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50-2014年云南省螺情数据(来自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建立新发钉螺孳生地分布的时空数据库,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扫描统计量分析方法探索不同环境类型(沟渠、塘堰、水田、旱地、滩地、其他环境)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1950-2014年,云南省年新发钉螺孳生地数量在1955年达到峰值(1 730个),其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1993-2014年新发钉螺孳生地数量主要维持在100个以下,仅2004、2013年分别上升至160、131个。滩地环境新发钉螺孳生地的平均持续存在时间最长,为43.85年;其次是水田环境,为37.01年;塘堰环境的平均持续存在时间最短,为20.44年。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持续存在时间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全局莫兰指数为0.43~0.64,均 P < 0.05);扫描统计量分析显示,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均具有时空聚集性(均 P < 0.001),分别探测出3~6个聚集簇。 结论: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均具有时空聚集性,对不同环境类型聚集区域需加强监测与防控,防止螺情进一步扩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950—1970年皖南地区防治血吸虫病的 历史回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950—1970年间,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皖南地区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所和工作站,在控制病源方面,科学划分轻重疫区,以开新沟填旧沟、水田改旱田以及中西药物等灭螺方式切断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生存;通过管理人畜粪便和水源,有效地切断了血吸虫卵的传播;同时对易感人群进行卫生意识宣传和教育。诊断上,以西医物理和生化检验为主,提高诊断准确率;治疗上以中西医药治疗加西医手术切脾的方式,提高了治愈率。安徽省及皖南地区政府在防治血吸虫病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成果,为其他疫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国及浙江省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分析(2011—2020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乙类传染病。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众多,包括经济、社会、自然与生物等,因此血吸虫病疫情容易出现反弹 [1]。我国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 [2]。近年来,在调整防治策略,并经过一系列防治措施的实施后,我国血吸虫病的疫情得到根本改善,流行程度大大降低 [3]。本文对我国2011—2020年血吸虫疫情进行分析,对防控效果进行总结,并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2年浙江省嘉兴市湖北钉螺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微卫星遗传标记法对浙江省嘉兴市不同有螺环境的湖北钉螺进行基因分型,开展群体遗传学分析,探讨钉螺存在或扩散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监测和控制钉螺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嘉兴市2022年重点有螺环境的平湖市姚浜(YB)村和三兴(SX)村,以及秀洲区的运河(YH)农场3个种群共90只钉螺样本,采用9个微卫星位点对钉螺进行基因分型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共观察到84个等位基因,YB、SX和YH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889、5.667、3.778;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807、3.329和2.294;近交系数分别为0.400、0.377、0.493.在无限等位基因模型下,SX和YH近期可能出现瓶颈效应.NeEstimator和LDNe软件计算的有效种群均>31.9.分子方差分析显示3个种群钉螺的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占总变异的41.44%,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为0.286,表示遗传分化程度很大.主坐标分析与系统发生树结果一致,3个种群分为2个谱系,YB和SX为1个谱系,YH分属另一个独立谱系.种群历史及动态分析显示3个种群基因流不充分.溯源分析表示可能为YH首先从SX分化,YB由SX和YH接触融合形成.[结论]嘉兴市钉螺种群遗传多样性总体较低,钉螺种群较不稳定,遗传分化程度很大,各种群之间基因流不充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07-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钉螺监测结果及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分析2007-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钉螺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开展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7-2023年松江区钉螺监测相关数据,包括螺点的发现地点、调查框数、调查面积、有螺面积、有螺框数、捕螺总数、最高密度、钉螺解剖数,并计算活螺密度和活螺框出现率等指标.[结果]2007-2023年松江区累计在4个镇、22个行政村监测发现螺点158个,其中新螺点131个(82.91%),复现螺点27个(17.09%);累计有螺面积175 980 m2,有螺框数10 061个,捕获钉螺33 302个,最高密度260只/0.11 m2,解剖钉螺15 662个,未发现阳性钉螺,平均活螺密度0.60只/0.1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17.99%.不同地区有螺面积:叶榭镇126 000 m2(71.60%),泖港镇26 470 m2(15.04%),新浜镇17 040 m2(9.68%),石湖荡镇6 470 m2(3.68%).不同地区平均活螺密度:叶榭镇0.89只/0.11 m2,泖港镇 0.65 只/0.11 m2,石湖荡镇 0.26 只/0.11 m2,新浜镇 0.24 只/0.11 m2;不同螺点环境类型有螺面积:林地 151 250 m2(85.95%),河道13 810 m2(7.85%),沟渠6 910 m2(3.93%),田滩地4 010 m2(2.28%);不同螺点环境类型平均活螺密度:沟渠1.01只/0.11 m2,田滩地0.86只/0.11 m2,林地0.57只/0.11 m2,河道0.40只/0.11 m2;不同地区及不同螺点环境类型活螺框出现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松江区有螺面积、平均活螺密度和平均活螺框出现率等螺情监测指标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平均活螺密度和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与其他地区或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应重点关注黄浦江上游及支流地区,特别是苗木移植重点地区,应加强监测监管,降低钉螺输入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没食子酸与氯硝柳胺联合灭螺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具有交替氧化酶(AOX)抑制活性的中药单体分子没食子酸和氯硝柳胺的联合灭螺效果及其灭螺机制.方法 阴性钉螺采自湖北省公安县,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H2O),实验组分别为氯硝柳胺(N1组:0.06 mg/L,N2组:0.1mg/L)和没食子酸(G1组:0.8 g/L,G2组:1.6 g/L)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M1组:0.06 mg/L氯硝柳胺+0.8 g/L没食子酸,M2组:0.06 mg/L氯硝柳胺+1.6 g/L没食子酸).检测各组钉螺经药物浸杀12、24和48 h后的存活率,液氮包埋后切片并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定量分析,检测钉螺软体切片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和乳酸脱氢酶(LDH)的相对酶活力值,以平均光密度值表示.钉螺匀浆后离心、取上清,DCFH-DA探针共孵育,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总蛋白含量,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ROS值以样品测得的荧光强度(FI)除以蛋白质浓度(μg)的值表示,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SOD水平.钉螺死亡率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CCO活性和氧化应激水平的数据用Levene's Test确定方差齐性后,用Tukey HSD的多重比较方法进行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G1和G2组浸杀后未表现出显著的灭螺效应.M1组和M2组在浸杀48 h后的钉螺死亡率分别达到70.0%(56/80)和84.2%(101/120),均高于N1组(44.4%,32/72)(x2=9.13、32.52,均P<0.05);与N2组相比,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1、2.58,均P>0.05).N1和N2组钉螺的LDH活性呈下降趋势;M1组和M2组钉螺体内CCO和LDH活性均降低(均P<0.05),48 h后M1组的LDH活性在肌肉组织和肝脏分别为0.152±0.002和0.172±0.016,CCO活性分别为 0.180±0.022 和 0.335±0.014;M2 组的 LDH 活性为 0.166±0.008 和 0.173±0.022,CCO 活性为 0.199±0.009 和0.294±0.015,与空白对照组 LDH 活性(0.229±0.006 和 0.227±0.010)、CCO 活性(0.259±0.008 和 0.428±0.02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1组在处理后24 h的SOD活性为(5.56±0.91)UI/g,高于空白对照组的(5.26±0.08)UI/g(P<0.05);M2组的SOD活性在处理后12、24和48 h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40±0.45)、(8.14±0.15)、(1.60±0.21)UI/g],与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3.54±0.94)、(5.26±0.08)、(5.10±0.87)UI/g相比,变化趋势显著(均P<0.05).M1组在处理后24h和48h的ROS水平分别为(1 619.00±168.25)FI/μg和(1 866.65±211.79)FI/μg,M2组在48 h后的ROS水平达到(2 451.29±195.91)FI/μg,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的(802.37±114.69)、(1 393.81±86.12)FI/μg(均P<0.05).结论 没食子酸显著增强了低浓度氯硝柳胺的灭螺效果,其灭螺机制为通过阻断AOX的代偿上调,进一步加重了钉螺能量代谢失衡和氧化应激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马鞍山市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调查马鞍山市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血吸虫病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11月,根据马鞍山市血吸虫病历史疫情资料,选取近3年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出感染性钉螺的乡镇(街道)的部分重点环境,对其野鼠分布及血吸虫感染情况实施调查.采用夹夜法投放鼠夹,并对捕获野鼠采用肝脏压片镜检、肝脏匀浆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Kato-Katz法和毛蚴孵化法进行平行检测,分析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此次调查共抽取4个乡镇(街道)的15个重点环境,累计捕获野鼠343只,平均野鼠密度为6.40%(343/5 362).各乡镇(街道)中,花山区金家庄街道野鼠密度为12.43%(69/555),雨山区佳山乡为9.62%(50/520),当涂县湖阳镇为6.76%(148/2 188),当涂县黄池镇为3.62%(76/2 099),各乡镇(街道)野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71,P<0.05).捕获有效野鼠样本326只,其中黄毛鼠173只、黑线姬鼠122只、褐家鼠23只、小家鼠7只、针毛鼠1只.检出血吸虫感染野鼠36只,分别来自当涂县湖阳镇和黄池镇,两地野鼠感染率分别为18.57%(26/140)和13.16%(1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039,P>0.05).湖阳镇检出的阳性野鼠种类为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感染率分别22.00%(22/100)、6.45%(2/31)、33.33%(1/3)和20.0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黄池镇检出的阳性野鼠种类为黄毛鼠和黑线姬鼠,感染率分别为20.59%(7/34)和13.64%(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P>0.05).结论 野鼠可能是当前马鞍山市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之一.今后应继续加强流行区野鼠监测,对重点环境开展灭螺的同时,适时结合灭鼠、环境整治等措施降低野鼠密度,进一步降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村小学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评价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村小学生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并分析血防行为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11月-2022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中随机抽取2所农村小学为研究现场,分别设为干预点和对照点.再整群抽取上述学校的全部3~6年级学生共248例为研究对象,对干预组开展5个月以学校为基础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干预后问卷调查学生的血防知信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农村小学生血防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的血防知识合格率高于对照组(69.44%vs 43.61%,P<0.01).在血防态度和行为方面,干预组"认为血吸虫病可以消灭"和"在有钉螺地带下水时会穿胶鞋、戴手套等"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2.59%vs 84.21%,89.81%vs 72.93%,均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OR=0.401,95%CI:0.196~0.822)、五年级(OR=0.293,95%CI:0.091~0.942)、未接受健康教育干预(OR=0.256,95%CI:0.113~0.576)、血防态度消极(OR=0.361,95%CI:0.131~0.992)相对于女生、六年级、接受健康教育干预、血防态度积极更易出现不正确血防行为.结论 以学校为基础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对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农村小学生血防知信行有一定改善.正确血防行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活动,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荧光定量PCR用于日本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早期预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感染早期哨鼠内脏组织日本血吸虫DNA,探索最佳检测时间,以达到早期监测预警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的目的.取20只阳性钉螺置于25 ℃温水中1h逸出血吸虫尾蚴.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自然感染组(6只)、定量感染组(36只)和阴性对照组(9只).自然感染组小鼠转移至含有血吸虫尾蚴水体的笼内模拟野外现场自然感染1h,定量感染组小鼠经腹部贴片法感染尾蚴(40±5)条/鼠,阴性对照组小鼠不作感染.自然感染组小鼠感染后第1、2、5天随机解剖2只,定量感染组小鼠感染后第1、2、3、5、7、14天随机解剖6只,阴性对照组小鼠同步随机剖检1只.取各组小鼠腹部皮肤和心、肺、肝组织,提取DNA后进行qRT-PCR检测血吸虫DNA,记录循环阈值(Ct值),判断各组小鼠血吸虫感染情况;定量感染组小鼠还需单独检测个体各时间段肺组织中血吸虫DNA的Ct值.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自然感染组小鼠腹部皮肤组织中血吸虫DNA在感染后第1、2天检测结果为阳性,肺组织在感染后第1、2、5天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肝组织和心脏组织在感染后第5天为阳性.定量感染组小鼠皮肤在感染后第1、2、3天检测结果为阳性,肺组织在感染后所有时间点均为阳性,肝组织在感染后第2~14天均为阳性,心脏组织在感染后第3天和第7天为阳性,血液样品在感染后第5天为阳性.定量感染组小鼠个体肺组织在感染后第2~5天检测结果为阳性.提示哨鼠感染早期对其肺组织进行qRT-PCR检测血吸虫DNA,具有早期预警血吸虫感染高危环境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2012-2022年蒲江县血吸虫病防控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对2012年蒲江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防控工作进行分析,探讨血吸虫病传播影响因素和风险,为巩固传播阻断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2年血吸虫病螺情、病情、风险监测报表等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秩和检验及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2-2022年蒲江县累计查螺面积138 112 700 m2,其中2012-2015年均未查出钉螺,2016-2022年查出有螺面积4 268 900 m2,平均活螺密度0.06只/框(Z=-396.579,P<0.001),所有钉螺压检均为阴性.2012-2022年蒲江县血清学检查阳性率呈现总体平稳、逐步下降的趋势(P<0.001),病原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2018-2022年蒲江县发热病人血吸虫病风险监测血清学阳性率逐年下降(P=0.027),未发现有病原学检查阳性病人.2012-2022年对牛进行血吸虫病查病,结果均为阴性,野粪调查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017-2022年累计调查有钉螺输入风险的区域709 500m2,其中2017、2018两年共查出有螺面积21000m2,均为眉山市树木引种输入,未发现有感染性钉螺,此后4年未再发现有钉螺输入.结论 蒲江县本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但存在钉螺输入与扩散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