亚紫菀木在历史(全新世中期)、当前及未来4种气候排放浓度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并结合气候因子的贡献率及刀切法检验来分析制约中亚紫菀木地理分布的重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温度变量是影响青藏高原中亚紫菀木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限制因素,而降水变量是影响中亚紫菀木潜在地理分布的辅助生物气候变量;适合中亚紫菀木生长的最暖月最高温度(Bio5)范围为16.5~38.5℃,最暖季降水(Bio18)变化范围为55.0~1885.5 mm;从全新世中期到当前阶段是青藏高原中亚紫菀木种群扩张阶段,其种群主要聚集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当前到未来阶段,中亚紫菀木总适生区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但中、高适生区却呈直线下降趋势;此外,中亚紫菀木在未来有逐渐向东迁移趋势.综合分析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亚紫菀木在青藏高原范围内的生存繁殖仍存在较大挑战.可根据其迁移趋势建立相关合理保护利用措施,以保持中亚紫菀木栖息地的连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AHP的呼伦贝尔草原野生花卉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为丰富呼伦贝尔地区园林植物多样性,筛选出观赏价值高、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花卉种类.方法:采用 AHP法对呼伦贝尔草原230 种野生花卉进行综合评价.选取花果观赏价值、茎叶观赏价值和开发价值 3 个方面共13 个评价指标,建立呼伦贝尔草原野生花卉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软件在构建判断矩阵的基础上,计算各评价指标总权重,并通过野外观测结果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分,最后计算每种植物的综合得分,并进行分级.结果:① 各约束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大小排序为花果观赏价值>开发价值>茎叶观赏价值.② 13 个标准层评价因素中,花果色、花径、抗逆性、花果量和株型对野生花卉的观赏性影响最大.结论:根据评价结果,呼伦贝尔草原野生花卉被评为Ⅰ级的花卉如苦马豆、掌叶白头翁、大花剪秋萝、多叶棘豆、斑花杓兰、细叶百合、尖萼耧斗菜、大花杓兰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大面积驯化栽培供园林观赏.被评为 Ⅱ 级的野生花卉如野鸢尾、短瓣金莲花、大花银莲花、柳兰、高山紫菀、野火球、达乌里黄芪、返顾马先蒿、紫斑风铃草、紫花野菊、美花风毛菊、红轮狗舌草和山萝花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可以适度地栽培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肺结节方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挖掘肺结节的中医证候与用药特点,为肺结节的中医治疗提供诊疗思路.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自建库到 2022 年 12 月肺结节相关的中医证候和中医处方,筛选并用Excel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证候和方剂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挖掘中医证型规律、药物频次,提取内在核心组合和新方组合.结果:纳入文献 145 篇,筛选出中医证型 93 种,中医验方 211 首,中药 268 味,其中频次≥80 的证型有 14 种.肺结节常见证候以痰瘀互结证为主,病性证素以气虚、痰、气滞、血瘀、阴虚为主;病位证素以肺、脾、肝为主.使用的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常用的高频次中药有16 味,前 3 味是甘草、茯苓、浙贝母.挖掘出药物内在核心组合 16 个,如党参-金荞麦-玄参、紫菀-款冬花-麻黄等;得到新方组合 8 组,如党参-金荞麦-玄参-牡蛎-浙贝母、紫菀-款冬花-麻黄-枇杷叶-土茯苓.结论:肺结节以脏腑辨证为主,证型多为虚实夹杂,治疗上多运用补益扶正、化痰散结、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散结、活血化瘀的药物,这对肺结节的诊治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国医大师段富津"散邪清补,肺脾同调"法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总结段富津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用药规律及特点,提炼核心处方,以为临床治疗小儿咳嗽提供宝贵经验及依据.方法 选取1991-2008年经导师诊治的小儿咳嗽患者共416例,502诊次,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建立数据库,分析证型分布规律、中药使用频数、聚类分析、常用药对关联频数和核心处方.结果 416例咳嗽患儿中证型以风热证为首,兼见痰湿证.药物频次使用居多的药味有桔梗、甘草、枇杷叶、陈皮、紫菀、牛蒡子,常见药对组合有桔梗-甘草,桔梗-枇杷叶,桔梗-陈皮,甘草-枇杷叶,甘草-陈皮,甘草-紫菀,桔梗-紫菀.挖掘核心处方6条.结论 段富津教授针对小儿发病风热、痰湿居多的特征,结合小儿病理生理特性,用药具有轻灵,量少效宏,散邪清补,肺脾同调的特点,谨守病机,灵活施治,其诊疗思想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神农本草经》辛以止咳药在经方中的运用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神农本草经》中辛味且明确具有止咳作用的药物有12味,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8味.通过分析这12种药物的功效及配伍成的13首止咳逆经方的应用,并结合《黄帝内经》五味用药理论,总结出辛以止咳的机制及组方用药特点:1)辛以止咳药在"主咳逆"的基础上,尚以主温中、主风寒、主化湿及特殊功效,如款冬花"主喉痹"、桂枝"主补中益气"、芫花"主下水"达到止咳逆;2)辛以止咳配伍规律有辛散酸收,基础药对为干姜-细辛-五味子,根据不同病因有所加减,如生姜-细辛-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和干姜-五味子;辛甘发散,药对为生姜-甘草或干姜-甘草;辛散苦降,药对为款冬花-紫菀、桂枝-麻黄、半夏-芍药或附子-芍药;3)辛以润之贯穿于辛以止咳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当外邪袭表,辛以散之;阳虚津凝时,辛以温之;饮邪不化时,辛以和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张思超治疗慢性咳嗽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外感六淫邪气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降,引发咳嗽,迁延失治,而使咳嗽久久不愈,病位在肺,多与脾、胃、肝、大肠密切相关.慢性咳嗽患者体质多为肺脾气虚,无力驱邪外出,正虚邪恋而日久不愈.临床治疗慢性咳嗽力求溯源病因,重视问诊和舌诊,强调煎法与服法的重要性,注重治病与调质结合.组方思路灵活,将慢性咳嗽的基础方命名为"如羽方",坚持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思想,用药轻灵,善用对药角药,充分发挥药物协同作用.常用对药角药如杏仁-桔梗-枳壳,紫菀-百部燮理气机;半夏-茯苓-陈皮,沙参-麦冬培土生金;霜桑叶-枇杷叶,僵蚕-蝉蜕祛风通络;黄芪-太子参扶正固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林绍琼主任中医师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林绍琼主任中医师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方法 选取2021-2022年在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及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四川省名中医林绍琼工作室就诊的224例慢性咳嗽患儿.统计纳入处方的中药,并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统计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使用频次,并分析组方规律、核心中药、新方组合.结果 共收录到386张处方,涉及105味中药,其总使用频次为6 367次.105味中药中,四气为温、寒的中药使用频率较高,分别为44.12%、28.99%;五味为苦、辛的中药使用频率较高,分别为34.43%、26.65%;归肺、胃、脾经中药的使用频率较高,分别为28.93%、17.65%、15.47%;使用频次≥190次的中药共4味,分别为法半夏、紫菀、茯苓、陈皮;使用频次>100次的中药组合共16组,获得11味核心中药,分别为法半夏、黄芩、桔梗、陈皮、茯苓、苦杏仁、紫菀、浙贝母、款冬花、地龙、百部.通过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共获得5组新方组合.结论 林绍琼主任中医师从儿童慢性咳嗽病机出发,所选中药多性温寒、味辛苦,从肺、胃、脾经入手;共有11味核心中药,分别为法半夏、黄芩、桔梗、陈皮、茯苓、苦杏仁、紫苑、浙贝母、款冬花、地龙、百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中药紫菀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本文通过对紫菀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紫菀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历代本草、近现代专著、国家标准为基础,对紫菀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性味功效等进行考证.紫菀别名众多,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中、华东、华北地区;以根及根茎入药,以根色紫质软、根须粗长、杂质少为上乘;多春秋二季采收,净制后晒干.经考证,紫菀的历代主流品种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多种植物在部分地区作紫菀入药,药用品种混乱,故历代医家对紫菀功效和性质的认识有所不同,仍需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紫菀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紫菀为临床常用止咳平喘药,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医籍并结合近现代研究资料,对紫菀药材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经考证发现自古正名即为紫菀,别名较多,有青苑、紫茜、紫蒨、返魂草、夜牵牛、紫菀茸、关公须等.基原方面,历代古籍中所述紫菀性状与现代所述紫菀植物的性状、花期、生长习性、用药部位均吻合,推断为同一植物,南朝《本草经集注》首次记载紫菀与白菀异物混用现象,唐朝认为紫菀和白菀功效相同,此时期也混用,后至清代二者逐渐被区分,认为紫菀入血分,白菀入气分,不可混用,宋明时期,人们常以车前草根、旋覆根以赤土染过冒充紫菀,且当时已有伪品误用会产生危害的认知.紫菀的性味记载多为味苦、辛,性温,无毒,也有性平之记载,紫菀功效主治古今差异不大.禁忌方面,古籍记载紫菀畏茵陈,恶天雄、瞿麦、藁本、雷丸、远志,与款冬花相使,现代书籍补充实热者忌服.此外,还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中紫菀的归经、炮制并进行分析,以期为紫菀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