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药那如-3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期"神经炎症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神经病理性疼痛(NP)临床治疗棘手,其表型相似但不同病理阶段病机各异,靶向干预NP不同病理阶段核心调控元件成为近年来药物研发新方向并为NP的救治提供了可能.蒙古族药那如-3(NR-3)临床治疗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全程皆效,但机制不明.该研究在前期"启动期"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小鼠脊神经结扎(SNL)模型并采用行为学检测痛敏阈值变化,结合网络分析、Western blot、免疫荧光、ELISA检测、激动剂/拮抗剂等探讨NR-3 治疗NP"维持期"的药效机制.结果显示,NR-3可以提高"维持期"SNL小鼠机械痛敏与热痛敏阈值而对正常小鼠基础痛阈无明显影响.实验进一步以背根神经节(DRG)、病变脊髓节段为研究对象发现NR-3对NP"维持期"发挥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破坏DRG、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白细胞介素-1β(IL-1β)炎症通路相关.相关研究丰富了NR-3治疗NP"维持期"的生物学内涵,并为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SNI大鼠模型诱发的早期病理性疼痛相关基因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spared nerve injury,SNI)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早期的基因表达和生物学过程的改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生物信息学依据,从GEO数据库下载已有文献构建的SNI早期大鼠模型的基因芯片数据集,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DAVID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及通路富集分析,然后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的中心节点蛋白质.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NI芯片数据重新进行挖掘,从基因水平探讨SNI模型大鼠诱发的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可为SNI诱发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及维持期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外基质和离子通道活性的改变对SNI诱发大鼠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表明细胞外基质受体交互通路和MAPK通路与SNI诱发大鼠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相关的分子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丹参酮IIA抑制长春新碱诱导化疗痛维持期痛觉过敏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丹参酮IIA对长春新碱诱导化疗痛维持期痛觉过敏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trol);化疗痛组(CINP);化疗痛+丹参酮IIA10 mg/kg组(CINP+Tan10);化疗痛+丹参酮IIA20 mg/kg组(CINP+Tan20);化疗痛+丹参酮IIA50 mg/kg组(CINP+Tan50).大鼠进行隔日腹腔注射125μg/kg长春新碱(共计7次)建立化疗药物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第8天开始采用不同剂量的Tanshinone IIA治疗大鼠.对照组和化疗痛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5 ml/kg).给药前和给药后1、7、9、10、14天分别采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评价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给药后14天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GFAP和OX42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脊髓TNF-α,IL-6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CINP组大鼠给药后9、10、14天MWT和TWL值明显降低(P<0.001);与CINP组比较,CINP+Tan20组和CINP+Tan50组大鼠在给药后9、10、14天MWT和TWL值明显升高(P<0.01;P<0.001),并且CINP+Tan20组和CINP+Tan5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Control组比较,CINP组大鼠在给药后14天脊髓GFAP蛋白和TNF-α,IL-6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1);与CINP组比较,CINP+Tan20组和CINP+Tan50组大鼠在给药后14天脊髓GFAP蛋白和TNF-α,IL-6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并且CINP+Tan20组和CINP+Tan5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IIA能够抑制化疗痛维持期大鼠机械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大鼠脊髓星型胶质细胞活化,进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表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