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WAT模型的黑河中游蓝绿水安全时空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蓝水和绿水是淡水资源循环的两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可利用水资源,用来评估区域水资源的安全状况,优化区域水资源管理.然而,目前对于同时揭示蓝绿水资源安全之间潜在联系的空间规律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的黑河中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用水矛盾日益加剧,导致水资源供需关系渐趋紧张,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采取多源地理数据,基于SWAT模型分析了黑河中游2000-2020年期间子流域尺度上蓝水和绿水资源的可用性,进而结合用水需求,定量评估了蓝水资源和绿水资源安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率定期和验证期R2与NSE均>0.7,说明观测径流与模拟径流之间一致性较好,构建的SWAT模型在蓝绿水安全研究中较为可靠.(2)黑河中游的年平均绿水资源量是蓝水资源量的4倍,是该地区的主要水资源.从空间分布来看,蓝绿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蓝水资源大多分布于南部林草地和干流两侧的农田灌区,而绿水从南部向北部呈现递减趋势(2)由于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空间不匹配,蓝水资源的安全性较低,不安全地区位于中部农田集中区,而绿水资源安全性较高且整体较为稳定,空间差异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早期干预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防治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干预措施及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择 2020 年 7 月至2021 年12 月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106 例,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添加早期干预,比较 2 组干预前后的血压、眼压、视力等变化情况,统计高血压发生率,检测干预前后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oll样受体 4(TLR4)水平,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眼底病变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及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VEGF、TLR4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眼底渗出、眼底出血、渗漏、新生血管、荧光造影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无灌区 6 项临床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其血压水平,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同时还可降低其眼压、VEGF、TLR4 水平,并提升视力,促进眼底病变症状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甘肃省小麦品种(系)矮秆基因检测及分布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地方种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了解矮秆基因在地方种中的分布,本研究检测了甘肃省地方种矮秆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及其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结果表明:(1)地方种Rht-B1b和Rht-D1b的频率极低;41.4%的地方种携带Rht8,且春麦区高于冬麦区;46.7%的地方种含Rht24b,春麦区低于冬麦区.Ppd-D1a的频率仅17.8%,且春麦区低于冬麦区.另外,仅检测到Rht-D 1 b/Rht8、Rht-D 1 b/Rht24b和Rht8/Rht24b 3种组合,频率分别为0.2%、0.5%和12.8%.(2)地方种携带的矮秆基因及其组合分布频率低于育成种,且差异较大.不同来源育成品种携带的优势矮秆等位变异和频率不同,清水试验站的品种以Rht-D1b、Rht8和Rht24b为主,黄羊试验站的品种以Rht-B1b、Rht-D1b、Rht8和Rht24b为主,甘谷试验站的品种以Rht8和Rht24b为主.清水和黄羊试验站的品种秆矮、丰产性好,可在河西、沿黄灌区、陇南、陇东的小麦育种中应用;甘谷试验站的品种茎秆高,抗病性突出,可应用于定西、天水、陇南和陇东等旱地小麦的抗病改良.(3)基于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筛选出15份地方种和31份育成种,以上材料均携带2个及以上降秆基因(包括矮秆基因或Ppd-D1a),可为甘肃不同麦区小麦矮秆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高光谱信息的宁夏引黄灌区中低产田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估算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准确获取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对中低产田土壤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分数阶微分(FOD)联合不同光谱指数对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的估算效果,本研究以宁夏引黄灌区中低产田土壤为对象,对野外实测高光谱反射率进行均方根变换后,采用0~2阶FOD处理(步长0.25),构建差值指数(DI)、比值指数(RI)、乘积指数(PI)、加和指数(SI)、广义指数(GDI)和氮平面域指数(NPDI),基于6种光谱指数与水分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关系数来筛选最优光谱指数,建立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支持向量机(SVM)的水分和有机质含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经FOD变换后,水分和有机质含量与光谱信息间的相关性较原始光谱均得到有效提升,最大分别提升0.1785和0.1713.水分含量敏感波段主要在400~630和1350~1940 nm;有机质含量敏感波段主要在460~850、1530~1910和2060~2310 nm.SVM模型精度明显高于PLSR,基于1.75阶NPDI-SVM的水分含量估算模型精度最佳,其验证决定系数(Rp2)为0.970,均方根误差(RMSE)为1.615,相对分析误差(RPD)为4.211;基于0.5阶DI-SVM的有机质含量估算模型效果最佳,其Rp2、RMSE和RPD分别为0.983、0.701和5.307.本研究可为相似地区中低产田土壤水肥监测、质量提升和制图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土地利用演变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是黄河流域生态最为脆弱的区段之一,同时又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极",对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不断加剧,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利用转变对于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的作用过程尚不够明确.研究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构建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景观生态风险评估体系,重点分析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风险格局演变特征,识别二者相互作用关系,以期揭示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景观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2000-2015年景观格局演替过程中人工类型显著增加,其中增加面积最为显著的类型依次为其他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和水库坑塘;流域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值偏高,风险值低于0.5的Ⅰ级景观生态风险区域不足流域面积的0.18%,十五年间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均值在0.65-0.68之间,景观生态高风险区域占比有所降低,低风险区域占比同样出现了降低,中等风险区域面积大幅增加,改善明显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套灌区和呼包鄂城市群;2000-2015年间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疏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水库坑塘和戈壁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变化最为显著,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替与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生态风险演化特征,均能说明流域治理和生态整治对于流域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表明流域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偏高,亟需进行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南京市浦口区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浦口区朱家山河、七里河和高旺河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回顾和现场调查方法,评估通江河道水利血防工程结合药物灭螺控制钉螺效果.结果 通江河道实施水位控制、砼护坡水利血防工程及药物灭螺后,工程段钉螺即消除,内陆灌区未发生钉螺扩散,河口外江滩虽然仍保持有钉螺孳生,但钉螺密度大幅下降至1.0只/0.1 m2以下.结论 通江河道水位控制、砼护坡结合药物灭螺综合措施可稳定有效地控制和消除钉螺孳生,阻止钉螺向内陆扩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极端晚播对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索小麦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技术途径,指导小麦晚播生产实践,2012年10月—2014年6月,以弱春性小麦偃展4110和半冬性小麦矮抗58为材料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适播(10月中旬、240万株·hm-2)和极端晚播(11月中旬、600万株hm-2)两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极端晚播对0~4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适播处理相比,两个生长季极端晚播处理均使拔节和开花期0~40cm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从而促进拔节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成熟期穗部氮素的分配比例也得到提高,最终显著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偃展4110的蛋白质产量、氮素吸收效率,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其中,极端晚播处理使偃展4110的籽粒产量显著提高,而矮抗58的籽粒产量却显著降低.因此,极端晚播栽培模式可维持小麦拔节后的土壤氮供应,有利于提高小麦氮素吸收效率,从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是灌区小麦高产优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覆盖措施对滴灌盐渍土水盐分布及枸杞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宁夏吴忠引黄灌区边缘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为了解滴灌条件下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盐分抑制和水分保蓄的效果,以枸杞(Lycium barbarum L.)为试验对象,设置生草覆盖(CG)、黑膜覆盖(HM)、草帘覆盖(CL)和对照(CK,不覆盖)4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在枸杞生长旺季测定土壤水分、盐分、pH及枸杞株径、株高、冠幅等指标.结果表明,物理覆盖(HM和CL)措施能够显著减缓枸杞根区土壤水分耗散,相对CK处理,HM和CL处理土壤质量含水率分别提高29.6%和13.3%,而CG处理土壤含水率无显著提高.经过一个生育期的改良,各处理均由原来的重度盐土转变为中度盐土,HM、CL、CG和CK盐分相对初始值分别降低45.9%、65.2%、47.4%和44.5%;受灌溉水pH的影响,HM、CL、CG和CK的pH从初始值8.03分别增加到8.23、8.17、8.32和8.37.CL处理盐分降低幅度最大,pH增加幅度最小,且与其余处理有显著差异.枸杞株径、株高和冠幅3个生长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表明,HM和CL处理枸杞生长状况均好于CK和CG处理,且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考虑土壤水分保蓄、盐分抑制效果及枸杞生长情况,该地区盐渍土滴灌植被建设时最佳覆盖措施为草帘覆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耕层调控与有机肥处理下麦田土壤和小麦冠层结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基于5年的耕作定位试验,设置深耕(DT)、深耕有机肥(DTF)、浅耕(ST)、浅耕有机肥(STF)、免耕(NT)和免耕有机肥(NTF)处理,以期通过改良耕层土壤结构,优化小麦冠层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同一耕作处理下,增施有机肥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提高20~40 cm土层2~5和0.25~2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降低>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0.25 mm粒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与其他处理相比,NTF处理改善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DTF处理降低了40 ~ 60 cm土壤容重和>0.25 mm粒级机械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土壤透气性.花后各时期,有机肥处理的叶片角度指数降低,叶面积指数(LAI)和旗叶净光合速率(Pn)提高.STF处理的角度指数最低,DTF处理的Pn最高,显著大于其他处理.通径分析表明,自变量容重、孔隙度、>0.25 mm粒级团聚体的数量(R0.25)和MWD对因变量角度指数、LAI和Pn的直接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0~20 cm土层,MWD值增大有利于Pn和LAI的提高;20~ 40 cm土层,土壤容重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可优化叶夹角,提高冠层透光率;40 ~ 60 cm土层,高的土壤容重和低的孔隙度限制了LAI和Pn的增加.综上,豫中补灌区增施有机肥下的深耕或浅耕处理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优化冠层结构,提高冠层受光率、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干旱绿洲灌区大白菜施磷效应与磷肥投入阈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针对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2011-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绿洲灌区农业生态环境重点野外台站进行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露地大白菜产量、磷肥利用率以及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呈下降的趋势.在施磷量为112.52 kg· hm-2时产量达到最高(5489.1 kg·hm-2),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不施磷处理相比,增产13.3%~23.8%,此时磷肥利用率为14.2%.土壤中土壤有效磷(Olsen-P)和可溶性总磷(CaCl2-P)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土壤Olsen-P含量为24.22 mg·kg-1时对应的施磷量为111.1 kg·hm-2,表明当土壤中Olsen-P含量小于24.22 mg·kg-1时,土壤中的磷素不发生盈余,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当施磷量为60.17 kg·hm-2时,磷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即此施磷量水平能满足作物的需求.结合研究区的土壤肥力状况,综合产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效磷含量,干旱绿洲灌区磷肥投入阈值在60.17~112.52 kg·hm-2时,能保证露地大白菜高产,并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