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与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药中蕴含着许多高价值活性成分,如青蒿素、紫杉醇、长春碱以及长春新碱等,但是这些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在基原植物中含量较低,结构复杂,提取和分离难度较高.为了保护有限的中药资源,研究人员采用化学全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许多结构高度复杂的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但是化学全合成面临苛刻的反应条件,冗长的合成路线及较低的收率等挑战.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许多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可以通过生物细胞工程制备,与化学全合成形成互补,为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制备提供了新的策略.该文以β-榄香烯、青蒿素、丹参酮、长春新碱以及高三尖杉酯碱为例,简要梳理了代表性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研究进展.此外,还提出了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包括化学酶法结构修饰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结合半合成量产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仿生合成助力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等,为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合成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儿型纤维肉瘤16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婴儿纤维肉瘤(IFS)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IFS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收治的16例IFS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1.共16例患儿,中位发病年龄0.13岁(0~4.92岁),男童多见(14/16例,占87.5%)。2.原发肿瘤部位:10例位于四肢,3例位于头颈部,3例位于躯干部。3.治疗方案: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化疗方案为"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放线菌素D",15例化疗患儿中,12例对化疗敏感,3例对化疗不敏感。14例行肿瘤切除手术治疗,2例仅行活检。4.中位随访3.5年,3例患儿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13例患儿均完全缓解,其中2例复发(2/16例,12.5%),5年总生存(OS)率为70%。按病理分级分组,G1+G2级患儿5年OS率100%,G3级患儿的5年OS率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53, P=0.028)。 结论:IFS总体预后良好。肿瘤病理分级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前化疗有利于完全切除肿瘤,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儿建议术后进行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CCG-ALL-2015方案多中心临床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研究(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主要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CCCG-ALL-2015统一方案对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CCCG-ALL协作组20家医院的7 640例初诊ALL患儿进行分层治疗。根据临床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危险度分组,并根据诱导治疗第19天、46天微小残留病(MRD)结果调整危险度,不同危险度予以不同强度的化疗,全程无放疗。方案设计2个随机对照研究:费城染色体阳性ALL(Ph +ALL)患儿在化疗基础上随机接受达沙替尼(Ph-D组)或伊马替尼(Ph-I组)治疗;根据维持治疗后期是否加用7个周期的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加用,B组为不加用),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组间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多因素模型。 结果:共7 640例患儿入组,男4 521例、女3 119例。7 508例获得完全诱导缓解,诱导缓解率为98.3%。189例Ph +ALL患儿随机研究显示,达沙替尼(Ph-D)5年EFS优于伊马替尼(Ph-I)[60.1%(95% CI 49.8%~72.5%)比39.4%(95% CI 26.9%~57.7%),χ 2=5.00, P=0.020]。维持治疗期间是否加用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随机研究显示,低危患儿A、B两组间EFS和OS差值单侧95% CI上限分别为0.02和0.01,中、高危患儿A、B两组间EFS和OS差值单侧95% CI上限分别为0.05和0.01,小于预设的非劣效边界值0.05。整组患儿随访3.5(2.4,4.8)年,5年OS和EFS分别为90.9%(95% CI 90.2%~91.7%)和80.1%(95% CI 79.0%~81.2%),累积复发率15.3%(95% CI 14.3%~16.3%),单纯中枢神经系统(CNS)累积复发率为1.9%(95% CI 1.6%~2.2%),累及CNS累积复发率为2.7%(95% CI 2.3%~3.1%)。5年治疗相关累积病死率为1.3%(95% CI 1.0%~1.6%)。多因素分析发现B-ALL中,年龄≥10岁、男性、初诊白细胞计数≥50×10 9/L、初诊时中枢类型为CNS2或CNS3、有BCR-ABL融合基因、KMT2A基因重排、无ETV6-RUNX1融合基因、诱导第19天、第46天MRD>0.01%均为预后不良因素(均 P<0.05);T-ALL中有BCR-ABL融合基因、诱导第46天MRD>0.10%为预后不良因素(均 P<0.05)。 结论:无颅脑预防性放疗的CCCG-ALL-2015方案远期预后良好,CNS复发率低,治疗相关病死率低,达沙替尼在Ph +ALL中比伊马替尼更有效。维持治疗后期去掉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并不降低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治疗方式对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常规化学药物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治疗的82例T-LBL患(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未移植组(49例)和移植组(33例),移植组又根据不同移植方式分为allo-HSCT组(22例)和auto-HSCT组(11例),未移植组绝大部分患者采用环磷酰胺+美司钠+阿霉素+地塞米松+长春新碱/甲氨蝶呤+阿糖胞苷(Hyper CAVD A/B)方案进行诱导缓解,6例使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CAT)、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泼尼松(EPOCH)、大剂量甲氨蝶呤+地塞米松,长春新碱+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培门冬酶+泼尼松(VDCLP)等方案为基础进行诱导缓解,移植组在接受多药联合强化诱导治疗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观察患(受)者的总存活率和无进展存活(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率等,对其进行疗效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82例患(受)者,男64例,女18例,年龄为23岁(11~74)岁。62例(75.61%)临床分期为Ⅲ~Ⅳ期,43例(53.44%)起病时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全身症状(B症状),其中骨髓受累50例(61.00%),Ann Arbor分期Ⅲ期及以上33例(80.5%);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的共65例(79.27%),>2分的共17例(20.73%);国际预后指数(IPI)≤3分的共63例(76.83%),>3分的共19例(23.17%)。全部82例患(受)者的随访时间为27.5个月(5~118)个月,3年总存活率、无进展存活(PFS)率分别为53.64%(95% CI:42.35%~64.62%)和47.56%(95% CI:36.53%~58.82%)。未移植组、移植组3年总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95% CI:29.12%~57.71%)比69.70%(95% CI:51.13%~83.79%), P=0.014],3年PFS率分别为38.76%(95% CI:25.54%~53.76%)和60.61%(95% CI:42.24%~7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 结论:T-LBL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相较于单纯化疗可改善长期预后,但auto-HSCT和allo-HSCT的疗效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母细胞瘤表达BRD4的促肿瘤机制及靶向抑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溴结构域蛋白4 (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 BRD4)促进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机制及靶向抑制效应。方法:收集未经化疗的45例HB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石蜡标本。将未经化疗的45例具有特征性肿瘤细胞的组织石蜡标本作为HB组;在45例石蜡标本中有30例组织边缘可见瘤旁肝组织肝小叶结构正常、可见小叶中央静脉和汇管区的组织,该30例作为瘤旁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检测BRD4的表达水平,并对BRD4的表达水平与患儿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人HB细胞株HepG2对照组(未经处理的HepG2细胞)、空载组(转染Si-NC的HepG2细胞)以及Si-BRD4敲低组(转染Si-BRD4的HepG2细胞)的BRD4表达水平,检测Yes相关蛋白1 (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和c-My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运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epG2对照组和Si-BRD4敲低组的细胞活力和凋亡率。使用JQ1、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JQ1联合VCR分别处理HepG2细胞48 h后,通过CCK-8法、EDU-555细胞增殖试剂盒和TUNEL染色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及凋亡率。将使用30 nmol/L JQ1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JQ1组,将使用70 μg/ml VCR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VCR组,将使用30 nmol/L JQ1和70 μg/ml VCR干预的HepG2细胞作为JQ1联合VCR组。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BRD4在HB细胞核阳性率为97.8%(44/45),瘤旁肝细胞核阳性率为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②根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分期,Ⅰ~Ⅱ期低表达8例,高表达4例,Ⅲ~Ⅳ期低表达3例,高表达30例,BRD4表达水平与肿瘤的COG分期有关( P<0.001)。低表达患儿无转移发生,高表达患儿转移11例,BRD4表达水平与肿瘤转移相关( P=0.042)。③qRT-PCR检测结果显示YAP1和c-Myc的mRNA表达水平在Si-BRD4敲低组较HepG2对照组和空载组明显下降;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也显示YAP1和c-Myc的蛋白表达水平在Si-BRD4敲低组较HepG2对照组和空载组显著下降。④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HepG2细胞48 h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在Si-BRD4敲低组明显低于HepG2对照组,0.423±0.015比0.532±0.026,细胞活力明显下降,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03, P= 0.007)。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iRNA敲低BRD4处理48 h后,Si-BRD4敲低组HepG2细胞的凋亡率为(24.58±3.95)%,显著高于HepG2对照组的(6.46±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13, P=0.002)。⑤CCK-8检测结果显示JQ1组、VCR组和JQ1联合VCR组的HepG2细胞活力较HepG2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0.364±0.020、0.383±0.014、0.269±0.019和0.943±0.014,和HepG2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JQ1联合VCR组细胞的活力低于JQ1组和VCR组,分别为0.269±0.019、0.364±0.020、0.383±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8, P=0.004)和( t= 8.26, P=0.002)。EDU检测结果显示运用JQ1、VCR及JQ1联合VCR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后,明显抑制了HepG2细胞增殖,提升了细胞凋亡率,JQ1联合VCR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和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更明显。TUNEL染色结果显示JQ1联合VCR用药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单独使用JQ1和VCR。 结论:BRD4在HB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COG分期及转移相关,可通过YAP1、c-Myc发挥促肿瘤作用,JQ1联合VCR用药作用效果强于单独使用JQ1和VC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视路胶质瘤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视路胶质瘤(OPG)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收治的OPG患儿(年龄≤16岁)的临床资料。患儿常规行肿瘤切除或活组织检查术,术后接受改良德国国际儿科肿瘤协会(SIOP)低级别胶质瘤(LGG)2004方案化疗。疗效评估指标包括影像学反应(以儿童神经肿瘤学应答评估量表为标准)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儿的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率(OS)。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的生存率。结果:共纳入57例患儿,其中54例经手术切除肿瘤,2例行活组织检查术,1例予保守治疗。3例接受长春新碱+卡铂化疗,54例接受长春新碱+卡铂+依托泊苷化疗(或联合贝伐珠单抗、放疗或口服靶向药治疗)。截至末次随访,所有患儿均存活,其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3.5年(2.3~7.1年)。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33例,微缓解2例,疾病稳定4例,疾病进展2例。57例患儿治疗的中位起效时间为6.0个月,5年PFS和OS分别为(73.0±7.2)%和100.0%。确诊时存在肿瘤脊髓播散、未能手术切除肿瘤患儿的PFS分别低于无肿瘤脊髓播散、行手术切除的患儿(均 P<0.05)。至末次随访,除性早熟外,57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且化疗耐受性良好。 结论:对于OPG患儿,采用包括手术和术后化疗、放疗及应用靶向药物等的个体化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提高患儿的PFS。手术切除肿瘤和无肿瘤脊髓播散的患儿生存预后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热疗对人喉癌Hep-2顺铂耐药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热疗对人喉癌Hep-2顺铂耐药(Hep-2/CDDP)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浓度冲击联合浓度递增法诱导建立Hep-2/CDDP细胞株。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Hep-2亲代细胞株组(未发生顺铂耐药的Hep-2细胞,采用无顺铂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Hep-2/CDDP细胞组、Hep-2/CDDP+顺铂细胞组(采用含4 mg/L顺铂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增殖能力。Hep-2/CDDP细胞组和Hep-2亲代细胞株组分别使用含有0、0.004、0.04、0.4、4、40 mg/L顺铂的培养液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Hep-2/CDDP细胞对顺铂、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 IC50)及耐药指数(RI)。将Hep-2/CDDP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细胞于37 ℃继续培养24 h;热疗组细胞于43 ℃作用2 h后37 ℃继续培养22 h;顺铂组用含4 mg/L顺铂的培养液37 ℃继续培养24 h;热疗联合顺铂组用含4 mg/L顺铂的培养液培养,43 ℃作用2 h后37 ℃继续培养22 h。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的影响;采用析因分析法观察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影响的交互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野生型p53和PI3K表达的影响。将Hep-2/CDDP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Hep-2/CDDP细胞于37 ℃继续培养24 h;化疗药组采用12 mg/L长春新碱或9 mg/L 5-氟尿嘧啶处理细胞;热疗组Hep-2/CDDP细胞于43 ℃作用2 h后37℃继续培养22 h;热疗联合化疗组采用含有12 mg/L长春新碱或9 mg/L 5-氟尿嘧啶的培养液培养,43 ℃作用2 h后37℃继续培养22 h。采用MTT法检测热疗分别联合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对Hep-2/CDDP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成功建立Hep-2/CDDP细胞株。不同时间Hep-2/CDDP细胞组、Hep-2亲代细胞株组和Hep-2/CDDP+顺铂细胞组的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倍增时间分别为43.8、40.6和43.5 h。Hep-2亲代细胞株组和Hep-2/CDDP细胞组对顺铂的 IC50分别为4.771 mg/L和42.749 mg/L,RI为8.960。热疗联合顺铂可抑制Hep-2/CDDP细胞增殖( F=327.91, P<0.05),促进Hep-2/CDDP细胞的早期凋亡( F=724.63, 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的影响均有交互作用( F值分别为185.06、472.51,均 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对照组、热疗组、顺铂组、热疗联合顺铂组细胞野生型p53蛋白和PI3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547.76、404.44,均 P<0.01)。热疗联合长春新碱或5-氟尿嘧啶均可抑制Hep-2/CDDP细胞增殖( F值分别为33.06、34.61,均 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分别联合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对Hep-2/CDDP细胞增殖抑制均无交互作用( F值分别为0.64、0.60,均 P>0.05)。 结论:热疗可能通过上调野生型p53的表达、抑制PI3K相关通路逆转Hep-2/CDDP细胞株对顺铂的耐药性。Hep-2/CDDP细胞株对长春新碱和5-氟尿嘧啶产生交叉耐药,热疗可增加Hep-2/CDDP细胞株对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CD33单抗治疗由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抗CD33单抗吉妥单抗治疗由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转化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患者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1例由RR-AML转化的MPAL(B淋系和髓系双表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采用吉妥单抗3 mg/m 2第1、5、9天联合三尖杉酯碱、小剂量阿糖胞苷及VP(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获得第2次完全缓解(CR2)后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吉妥单抗联合化疗后,患者骨髓形态达CR2,流式细胞术检测CD33抗原由高表达(>99.5%)转为阴性表达。随访至2020年4月,无复发生存时间为22个月,总生存时间接近27个月。 结论:抗CD33单抗辅助治疗CD33高表达的MPAL效果确切,预后良好,但仅为个例。个体化联合给药方案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积累经验及临床试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程序性死亡因子-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PD)-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合并CNS受累的R/R 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以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200 mg/次,每2周1次)为主的多种方案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1,男性,50岁,因"左眼胀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7年2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后,因CNS DLBCL复发,于2018年10月行auto-HSCT,2019年3月再次出现CNS和外周DLBCL复发。患者2,女性,44岁,因"扁桃体肿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6年7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经二线R-DICE(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昔)方案治疗后,再次获得完全缓解(CR),并于2018年5月行auto-HSCT。患者于2018年12月,再次复发。②患者1先后接受13次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主的方案治疗,在接受第10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获得部分缓解(PR),接受第13次治疗后,获得不确定的CR(CRu)。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处于良好的持续缓解状态。患者2接受5次含卡瑞利珠单抗方案治疗无效,此后死于疾病进展。③在接受第4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患者1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均检测到卡瑞利珠单抗,浓度分别为34 968.86和494.57 ng/mL;患者2血清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浓度为26 538.14 ng/mL,但其脑脊液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检测值低于仪器检测下限。④文献复习结果:目前尚无能够预示PD-1抑制剂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PD-1抑制剂单药,除对几种特定类型淋巴瘤显示出较好疗效外,对于R/R DLBCL患者的治疗反应率较低,PD-1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结论:R/R DLBCL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后,可对其开展血清和脑脊液药物浓度检测。脑脊液中检测到PD-1抑制剂,可能预示其对CNS病灶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与疗效有无直接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睾丸旁肿物的诊治分析(附27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睾丸旁肿物的诊治经验,以期提高儿童睾丸旁肿物术前诊断水平,制定合理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5月经北京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27例睾丸旁肿物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平均年龄为7.4岁,范围为0.3~14.5岁。肿物位于左侧12例,右侧14例,双侧1例。患儿术前均接受体格检查及超声检查。自发现睾丸旁肿物至接受手术的平均时间为4.5个月,范围为1周至3年。患儿经腹股沟切口精索高位结扎瘤睾切除术8例,经腹股沟切口保留睾丸睾丸旁肿物切除术1例,经阴囊切口保留睾丸单纯睾丸旁肿物切除术18例。6例睾丸旁横纹肌肉瘤患儿均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均按低危组以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组合化疗;1例白血病转移患儿术后继续化疗;其余患儿术后未予其他治疗。结果:病理结果为良性肿物17例,恶性肿瘤10例。良性肿物包括附睾囊肿10例,脾组织(脾性腺融合)1例,肾上腺残基瘤1例,附睾平滑肌瘤1例,婴儿纤维性错构瘤1例,附睾纤维性假瘤1例,脂肪母细胞瘤1例,淋巴管瘤1例。恶性肿瘤包括睾丸旁横纹肌肉瘤(胚胎型)6例,黑色素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白血病转移瘤1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1例。术前临床诊断与病理基本符合。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8年,范围为5个月至11年5个月。除1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患儿术后6个月左侧面部肿瘤复发,再行手术外,其余患儿均未复发。结论:对于儿童睾丸旁肿物的治疗,需结合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尽可能术前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恶性肿瘤的治疗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