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离子束辐照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为研究高能碳离子束对马铃薯组培苗茎切段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的组培苗茎切段为研究材料,设置4个辐照剂量梯度对其进行辐照处理,测定植株致死率、生根率、侧芽形成率、形态变异率以及叶片生理指标,确定'新大坪'组培苗茎切段的半致死辐照剂量.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与致死率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性;组培苗茎切段的再生植株表型变化主要为叶片不对称、叶缘不规则、茎变异伸长、叶片丛生和叶片粘连等;随辐照剂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则呈先升后降,随后又升高的现象.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新大坪'的半致死辐照剂量为20.37 Gy.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碳离子全身辐照致小鼠造血系统的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碳离子全身辐射对小鼠造血系统的损伤及其恢复情况.方法:分别用0、0.5、1、4、6Gy碳离子束对小鼠进行一次性全身辐照,在辐照后第1、3、8天用碱性彗星电泳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小鼠骨髓单核细胞DNA损伤与细胞周期分布,并检测外周血细胞含量及脾脏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碳离子全身辐照导致小鼠骨髓单核细胞DNA损伤,其损伤程度与辐照剂量呈正相关(r均≤0.96,P均<0.01),且在辐照后第3天损伤最为严重,在辐照后第8天,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显著(P均<0.01).碳离子全身辐照引起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周期产生明显的S期和G2/M期阻滞,以及外周血有核细胞数急剧下降和脾脏指数降低(P均<0.05),且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趋于严重.在辐照后第8天,小鼠骨髓单核细胞S期阻滞基本解除(P>0.05),但有核细胞数和脾脏指数并未明显回升(P均<0.05).结论:不同剂量碳离子全身辐照均使小鼠造血系统严重受损.在0.5~6 Gy碳离子束照后第8天,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仍较严重,造血功能未明显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包裹吲哚菁绿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显像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一种包裹吲哚菁绿(ICG)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脂质纳米粒(INP),连接CD105抗体,检测其光热效应、体外相变、光声及超声显像规律.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ICG及液态氟碳的INP;链霉亲和素法连接CD105抗体,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INP与抗体结合情况;脉冲激光激发观察其光热效应及相变情况;体外低强度聚焦超声辐照,记录各时间点超声显影效果;光声成像仪检测其光声显像能力.结果 制备的INP平均粒径(354.20±93.85)nm,平均电位(25.20±3.29)mV,测得ICG包封率为(89.56±0.79)%;与CD105抗体结合率为99.89%.纳米粒具有良好光热效应,其中在浓度5 mg/ml、功率2 W/cm2激光辐照180 s时其温度可升至63℃;可发生液气相变.体外低强度聚焦超声于3 W功率作用0.5、2.5、5.0、7.5 min,B-mode模式及Contrast模式均显示5 min时回声强度升至最高.光声信号随纳米粒浓度升高而增强,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 成功制备了包裹ICG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INP,其与CD105抗体结合率高,且光热效应好,光声及超声显影效果均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株红杆菌YIM93620和YIM9941耐辐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缩短红杆菌(Rubrobacter sp.)YIM93620和YIM9941对紫外线、γ射线照射及低能碳离子注入后的生物学效应,揭示二者的辐射抗性及耐辐射机制.方法 分别对这两株菌进行不同剂量的紫外、γ射线照射及低能碳离子注入,以E.coli K-2为阴性对照,绘制致死率曲线;检测DNA损伤修复(RecA基因)以及辐射过程中耐辐射微生物蛋白酶变化.结果 YIM93620和YIM9941在UV辐照剂量达30 J/m2时,与阴性对照菌比较(<1%),受试菌株存活率均高达95%以上.在γ辐照剂量达0.1kGy时,阴性对照菌株的生存率已经低至21%,而阳性对照株和受试菌株均未见死亡.YIM93620基因组内RecA和RecR表达较高(P<0.01),而YIM9941基因组内RecR表达较高(P<0.01).YIM93620和YIM 9941菌体细胞中含有较高的SOD活性和CAT活性,其中YIM93620细胞内的SOD活性比E.coli K-12高5.8倍,CAT活性高26.8倍.结论 YIM 93620和YIM 9941两株菌生长均有强的耐UV和γ射线特性,与其细菌的重组修复和抗氧化特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歧杆菌联合包裹液态氟碳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增加HIFU消融效果: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联合包裹液态氟碳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对HIFU消融荷瘤鼠肿瘤组织的影响.方法 培养双歧杆菌,并制备包裹液态氟碳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检测体外连接率.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荷瘤鼠模型,将48只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前后2次经尾静脉注射不同物质(间隔2天),其中A组(PBS组)2次均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B组(双歧杆菌组)分别注射双歧杆菌、PBS,C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组)分别注射PBS、阳离子脂质纳米粒,D组(双歧杆菌+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组)分别注射双歧杆菌、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第2次注射完成后24 h,对荷瘤鼠肿瘤组织行HIFU辐照,分析肿瘤组织灰度变化.分别于HIFU辐照前1h和辐照后1天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双歧杆菌的肿瘤靶向性,并测算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体积和能效因子(EEF),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双歧杆菌革兰染色呈蓝紫色的长棒状,表面电位-29 mV;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280.21±60.20) nm,表面电位25 mV.各组间灰度变化值(F=143.40)、凝固性坏死体积(F=243.20)、EEF(F=5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灰度变化值及凝固性坏死体积A组<B组<C组<D组,EEF;A组>B组>C组>D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荷瘤鼠心、肝、脾、肺、肾组织及A、C组肿瘤组织中均无双歧杆菌生长;B、D组肿瘤组织中可见大量双歧杆菌.结论 双歧杆菌联合包裹液态氟碳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可增强HIFU对荷瘤鼠肿瘤组织的消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载自杀基因靶向超声分子探针制备及其超声显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一种包裹液态氟碳及载肝癌治疗基因质粒,并具有叶酸分子靶向性的纳米级超声分子探针,研究其基本特性及超声显像能力.方法 通过碳乙亚胺法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表面连接叶酸分子,制成靶向膜材料(FA-PLGA)后,采用双乳化法制备载有全氟戊烷(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将其与多聚赖氨酸孵育后,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利用正负电荷吸附作用,使纳米粒表面载上目标质粒S-HSV1-TK,得到S-HSV1-TK/PFP@FA-PLGA.使用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的方式处理纳米粒,显微镜下观察其相变情况,于超声造影模式下观察其体外显影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连靶率;用PLGA代替FA-PLGA,使用相同方法制备无叶酸的非靶向造影剂,将靶向造影剂和非靶向造影剂分别与肝癌细胞HepG2孵育,观察其体外寻靶能力.结果 成功制备了载有质粒及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S-HSV1-TK/PFP@FA-PLGA,该纳米粒大小均一,分散性好,平均粒径(200.50±66.34)nm,平均表面电位(37.40±7.08)mV.使用LIFU 5档辐照5 min后,显微镜下可见较多的纳米粒相变,超声造影模式下亦可见显像.流式细胞仪检测纳米粒连靶率约95%;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该靶向造影剂有明显的靶向作用.结论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一种载质粒及PFP的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S-HSV1-TK/PFP@FA-PLGA;该纳米粒可用于超声造影显像,并具有肿瘤靶向性,为研究质粒的转染及肿瘤的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碳离子束对不同东北粳稻品种生理指标影响及辐照敏感性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12个东北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碳离子束辐照处理后不同水稻品种的辐照敏感性差异以及差异较大品种间苗期生理指标的区别.实验结果表明碳离子束(0、80、160 Gy,80 MeV·u-1)对不同水稻品种的萌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辐照对'通禾66'萌发影响最小,而对'吉粳809'萌发影响最大.进一步研究表明,碳离子束辐照对'吉粳809'根和芽的生长抑制作用更明显,此外,其H202、超氧阴离子(O2-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高于'通禾66',而抗氧化酶活性及非酶抗氧化物含量低于'通禾66'.综上所述,与'通禾66'相比,'吉粳809'对碳离子束辐照更敏感,而抗氧化系统在二者辐照敏感性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歧杆菌联合包裹液态氟碳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增加HIFU消融效果: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0/8/12
摘要: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联合包裹液态氟碳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对HIFU消融荷瘤鼠肿瘤组织的影响.方法 培养双歧杆菌,并制备包裹液态氟碳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检测体外连接率.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荷瘤鼠模型,将48只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前后2次经尾静脉注射不同物质(间隔2天),其中A组(PBS组)2次均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B组(双歧杆菌组)分别注射双歧杆菌、PBS,C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组)分别注射PBS、阳离子脂质纳米粒,D组(双歧杆菌+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组)分别注射双歧杆菌、阳离子脂质纳米粒.第2次注射完成后24 h,对荷瘤鼠肿瘤组织行HIFU辐照,分析肿瘤组织灰度变化.分别于HIFU辐照前1h和辐照后1天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双歧杆菌的肿瘤靶向性,并测算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体积和能效因子(EEF),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双歧杆菌革兰染色呈蓝紫色的长棒状,表面电位-29 mV|%阳离子脂质纳米粒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280.21±60.20) nm,表面电位25 m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0/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