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泡性冻僵及复温时"体温后降效应"对机体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动物体温后降模型,探索浸泡性冻僵及机体复温过程中的体温后降对机体的影响。方法:配制低温模拟海水(温度为1℃),将小型猪胸部以下部位淹没于低温模拟海水中。在小型猪的体温降到28.0℃时,立即将小型猪移出水面,35.0℃水浴复温。实时监测体温、心电图和心率等指标,分别于入水前、出水时及体温后降导致心电图出现室颤时采血,测定血糖、血小板、尿素氮、肌酐、血清钾、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冷休克蛋白、肾上腺素等指标。结果: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小型猪的体温逐渐降低,心率逐渐加快,但体温降到35.5℃后,心率逐渐降低。复温过程中,体温先继续下降,下降至最低平均温度25.3℃后开始回升,平均体温后降幅度为2.7℃。小型猪心率下降至平均50次/min后开始回升,在体温达到平均37.1℃时,心率恢复到平均112次/min。与入水前相比,出水时小型猪的血糖、尿素氮、肌酐、总胆红素、血清钾、谷草转氨酶、冷休克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出水时相比,体温后降导致室颤时小型猪的血糖值显著降低,尿素氮、肌酐、总胆红素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乳酸脱氢酶、肾上腺素等指标未发生显著变化。 结论:低温海水浸泡及"体温后降效应"显著影响机体的心功能、血糖及肝肾功能,可为下一步提出冻僵机体复温时体温后降的预防及救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红树林群落通过淹水时间及海水盐度的生态位分化实现物种共存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潮间带的受到周期性海水淹浸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植物如何适应潮间带环境、实现多物种分离共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生态位理论是解释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之一,而幼苗是种群更新的基础.因此,本研究选取海南岛分布较广的6种红树植物幼苗,通过人工控制海水盐度、淹没时间和光照强度模拟不同的潮间带环境,构建了一个微型的红树林小群落.通过测定这6种幼苗在不同控制环境中的净光合速率,统计分析幼苗在海水盐度、淹水时间和光照强度3种资源条件下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偏离程度,尝试阐述红树植物在潮间带中分离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淹水方面,6种幼苗的生态位宽度最大的为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0.956),角果木(Ceriops tagal)(0.906)最小;白骨壤、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的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秋茄(Kandelia obovat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角果木的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生态位分离程度反映出在理论生态位中心是12 h/d的物种中,白骨壤(0.698)适应淹水的范围较大,在理论生态位中心是8 h/d的物种中秋茄(0.185)适应淹水的范围较大,在理论生态位中心是4 h/d的物种中海莲(0.115)适应淹水的范围较大.在盐度资源方面,生态位宽度最大的为白骨壤(0.987),秋茄(0.496)最小;白骨壤、桐花树和红海榄的生态位重叠度高,海莲和角果木的生态位重叠度高,秋茄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均不高.生态位分离程度反映出理论生态中心为20的物种中白骨壤(4.357)适应盐度的范围较大,理论生态位中心是10的物种中角果木(10.594)适应盐度的范围较大.在光照资源方面,生态位宽度最大的为角果木(0.995),白骨壤(0.828)最小;6种红树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度均较高;生态位分离程度反映出理论生态中心为100%光照的物种中红海榄(23.138)适应光照的范围较大,理论生态位中心是80%光照的物种中角果木(12.522)适应光照的范围较大.结合各物种在淹水、盐度和光照资源上的生态位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在淹水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分化相对较早且明显,各物种占据不同的淹水和盐度生态位,生态位重叠程度相对较低,对淹水和盐度资源的竞争较弱,进而实现在潮间带中的分离共存;而在光照资源上的生态位分化相对较晚且不明显,多数为阳生植物,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对光照的竞争相对较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储量及其对未来多情景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6/1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暖温带最年轻、保存最完整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区域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加剧使得地区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基于1991-2020年8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InVEST)碳储量模块系统评估黄河三角洲过去3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耦合海水淹没模型和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软件(PLUS)预测生态保护、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三种情景下黄河三角洲2035和2050年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格局.结果表明:1991-2020年间,碳储量累计减少107.94万t,降幅为8.12%,自然湿地和非湿地碳储量分别减少386.66和18.56万t,人工湿地碳储量增加297.27万t.2035和2050年,黄河三角洲分别约有4.47%—11.58%和6.20%—17.42%的陆地会被海水淹没,导致未来黄河三角洲多情景模拟中碳储量均减少,到2035年生态保护、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减少了 42.38万t、76.68万t和119.50万t,到2050年三种情景碳储量分别减少了59.30万t、1 19.02万t和187.01万t,同时期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减少速率最小.黄河三角洲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高碳储量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生态保护,通过回填开采区等方式减少地面沉降速率,并在可能被淹没的区域建设沿海堤坝以预防海水淹没,从而减少黄河三角洲的碳储量损失.研究指出了海水淹没会导致巨大的碳储量损失,可为黄河三角洲未来提高固碳增汇作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浙江诸暨楼家桥遗址文化间歇层成因的孢粉学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随着距今8 000-7 000年跨湖桥文化和万年之久的上山文化的相继发现,浙江钱塘江流域新石器考古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环境考古工作也随之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通过该区域诸暨楼家桥遗址文化层的AMS14C年代测定和孢粉详细分析,重建了遗址区距今约6 500年以来的植被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对文化层中间的间歇层成因进行了重点剖析.结果表明在楼家桥河姆渡文化早期阶段,研究区孢粉组合以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栎属(Quercus)为主,指示了遗址点附近分布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渔猎和采集的定居生活,同时水稻农业已具一定规模.此时受人类干扰作用较小,地带性植被并未发生改变.随后距今约6 100年文化层中断,形成了自然沉积的间歇层,其孢粉组合面貌显得十分“异常”,主要表现为松属(Pinus)骤增;少量的云杉属(Picea)、冷杉属(Abies)和铁杉属(Tsuga)组成的亚高山针叶植物首次出现;与海相相关的刺甲藻属(Spiniferites)、舌形藻属(Lingulodinium)首次集中出现;同时,淡水盘星藻属(Pediastrum)持续产出.结合钱塘江区域全新世环境演变特点,推断当时杭州湾已经形成,其强烈的海潮上涌顶托造成河水阻塞,受海水及河水淹没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文化层突然中断,不利的环境迫使古人类放弃遗址居住点.此后,随着水灾等环境改善,河姆渡文化晚期先民重返楼家桥.此时,孢粉组合发生了显著改变,以栎属为优势的次生阔叶林形成,说明随着人类稻作农业活动强度的增大,森林植被受到了较强的干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型猪模拟海水浸泡冻僵后给予不同复温方法的体温后降效应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动物体温后降模型,探索不同复温方法对浸泡性冻僵后"体温后降效应"的干预效果.方法 配制模拟低温海水(温度为1℃),将小型猪胸部以下部位淹没于1℃的人工海水中.在小型猪的体温降到28℃时,立即将小型猪移出水面,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自然复温组,常温下自然复温;第2组为水浴复温组;第3组为湿热空气复温组.实时监测体温、心电图和心率等指标,分别于出水时及体温后降至最低体温时采血,测定血糖、血小板、尿素氮、肌酐、血清钾、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肾上腺素等指标.结果 3种复温方法皆有一定的体温后降.自然复温组、水浴复温组、湿热空气复温组的体温后降幅度分别为1.2、2.7、0.5℃.自然复温组、水浴复温组、湿热空气复温组的复温时间分别为100、60、70 min.自然复温组、水浴复温组、湿热空气复温组心率的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恢复时间分别为100、60、70 min.水浴复温组的血糖、尿素氮、肌酐、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水平的差值皆显著高于自然复温组和湿热空气复温组,而湿热空气复温组的上述指标皆显著低于自然复温组.结论 湿热空气复温在前期可有效降低体温后降的幅度,但复温的速度较水浴复温慢;而水浴复温引起的体温后降幅度较大,但复温的速度较湿热空气复温快.在实践中可综合使用2种方法,以降低体温后降风险,提高复温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