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育年限对武夷山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自然封育是培育森林资源重要且有效的途径,细根作为植物体重要的资源获取型器官,在森林群落发挥生态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明晰自然封育对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正常经营和封育年限为3、5、10、15年和40年的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不同封育年限下毛竹细根功能性状的差异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1)封育年限对毛竹细根的功能性状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封育年限的增长,毛竹细根的比根长、比根面积、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组织密度、碳氮比和碳磷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同其他封育毛竹林群落相比,封育10和15年的毛竹林群落中细根比根长、比根面积和养分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土壤层次和细根径级对细根功能性状同样具有显著影响.(2)毛竹细根功能性状间随封育年限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比根长、比根面积、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碳氮比、碳磷比和组织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随着封育演替进程,毛竹林群落中土壤因子的变化驱动着细根功能性状发生改变,土壤容重同细根养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碳磷含量与细根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养分含量与细根养分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自然封育促使毛竹细根通过自身表型可塑性合理权衡不同功能性状之间的资源配置,当封育10-15年,毛竹细根将更多养分集中于资源获取型性状的构建,吸收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态功能较优,在封育10-15年后适当进行科学的人为经营活动有助于毛竹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发性孤立性ACTH缺乏症患者临床特点及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特发性孤立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缺乏症(idiopathic isolated ACTH deficiency,II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随访,总结疾病临床特征,揭示演变规律,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收治的12例IIAD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总结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2例IIAD患者,男女比例为3∶1,呈双峰发病趋势,2例为18岁以下发病(分别为1岁和11岁),10例为成人发病,平均发病年龄59.4岁。成人以长期乏力、纳差、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儿童患者可以出现低血糖及癫痫发作。低钠血症(50%)是常见的生化异常。所有患者ACTH、皮质醇、24 h尿游离皮质醇(UFC)均明显低下,垂体其他腺轴功能均正常。除2例患者垂体MRI显示空泡蝶鞍外,余患者均正常。最常见的伴随疾病是桥本甲状腺炎。经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改善,替代剂量为醋酸泼尼松2.5~7.5 mg/d或氢化可的松12~20 mg/d。随访的8例患者均健在,ACTH缺乏状态持续存在,未出现垂体其他腺轴功能减退,亦未出现其他疾病。结论:IIAD患者呈双峰发病,男性多见,症状长期稳定存在,而不缓解,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的阴道菌群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不同时段阴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体检的月经规律的健康育龄期妇女11例,分别在月经期(第2~3天)、卵泡中期(第7~8天)及黄体中期(第21~22天)留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及菌群分析。结果:(1)阴道菌群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月经期高于黄体期、也高于卵泡期,而大多数(10/11)入组妇女的阴道优势菌自月经期至卵泡期再至黄体期逐渐向乳杆菌属优势类型转化。(2)月经期至卵泡期再至黄体期阴道菌群的动态演变过程可以归纳为4种类型:稳定型(优势菌属不变)、更替型(优势菌属替换)、转化型(优势菌属比例变化)及反复型(卵泡期恢复正常乳杆菌属优势后、黄体期再度出现菌群优势类型向月经期的反复)。(3)阴道菌群丰度差异分析显示,月经期普氏菌属尤其是二路普雷沃菌显著增加。结论:(1)阴道菌群随月经周期的演变过程说明健康阴道菌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具备动态变化及自我恢复的能力。(2)普氏菌属在阴道机会性致病菌中具有核心地位,其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强度联合运动预防绝经后女性腰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质疏松症(OP)在绝经后女性中最为常见,其中腰椎发病率最高,易导致腰背疼痛、驼背、身高缩短等表现,最终可导致病理性骨折。高强度联合运动是目前最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但是现有运动范式各异,效果也不尽相同。以往综述多聚焦于最佳运动方式和强度,缺少针对绝经后女性腰椎OP的系统性高强度运动范式设计及其对骨密度(BMD)改善效果的总结与归纳。本文从"运动范式的设计要点、受试者的纳入标准、运动联合激素替代疗法(HRT)的疗效和不同的影像学测量设备"等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出能够显著提高绝经后女性腰椎BMD的研究要点如下:运动范式的设计应针对腰椎进行含高强度抗阻运动的联合运动,且须保证高强度抗阻运动时间>5个月,以及制定合理的运动周期,最好为5~14个月。目前研究仍局限于腰椎整体水平的BMD变化,故使用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测量设备研究运动对腰椎不同解剖区域BMD的演变规律是未来的主要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历史研究方法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我国医学生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国家分级诊疗实施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医学教育史视角下,经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讨论,将历史考据法和历史思辨法2种历史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域,先选取其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导师制和并轨制这4个主要方面分别进行历史纵向探究,由点及面地描摹出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历史演变进程,再进一步挖掘出制度内隐含于历史之下的规律趋势,将既往历史转化为现实逻辑,从而更好地从医学人才培养上构建医疗卫生行业新格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直肠外科术式的发展历程及挑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过去的临床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的思考与探索,总结、发明了一系列关于结直肠癌治疗的手术术式,其中一些术式,如Miles术、Dixon术、Hartmann术一直沿用至今,堪称经典。结直肠外科术式的发展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减状手术、根治性手术、扩大根治性手术和肿瘤功能外科阶段。主要包括了手术入路、肠段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程度、消化道重建以及标本取出这五个要素。只有充分了解术式构成的五大要素,从中寻求变量,才能取得创新,从而造福患者。该文将结合医学及外科的发展过程,浅谈结直肠外科术式的演变历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客观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云南哀牢山退化常绿阔叶林乔木多样性和生物量的恢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探究退化森林的树种组成变化和生物量储量的恢复规律,该研究选取云南哀牢山不同演替阶段的常绿阔叶林为对象,比较了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结构、树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从演替早期到演替末期,乔木的科数先减少后增多,属数和种数则逐渐增加;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演替进程均呈增加的趋势;乔木生物量储量随演替进程逐渐升高,演替早期和演替中期的生物量分别为演替末期生物量的9.87%和65.98%;群落水平的树种多样性指数与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树木的生长和树种多样性的提高是影响群落乔木生物量储量递增的因素,且哀牢山处于湿冷的气候条件,退化森林植被的恢复相对比较缓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林冠穿透雨空间异质性及其时间稳定性特征的全球量化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林冠穿透雨空间异质性(即不同冠层位置穿透雨量的非均一性)及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持续性(即时间稳定性)关系着土壤水分补给数量和效率,通过影响资源有效性作用于植物个体竞争和群落演替.本研究基于关键词检索并分析整理了 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2022年发表的554篇相关主题论文数据,量化并对比了全球不同气候带和植物功能型的穿透雨数量、空间异质性及其时间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旱区穿透雨比例(72.0%±13.6%)小于湿润(75.1%±9.3%)和半湿润区(79.9%±10.4%),热带(80.9%±14.6%)高于暖温带(74.2%±7.5%)和冷温带(74.1%±14.6%),灌木(68.9%±14.9%)小于乔木(76.7%±9.1%),但阔叶植物(75.2%±11.1%)和针叶植物(75.1%±9.9%)、常绿植物(76.7%±10.0%)和落叶植物(74.7%±11.9%)的林冠穿透雨比例接近,其空间变异系数在上述不同干湿区、温度带和植物功能型之间差异均不显著.穿透雨空间分布格局易保持相对稳定,冠层结构是影响其时间稳定性的主导因子,但缺乏不同时间尺度上典型地理单元(即地理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空间单元)之间的对比.建议未来研究通过向上延展至基于全球的空间尺度规律汇总,向下延展至基于过程的时间尺度机制分析,刻画穿透雨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并统一观测规范来增进不同研究之间的可参比性,以高效推进林冠穿透雨研究,为保护自然、管理人工、恢复受损生态系统提供生态水文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泥炭地土壤氮排放对气候暖干化响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气候暖干化导致高寒地区泥炭地土壤氮排放急剧增加,但是潜在的微生物调节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高寒泥炭地土壤氮转化与排放过程对温度升高、水位变化的响应,土壤厌氧氨氧化(Anammox)与NO3-异化还原过程的相互作用,土壤N2O产生路径及其贡献.当前研究的不足体现在:1)只关注土壤N2O排放,忽视了 N2的释放,导致高寒地区泥炭地氮的损失量被严重低估;2)Anammox过程对泥炭地N2排放的贡献未被量化;3)Anammox、细菌反硝化和真菌协同反硝化过程对N2损失的相对贡献缺乏定量评估;4)气候暖干化情景下Anammox和NO3-还原过程的解耦机制尚不清楚.未来研究重点应着力于:构建野外增温、水位控制暖干化模拟试验平台,结合稳定性同位素、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技术,围绕格局-过程-机理这条主线,系统评估高寒地区泥炭湿地氮排放(N2O、NO、N2)的量级、组成比例与主控因素,探讨土壤主要脱氮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量化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对N2O、N2产生的相对贡献,甄别对暖干化响应敏感的微生物类群,明晰土壤脱氮转变与微生物群落演替之间的耦联关系,揭示土壤脱氮过程对气候暖干化响应的微生物学机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基于双哑变量模型预测透光抚育强度对次生林内红松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栽针保阔"是恢复我国东北阔叶红松林的有效途径,透光抚育能促进冠下红松生长并加快演替进程,但目前有关透光抚育如何影响次生林内红松生长过程仍不清楚.以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为对象,构建含双哑变量(透光抚育强度和林木分级)的红松胸径和树高生长模型来预测不同透光抚育强度[即对照(未透光)、轻度透光抚育(保留上层郁闭度0.6)、中度透光抚育(0.4)、强度透光抚育(0.2)和全透光(伐除全部上层阔叶树)]林分中红松三级木的生长过程,揭示透光抚育强度对林内红松胸径和树高及高径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6个基础模型中,Gompertz为红松胸径(R2=0.46)和树高(R2=0.81)最优基础模型,在基础模型中引入透光抚育强度单哑变量、双哑变量后胸径模型的R2分别提高至0.65和0.89,树高模型的R2分别提高至0.84和0.94;双哑变量模型为预测红松生长的最适模型.被压木胸径生长在整个模拟预测期间(树龄0~80年)均随透光抚育强度增大而递增(增幅为145.8%~933.3%),而平均木和优势木在中期(42年)、中后期(60年)呈此规律.在初期(20年)和中期,全透光与强度透光抚育对红松优势木(64.8%~68.5%)、平均木(100.0%~144.2%)和被压木(138.5%~183.9%)树高生长的影响程度相近,中度透光抚育和轻度透光抚育对其影响相近(24.3%~35.1%、56.0%~92.3%和84.6%~103.2%);在中后期(62年)和后期(80年),红松三级木树高生长均随透光抚育强度增大而递增.各透光抚育强度下红松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的高径比变化幅度依次增大,分别为0.50~0.95、0.64~1.23和0.73~4.33;仅被压木在树龄0~80年随透光抚育强度增大而递减.因此,透光抚育约40年后,其对红松的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而对树高的促进作用却增强,而且高径比提高,故此时为缓解林木竞争,对轻度透光抚育、中度透光抚育的林分应进行二次透光抚育以进一步促进红松生长,而对全透光和强度透光抚育林分应进行间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