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底深部裂褶菌在不同环境条件的生长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了解洋底深部真菌适应原位环境的生长特征.[方法]在模拟洋底原位环境因子(压力除外)的培养条件(温度,pH,盐度,Fe2+,木质素和NH4+)下,比较了4株分离自洋底约2km深处含煤沉积物的裂褶菌和2株分离自海洋及陆地生境的裂褶菌的生长速率.[结果]在本实验所设置的温度(20,30,40,45℃)、氧气(有氧和无氧)、pH(6,8,10)、盐度(淡水,原位水,人工海水)、Fe2+(0.27,8.93,89.28 μmol/L)、木质素(1,5,10 g/L)和NH4+ (0.5,1.0,5.0 g/L)条件下,洋底菌株均比陆地菌株(CFCC7252)和海洋菌株(MCCC 3A00233)生长快,但不同洋底菌株之间也存在生长差异,菌株6R-2-F01和24R-3-F01在厌氧条件下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在有氧条件下的生长速率.[结论]洋底真菌(如裂褶菌)可能拥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以帮助其适应洋底极端环境,相关研究值得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深部生物圈古菌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古菌作为深部生物圈中常见的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各类海洋沉积生境中,在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不同的古菌类群对环境条件存在生理适应性差异,它们分别在近岸沿海和开阔大洋沉积物中构成了厌氧微生物生态系统和好氧微生物生态系统.本文通过对近岸与远洋、沉积物与上覆水体两个不同维度的古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以及对出现在深部生物圈中的常见古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底栖古菌目(Thermoprofundales)、Asgard古菌超级门、乌斯古菌门(Woesearchaeota))的分布、代谢和环境适应机制进行论述,总结了深部生物圈中古菌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几个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海底玄武岩玻璃中蚀变微结构:探索海洋深地生物圈的新材料
编辑人员丨2023/8/5
玄武岩玻璃中的生物蚀变微结构为微生物摄取玄武岩玻璃中营养成分,通过新陈代谢产生有机酸溶解玄武岩玻璃而形成的微米级孔洞或钻穴.生物蚀变微结构在现代海洋洋壳及代表古老洋壳残片的蛇绿岩和绿岩带中广泛存在.研究玄武岩玻璃中蚀变微结构的形态特征、形成机制及其时空分布,不仅对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也为研究海洋深地生物圈的微生物组成及其时空演化提供了新材料.形态学上,生物蚀变微结构分为颗粒和管状微结构.某些非生物成因微结构与生物蚀变微结构相似,识别生物蚀变微结构还需结合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质及DNA检测等方面研究手段.对全球玄武岩中生物蚀变微结构的时空分布总结表明其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存在,并在洋壳垂向分布上可能密切受控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不同海底环境,如氧化还原条件、酸碱度、深度、温度及孔隙度等都会影响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生物蚀变微结构.具体哪些因素对玄武岩玻璃中生物蚀变微结构起主要控制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