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改良的开窗与分支支架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术后分支相关内漏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使用人工改良的开窗与分支支架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术后分支相关内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本中心进行的所有开窗与分支支架手术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36例进行开窗或分支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F/BEVAR)的患者中119例被诊断为夹层动脉瘤、117例被诊断为真性动脉瘤。中位时间19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夹层动脉瘤患者较真性动脉瘤患者在F/BEVAR术后有着更高的分支支架相关内漏的发生率(18%比7%, P=0.011)。针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21例内漏组的患者有着更大的内脏区动脉瘤直径和更多的分支血管重建数量;预制分支支架能减少分支血管相关内漏的出现;全部或部分来源于假腔的分支血管在重建后更容易出现内漏(均 P<0.05)。 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较真性动脉瘤患者在内脏区F/BEVAR术后更容易出现分支相关的内漏。同时,内脏区主动脉直径越大、开窗数目越多的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分支相关内漏的可能性更大,来源于假腔的分支血管在重建后更可能出现内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底颈内动脉瘤1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颅底颈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995—2017年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的15例颅底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4岁。15例患者中DSA确诊13例,CTA确诊2例;首发症状为鼻出血的假性动脉瘤13例,其中有明确的头面部外伤史8例,颅底肿瘤放疗史5例;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真性动脉瘤2例。15例患者采用栓塞和/或手术修复等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2~12年,观察患者是否治愈及存活状态。结果:8例外伤史患者中5例行血管栓塞治疗痊愈;2例患者未行血管栓塞,之后因大量鼻出血死亡;1例血管栓塞术后出现进行性脑梗死,之后死亡。5例颅底肿瘤放疗后患者,1例行血管栓塞后脑梗死,之后死亡;2例行血管栓塞后因原发肿瘤复发侵及颅内,于院外死亡;1例行血管栓塞联合手术治疗恢复良好;1例放弃治疗,院外大出血死亡。首诊为头痛的2例患者,1例误行手术致鼻出血后于院外行血管栓塞治疗;1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死亡。总计院内死亡4例,院外死亡4例,生存7例。结论:颈内动脉瘤是颅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可能,需行DSA、CTA检查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arteriovenous fistula aneurysms,AVFAs)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动脉瘤可致皮肤变薄、破溃、感染、疼痛;血栓形成;穿刺受限;肢体缺血;高输出量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能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甚至死亡。目前国内对AVFAs的治疗等方面缺乏经验及总结。本文从AVFAs的定义、分型及治疗最新进展等方面作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aneurysms,AVFAs)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腕部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作为血管通路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否形成AVFAs分为AVFAs组和非AVFA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法分析AVFAs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70例MHD患者入选本研究,男111例(65.3%),女59例(34.7%),年龄为(51.65±12.70)岁,透析龄为(57.03±49.25)个月。AVFAs组33例,非AVFAs组137例,AVFAs发生率为19.4%。与非AVFAs组比较,AVFAs组患者男性占比( χ2=4.934, P=0.026)、血尿酸( t=2.547, P=0.012)和血白蛋白( t=2.122, P=0.010)水平较高,年龄( t=-2.210, P=0.028)、糖尿病肾病占比( χ2=11.788, P=0.001)、收缩压( t=-1.994, P=0.048)和血总胆固醇( t=-2.174, P=0.031)较低,吻合口直径较大( Z=-3.224, P=0.001)。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透析龄( χ2=53.832, OR=0.518, P<0.001)、AVF使用时间( χ2=51.355, OR=0.516, P<0.001)、肱动脉血流量( χ2=25.315, OR=0.331, P<0.001)与AVFAs患病率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 OR=10.005,95% CI 1.875~53.394, P=0.007)、透析龄较长( OR=1.341,95% CI 1.104~1.628, P=0.003)、AVF使用时间较长( OR=1.187,95% CI 1.002~1.405, P=0.047)、肱动脉血流量较高( OR=1.002,95% CI 1.000~1.004, P=0.028)和血总胆固醇较低( OR=0.388,95% CI 0.172~0.875, P=0.022)为AVF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本中心MHD患者AVFAs发生率为19.4%。男性、透析龄长、AVF使用时间长、肱动脉血流量高和血总胆固醇低是AVF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脾动脉瘤破裂致下消化道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脾动脉瘤破裂致下消化道出血是一类极其罕见且凶险的疾病,检索国内近30年文献未见报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了1例首发症状为排暗红色血便的40岁女性患者,通过结肠镜、全腹部+盆腔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脾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患者脾动脉真性动脉瘤破裂入结肠脾曲致下消化道出血,最终经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后康复出院。出院后随访1.5年,未再便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开窗及分支支架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中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开窗及分支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fenestrated/branched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f/b EVAR)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018至2019年于南京鼓楼医院血管外科行f/b EVAR治疗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胸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43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2例。结果:共重建分支动脉336条,技术成功率94.3%。100例(95.2%)患者获得随访,其中再次手术干预6例(5.7%),死亡11例(10.5%)。随访期有完整影像学资料患者69例:以最近一次胸腹主动脉CT为基准,主动脉正性重塑患者58例,负性及不确定重塑患者11例;存在内漏31例(29.5%),包括Ⅰb型7例(6.7%),Ⅱ型8例(7.6%),Ⅲa型1例(0.95%),Ⅲc型13例(12.4%),Ⅳ型2例(1.9%)。结论:应用f/b EVAR技术治疗TAAA中期随访结果满意,降低内漏的发生率是f/b EVAR的技术难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行腹腔镜治疗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与目的: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是一类罕见且凶险的疾病,笔者报告1例特殊的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患者的诊治过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例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介入治疗及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2020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了1例首发症状为暗红色血便的40岁女性患者,通过腹盆部增强CT、肠镜和脾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患者真性脾动脉瘤破裂至结肠脾曲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经介入下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康复出院,出院后无再发便血等不适.2023年8月7日患者排便时从肛门排出金属丝,自行剪断后出现左上腹痛,再次就诊于我院急诊科,通过腹盆部平扫CT发现患者脾动脉瘤栓塞所用的一部分弹簧圈钢丝经脾动脉瘤结肠瘘进入结肠并从肛门脱出,于2023年8月14日行全麻腹腔镜探查+脾切除+脾动脉瘤切除+结肠部分切除+结肠异物取出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符合真性脾动脉瘤诊断.出院后随访3个月,患者无腹痛便血等不适.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经介入栓塞,腹腔镜手术切除后痊愈,检索国内外近30年文献未见报道.结论:真性脾动脉瘤结肠瘘尽早行增强CT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首选腹腔镜手术切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可先介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评估腹腔镜手术,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超声诊断双侧椎动脉V1段真性动脉瘤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女,59岁,反复胸闷气短5年余,加重伴头痛1d.5年前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枕叶脑梗死.超声检查:双侧椎动脉V1(颅外)段呈梭形扩张,左侧大小为11.5 mm× 23.2 mm(图 1a),右侧大小为 9.4 mm × 13.2 mm;双侧瘤壁上均可见附壁强回声斑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显示:瘤体内呈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双侧椎动脉V1段真性动脉瘤合并瘤壁钙化斑.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示:双侧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瘤并瘤壁钙化(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Surpass Evolv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7/6
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病变,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近1%,但其死亡率为20%,甚至更高。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是由于颅脑损伤造成血管壁全层损伤而形成,通常在损伤动脉破口处形成血肿,局限化血肿在受到动脉血流的不断冲击下形成血肿内空腔,成为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相比,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无真正的血管壁结构,也不具备真正意义上与载瘤动脉相连的瘤颈。由于假性动脉瘤术中破裂风险高,且缺乏可夹闭的组织,因此,通常不使用外科夹闭手术。近年来,随着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成熟和先进介入材料的出现,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应用得越发广泛。本研究报道了1例应用Surpass Evolv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外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对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提供更多的方法及临床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永存坐骨动脉真性动脉瘤伴血栓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患者女,68岁,因右下肢疼痛、麻木、冰凉2d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右足趾紫绀,足踝皮温低,触痛,双侧股总动脉可触及,右侧腘动脉未触及搏动.实验室检查:凝血酶时间27.6 s, D-二聚体9.94 mg/L,纤维蛋白原1.64 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