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定性网络模型评价生态调控情景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生态调控方式实施后对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影响通常难以预测,这对海洋牧场的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定性网络模型(Qualitative network model,QNM)的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模拟评价方法,并以獐子岛海洋牧场近岸增殖海域作为研究区域,构建以增殖目标种为核心的定性网络模型,模拟评估海洋牧场3种不同类型的生态调控情景(增殖目标种、移除捕食者、海藻场修复)及其复合条件下,牧场群落范围内的响应,分析海洋牧场生态调控策略与生物功能群变化之间潜在关系.结果显示:目标种增殖(仿刺参和虾夷扇贝)产生的上行效应导致其捕食者呈现积极响应,产生的下行效应导致其它底栖动物、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等功能群呈现消极响应,移除捕食者海星产生的下行效应导致虾夷扇贝呈现积极响应,表明在增殖区清除敌害生物的重要性,海藻场修复对整个群落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海藻场在养护近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意义.研究表明:QNM可有效识别生态系统潜在的营养级联效应,评估生物功能群的响应,基于QNM的海洋牧场生态调控模拟评价方法,突破了定量食物网模型在数据有限系统中使用的局限性,可为海洋牧场建设的生态调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北黄海褡裢岛海藻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营养结构的季节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为探明大型海藻盛衰期间海藻碎屑输出变化对邻近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营养结构的影响,于2020年5月(海藻生长期)和8月(海藻衰亡期)在北黄海褡裢岛海藻场邻近海域采集大型底栖动物,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营养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2020年5月和8月大型底栖动物的 δ13C 和 δ15N 值分别 为-23.14‰~-14.24‰、6.21‰~12.90‰和-22.36‰~-14.13‰、5.33‰~12.00‰.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月份间813C值差异显著,而δ15N值差异不显著.基于欧氏距离,两个月份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均可划分为5组营养功能群.5月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位于2.00(小亮樱蛤)~3.97(锥唇吻沙蚕),8月位于2.00(小亮樱蛤)~3.96(锥唇吻沙蚕).反映群落营养结构指标的δ13C范围、δ15N范围、平均质心距离、总面积以及矫正标准椭圆面积均以8月取值更高,表明褡裢岛近岸海藻场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摄食营养多样性水平和营养生态位宽幅在海藻衰亡季节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