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仲穴盘育苗技术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杜仲穴盘育苗技术,包括基质配比、施肥以及病害防治等.方法:采用泥炭、珍珠岩、蛭石、木屑等不同基质筛选出杜仲穴盘育苗适宜基质配比;以Hoagland's营养液为基础,设置不同的磷元素梯度,找出杜仲穴盘育苗适宜营养液;通过对杜仲叶部病害的分离鉴定,了解其发病规律及预防措施.结果:穴盘育苗中,最佳基质配比为:泥炭:木屑:蛭石=1.5:1.5:2;最佳营养液为:调整P浓度为0.04 g/L的改良Hoagland's营养液;在试验中分离出了两种主要的病原菌,经鉴定为杜仲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和杜仲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在大田试验的8种药剂中,72%杜邦克露1 000倍液对杜仲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50%多菌灵800倍液和20%甲基立枯灵1 500倍液对杜仲立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结论:本研究的杜仲穴盘育苗技术可为杜仲种苗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贵高原抚仙湖近13300年的花粉/炭屑记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抚仙湖是云贵高原著名的断陷深水湖,其沉积物蕴藏着流域地质历史时期丰富的环境信息.对钻取自该湖的900 cm湖泊沉积物岩芯进行花粉/炭屑分析及花粉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抚仙湖流域的植被、气候与火灾在过去的13 300年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1) 13 300-10 400 cal.a BP,植被以松林为主,伴有山地暗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表明该时期气候较为冷湿,森林火灾多发,在后期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森林火灾愈加频繁.(2)10 400-5 700 cal.a BP,松林收缩,常绿阔叶林扩张,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阔叶林,显示该时期气候偏暖偏干;此阶段早期随着气候变暖变干森林火灾的发生延续上阶段高发的状态,直到9 500 cal.a BP后随着湿度的增加森林火灾明显减少.(3)5 700-1 800 cal.a BP,松林变化较小,常绿/落叶阔叶林比重增大,首次出现了暖热性的枫香林,显示该时期暖湿的气候特征,火灾发生频率低.(4)1 800-500 cal.a BP,松林扩张,阔叶林收缩,本阶段后期草本植被比重开始增加,显示该时期气候相对冷干,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高.(5) 500 cal.a BP至今,松林收缩,落叶阔叶树种增多,草本植物花粉明显增多,显示该时期气候温凉偏干,森林火灾发生频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黔西高原MIS3-MIS2期炭屑记录与火灾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火灾与气候、植被存在复杂的关系,搞清东亚季风区的火灾模式及其发生机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及火灾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黔西高原MIS3-MIS2期间的古湖相沉积物进行炭屑分析并结合AMS14C测年数据研究发现:MIS3晚期以来研究区的火灾主要发生于36.3-35 cal ka BP、26.2-17.6 cal ka BP期间,中粒炭屑和大炭屑分别在35、26.2、23.6 cal ka BP记录到3次地方火.研究区炭屑记录对冷干事件响应敏感,炭屑峰值区对应Heinrich事件(H事件)、末次冰盛期(LGM)等干旱事件,低值区对应DO事件,呈现千年旋回的特征.比对东亚地区的炭屑记录发现,在大范围的东亚季风区MIS2期比MIS3末期在火的强度和频率上都要高,与欧洲模式显著不同.火的发生机制可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同时受植被类型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植物燃烧微炭屑与植硅体的比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炭屑与植硅体分析广泛应用于古环境重建研究, 现代植物燃烧微炭屑与植硅体比值研究有利于认识土壤及沉积物微炭屑与植硅体的丰度与火灾和燃烧活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现代草本及木本植物叶片进行开放燃烧模拟实验, 分析了不同植物燃烧微炭屑的形态特征及微炭屑与植硅体数量比 (Ch/ph) 的差异.结果表明, 植物燃烧后会残留下植硅体和微炭屑, 草本与木本植物微炭屑形态特征具有明显差异, 微炭屑与植硅体 (Ch/ph) 比值较大, Ch/ph值木本植物 (26.07-31.61) 大于草本植物 (1.62-15.20) .微炭屑的形态及长宽比 (L/W) 、Ch/ph值含有丰富的火灾发生及燃烧的植被类型信息, 尤其Ch/ph可能是古火灾及古植被重建研究的潜在替代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新世以来长白山区孤山屯泥炭地炭屑记录与古火演化历史
编辑人员丨2023/8/6
长白山拥有亚洲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由于近年来无火事件发生而积累了大量可燃物, 火灾隐患逐年增加, 重建古火历史找出火事件发生规律有助于现代火灾的有效防控.本文以长白山区孤山屯泥炭剖面的68个样品为研究载体, 选取炭屑作为主要指标反演了长白山全新世以来的火事件演化历史;并结合前人利用孢粉、植硅体等代用指标重建的古环境、古气候特征, 分析了火事件的成因机制.在11 686-10 883 cal aBP、7 336-2 624 cal aBP、2 624-1 189 cal aBP, 炭屑浓度较高, 古火事件发生频繁, 强度较大;在10 883-7 336 cal aBP、1 189 cal aBP至今, 炭屑浓度较低, 古火事件发生频率较小, 强度相对较弱.气候和植被对于火事件的影响贯穿了整个全新世时期, 火事件多发生在寒冷干燥气候时期且以区域性火事件为主;近千年以来, 人类活动与火山喷发对火事件的影响显著, 局域性火事件比例逐渐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基质对蝙蝠蛾幼虫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比研究高原草甸土、椰糠、水苔、泥炭土、木屑五种基质饲养蝙蝠蛾幼虫的效果.方法:以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产卵量及孵化率为指标,考察每种基质的最佳使用湿度,并对五种基质在最佳使用湿度下的养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各种基质的最佳使用湿度分别为:高原草甸土30%,椰糠80%,水苔85%,泥炭土40%,木屑55%;养虫效果为:高原草甸土>椰糠>水苔>泥炭土>木屑.结论:不同基质的养虫效果不同,该实验为蝙蝠蛾幼虫饲养过程中的基质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细菌性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究添加生物炭对南方红壤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添加不同生物炭对人工杉木林土壤环境中细菌群落进行培养和测定,同时挑选与土壤C、N循环相关的4种酶,分析4种酶与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细菌相对丰度的关系.结果 表明:添加生物炭总体使得土壤pH值,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等含量有所提高,同时促进土壤-α-葡萄糖苷酶、土壤-β-葡萄糖苷酶及脲酶的活性,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不显著;由于生物炭制备原料不同,其自身性质和物质含量也存在差异,因此杉叶炭对土壤养分的提高量大于木屑炭,而木屑炭处理的土壤全碳含量高于杉叶炭;低添加量生物炭对参与碳循环的土壤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程度大于高添加量生物炭,而与氮循环有关的土壤脲酶活性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尤其3%BL600处理对土壤脲酶影响十分显著;向土壤添加杉叶炭能够提高土壤细菌丰度,而木屑炭降低了土壤细菌丰度,低温炭大于高温炭;添加生物炭对土壤pH值,全碳、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等具有直接影响,土壤组分和性质对不同细菌种群生活习性与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细菌存在密切的联系,细菌丰度的变化又会引起土壤酶活性的改变,因此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对添加生物炭的响应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甘肃北山地区石板山组的(蜓)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甘肃北山地区上石炭统石板山组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为特征,该组的地质时代缺乏充分的古生物证据,因此与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芨芨台子组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分歧.本次研究在石板山组碳酸盐岩顶部发现较多(蜓)类.该动物群以属Fusulinella为主,少量属Fusulina和Pro usulinella分子,共计3属25种,为典型的Fusulinella-Fusulina带的(蜓)类组合.本组合与芨芨台子组上部的Fusulinella-Fusulina带可对比,进一步推测石板山组下部未发现(蜓)类化石的层位可能相当于芨芨台子组的Profusulinella带.本文认为北山地区的石板山组和芨芨台子组时代是一致的,为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莫斯科期,两者同时异相.古海陆分布格局是造成石板山组和芨芨台子组的沉积特征及生物面貌差异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滇中阳宗海流域过去12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根据滇中阳宗海78 cm沉积岩芯的花粉/炭屑分析,重建了阳宗海流域过去1200年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史.岩芯年代框架的建立基于底部一个植物残体的AMS 14C测年和上部的210Pb测年.结果 表明:1)阳宗海流域过去1200年的植被变化经历了4个阶段:暖干期(780-1630 AD)的植被以松栎混交林为主,草本植物少;凉湿期(1630-1860 AD)的植被仍以松栎混交林为主,但比重有所减少并存在明显波动,草本植物显著增加;冷干期(1860-1950 AD)和随后的暖干期(1950 AD之后)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人类活动可能已成为影响植被的主导性因素.2)1200年以来,阳宗海流域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的暖期(780-1630 AD)和冷期(1630-1950 AD),分别对应了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且水热条件配置呈现暖干-冷湿的模式,与滇西天才湖、洱海和青藏高原东部等邻近区域较为同步.整个暖期气温波动不大,仅在最暖的12世纪中期到15世纪中期温度表现出较大的波动,小冰期存在两个气候波动阶段,分别是1630-1860 AD凉湿期和1860-1950 AD的冷干期.阳宗海流域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区域和全球性的海气耦合机制也是重要因素之一.3)1200年以来,阳宗海流域火灾频次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不断增强呈现一致趋势,表明人类活动逐渐成为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疆北部密西西比亚纪早期无鳞板的单体珊瑚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东缘巴里坤、西缘托里与西北缘和布克赛尔等地的密西西比亚纪早期地层为一套较深水相的黑色页岩与生物屑泥晶灰岩,产浮游生活的菊石、牙形类和营底栖固着生活的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苔藓虫、无鳞板的单体珊瑚以及孢子等化石.根据鉴定,该地层时代应属于密西西比亚纪(或称早石炭世)早期,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杜内阶(Tournaisian).产出珊瑚分别为:Amplexusgennarenensissp.nov.,Cyathaxonia stereoseptata,Hapsiphyllum crissum,Meniscophyllum irregulare,Rotiphyllum xinjiangense sp.nov.,Zaphrentites parallelus(Carruthers),Neozaphrentis sp.,fam.gen.et sp.inde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