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度对热带西太平洋活体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2-4月搭乘“科学”号科学考察船对采自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浮游有孔虫进行船上现场分离,分别在两种不同温度(22℃和27 ℃)下对Globigerinoides sacculi fer进行单种培养,研究温度对G.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培养实验结果表明:G.sacculier的个体生长受温度的影响显著,27℃下生长率(29.72 μm/day)显著大于22 ℃(17.28 μm/day)(P<0.05).22 27 ℃之间的温度系数Q10为2.96,G.sacculifer体长每天增长约17.28 ~29.72 μm,达到成体大小(~400 μm)约需2周.本研究结果显示,热带西太平洋海区G.sacculifer的温度系数较高,表明其对温度的反应极为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东印度洋赤道南北两侧春季活体浮游有孔虫的组成与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3月通过对在东印度洋海区6个站位53个垂直分层拖网浮游有孔虫样品进行的定量分析,探讨了该海区春季现代浮游有孔虫的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东印度洋春季0~3 000 m水层内共鉴定出17个浮游有孔虫属种,主要是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orotaloides hexagona,Globigerinoides sacculi er,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Globorotalia menardii,Globiberinella calida,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和Globorotalia theyeri等,它们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暖水种浮游有孔虫群落.G.ruber,G.sacculifer最大丰度层在0~50 m水层;G.conglomerata,G.hexagona最大丰度层均出现在50~100 m;G.theyeri在100~1000m间的水层均有活体出现,100~150m水层中该种浮游有孔虫丰度最高;G.scitula为深层水浮游有孔虫分子,主要出现于300~2 000m的深水水层.东印度洋春季浮游有孔虫群落断面具有浮游有孔虫丰度在赤道中心区最低,由赤道向南北两侧扩展,其丰度逐渐递增的特点.在东印度洋0~3 000 m水层内,浮游有孔虫丰度明显呈上层高,下层低的特点.并且在上层水体中,50~100m水层浮游有孔虫丰度最高,明显高于0~50 m水层浮游有孔虫丰度,这与印度洋50~100m水体中叶绿素最大值层相对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ita glutinata种内SSU rDNA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有孔虫分子鉴定和分子多样性研究多基于SSU rDNA序列片段分析, 但某些浮游种内可能存在基因组内rDNA变化, 影响分类学和分子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为了研究浮游有孔虫物种内是否存在rDNA多样性, 本工作以采自热带西太平洋的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ita glutinata活体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经形态学鉴定后, 利用单细胞PCR和克隆技术, 获得5个虫体的20条SSU rDNA目的片段 (300-400 bp), 同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同种G.glutinata出现了四类不同的SSU rDNA核酸类型.序列成对分析显示, 该种遗传距离差异最长可达0.249, 远高于其它物种.此外, 同一样本不同克隆片段中, 出现了高达四个不同的SSU rDNA核酸型.序列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三个不同的高变异区, 高可变区的长度范围为21 bp到63 bp.从差异序列的间隔分布推断, 核糖体基因簇的重组可能是不同SSU rDNA核酸型出现的原因.本工作在国内首次揭示了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G.glutinata种内的SSU rD NA核酸型, 研究结果表明G.glutinata的种内SSU rDNA变异性极大, 复杂的生活史以及假基因的存在或许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白色)的基因型研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Globigerinoides ruber是最常见的热带-亚热带浮游有孔虫种类, 被广泛地应用于古环境重建.本实验通过浮游生物垂直拖网采集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目标站位表层200 m以浅水体中的浮游有孔虫, 在体视显微镜下挑选出单个活体G.ruber (白色) 个体, 采用DOC法提取虫体的总DNA, 利用有孔虫特异性引物扩增SSU rDNA目的片段.我们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了G.ruber (白色) 基因型多样性, 并比较了不同基因型G.ruber (白色) 的形态差异和分布特点.ML/BI树显示: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区获得的G.ruber (白色) 样本中, 有两大基因型Type I和Type II, Type I又包括Type Ia、Type Ib2两种类型.Type I和Type II个体的形态特征和栖息环境存在明显差异:Type I个体的三个房室呈显著的球状, 主要分布在表层30 m以浅的水体中;Type II个体的三个房室呈扁平的近似球状, 主要分布在水深30 m以下的水体中.本工作是对热带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DNA分子数据的重要补充, 旨在为古海洋学重建提供更加精确的替代性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