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与科研诚信知识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诚信知识现状,为指导科研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7月至8月,采用医务工作者科研能力量表和研究生科研诚信知识调查问卷,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1名医学研究生进行相关调查。结果:以百分制标准化分计算,研究生的医务工作者科研能力量表总分为[88(72,95)]分,科研诚信知识调查问卷总分为[84(77,88)]分;统计学知识和科研不端行为维度评分相对较低,分别为[67(50,100)]分和[81(77,88)]分。结论: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科研诚信知识水平较高。建议加强统计学知识培训,注重科研实践,提高医学研究生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认识,并发挥导师、培训和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者科研诚信认知现状调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人科研诚信认知情况及开展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在2016—2020年有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历的申请人121人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人的科研诚信知识的认知平均得分为(287.03±49.45)分,总体知晓率为80.44%,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平均得分为(20.71±3.59)分,总体必要率为87.27%;学历、职务和主持科研项目经历是影响诚信认知的因素,学历、职务、岗位类别和主持科研项目经历是影响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必要性的因素。科研诚信行为认知低于70%的行为有干细胞的伦理问题、基因技术伦理问题、人类遗传资源问题、二次发表的条件和使用公务卡结算。结论:医院将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申请人科研诚信知识培训,在充分发挥依托单位监督作用的基础上完善医院科研诚信相关制度,多项并举完善科研诚信建设,并开展分类评价,从源头上杜绝科研不端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级医院科研人员科研诚信认知及学术不端现状调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三级医院科研人员科研诚信认知及周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电子调查问卷对3家三级医院278名科研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科研诚信认知情况、对待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周围科研人员学术不端发生情况及学术不端行为意向。结果:将回收的217名科研人员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被调查者对科研诚信、伪造等相关概念了解率不足20%。不到50%的科研人员选择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劝阻、举报或者认为学术不端论文的所有作者均需得到惩罚。49.31%的调查对象表示周围科研人员至少有过9种学术不端行为中的一种,37.33%的被调查者表示周围科研人员至少有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中的一种。周围科研人员的学术不端调查及被调查者的学术不端行为意向均显示发生率最高的学术不端行为是不当署名。统计分析显示科研诚信认知与学术不端行为意向呈负相关。结论:三级医院科研人员科研诚信知识缺乏,学术不端形势不容乐观,急需采用综合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级医疗机构科研诚信管理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参照《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调研三级医疗机构科研诚信管理现状,了解各机构诚信管理的工作机制、制度规范、教育引导和监督惩戒等方面的科研诚信建设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电子调查问卷,覆盖46家三级医疗机构,对72名科研管理人员开展调研,调研内容包含单位基本信息、单位科研诚信管理机制建设情况和科研诚信管理现状。结果:调研医疗机构均建有科研诚信制度,定期宣传科研诚信政策,开展自查工作,传达通报警示案例。84.29%的单位建有"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的相关课程",82.86%的单位在"学生入学"、94.29%的单位在"职工入职"、84.29%的单位在"项目申报"等环节设有培训。科研不端发生频率依次为不当署名、重复申报、拆分发表、未获得伦理批准和一稿多投等。影响因素来源于职称晋升压力的有72.86%,科研诚信知识欠缺的有71.43%,利益驱动的有70%等。分析显示"便捷、公开的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渠道"与"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有相关性。结论:三级医疗机构科研诚信管理建制完备,已将科研诚信作为常态化管理,并运用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培训方式,推广学术规范及科研诚信知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高校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情况及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了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认知和学术素养。方法:以某高校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对调查对象科研诚信教育情况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术型硕士生对于科学研究过程学术不端行为、总体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情况均优于专业型硕士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参与科研诚信培训次数越多对于科学研究过程、科研成果发表过程和总体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情况越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系统开展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使医学研究生能更深入了解学术行为规范,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生物医学领域撤回论文探讨科研数据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生物医学领域因"Original Data not provided"撤回论文,探讨防范科研数据不端行为的必要性及其治理的可行性措施。方法: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获取生物医学领域2011年1月—2021年12月发表,因"Original Data not provided"撤回的国际论文信息;通过Excel、Python3.7和Gephi0.9.2等软件对数据的时间分布、机构、来源期刊、撤回原因及学科分布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结果:因"Original Data not provided"撤回论文共529篇,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9年(占27.41%),撤回时间主要集中在2021年(占41.97%)。撤回原因主要以数据、图片问题等由科研数据不端行为所导致,以及与论文被发现和调查过程相关,且以上各种原因之间的共现关系较强。细胞生物学、生物学-癌症、遗传学和肿瘤医学这4个学科之间的关联度较高。结论:将科研数据管理纳入科研行为规范,加强科研原始记录行为规范的培训,建立科研数据审核机制,推进生物医学领域科研数据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治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310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一批医学科研诚信案件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解学术失信行为现状,加强医疗机构科研诚信建设。方法:选取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度转载的310起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对案件论文基本情况、涉及失信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单位的处理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本批问题论文分布广泛,个别地区医疗机构尤为突出、市级医疗机构相对较多,论文涉嫌违规行为集中在伪造研究过程、伪造篡改数据,买卖、代写代投,不当署名3个方面。论文失信责任人受到了严厉的处罚。结论:从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3个方面,建设学术不端预防长效机制,以便从体制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2013—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不端案例的科研诚信建设政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近十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不端案例进行整理,对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我国科研诚信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提出意见建议。方法:收集2013—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例,对案例发生时间、发现途径、学科分布、不端行为类别及基金委处理措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22年间,基金委共通报273项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随时间推移呈整体上升趋势。已标明发现途径的158起科研不端案件中,标注基金论文被国外杂志撤稿最多,举报其次,最后是基金委审查。涉事人员主要来自高校(44.81%)及高校附属医院(45.45%),科研不端行为高发前3位分别是抄袭剽窃、操控审稿和造假。基金委处理方式主要有取消涉事人员2~7年内国家基金申请资格、通报批评、撤销项目以及追回经费等。结论:近十年基金委对不端行为的查处呈上升趋势,发现途径从举报、国外杂志批量撤稿向基金委自查转移。生物医学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点领域,高校是不端行为发生的主要机构。常见科研不端原因是抄袭剽窃、操控审稿和造假,基金委主要对涉事人员处以限制申报、通报批评的处罚。建议通过加强科研诚信预警教育、改革科研评价体系、统一科研不端处理标准及建设科研诚信管理平台,加速对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研究论文伦理审查问题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严防学术不端行为,有效提升科研人员对论文中涉及医学伦理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判断能力,确保研究成果科学规范,严格规范的伦理审查至关重要。方法:主要审查拟投稿的临床研究论文是否获得伦理审批证明、论文内容是否超出伦理审批许可范围或者违背研究伦理规范等,建立健全论文伦理审查机制。结果:本文总结了临床研究论文投稿前伦理审查问题、要点及注意事项,为国内临床研究论文的伦理审查提供一些实操方法与参考。结论:医疗卫生机构大多开展的是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当更加注重伦理规范和要求,教育引导研究者强化伦理意识,提高对论文中医学伦理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判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东省医学科研不端行为的"灰色地带"调研及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很多科研行为处于灰色地带,既非完全符合科研诚信标准,也未达到明显的违规程度。这些行为对构建健康的科研学风和作风有着潜在的巨大危害。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广东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灰色地带"的认知情况,提出注重建立和完善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道德价值体系,进一步规范我国科研的作风和学风。方法:随机选取广东省30家高水平医院,借助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选取12个自变量对涉及医学科研不端的"灰色地带"的行为进行分析,包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和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广东医务人员对不合适的数据操作或表述、自我剽窃的行为等5个变量了解较为熟悉,对不符合自己假说的数据的处理、与自己结论有冲突的结果的处理等7个变量了解相对不足。12个自变量均与科研"灰色地带"的认知情况在 P<0.01的水平上有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正相关。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学历、职称对医学科研"灰色地带"行为有显著影响,不合适的数据操作或表述、对不符合自己假说的数据的处理、对与自己结论有冲突的结果的处理、自我剽窃的行为、论文参与者的贡献的量化、评审信息泄露这6个变量对医学科研"灰色地带"行为有显著影响,且呈正相关。 结论:广东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灰色地带"的认知较为乐观,希望可以继续深入践行良好作风学风、加强其科研诚信建设,同时也呼吁医学科技工作者要严格遵照诚信要求,秉着科学、规范、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医学科研活动,坚决不行走在科研不端行为的"灰色地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