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关节镜手术中大量灌洗液进入术侧胸腔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70岁,身高170 cm, 体质量68 kg,体质量指数23.5 kg/m 2。因"车祸致全身多处组织损伤伴疼痛2 h"入院。平素体健,无特殊疾病史。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CT肋骨三维成像提示左侧第4~7肋骨骨折,左侧第8肋骨局部骨质稍毛糙,两肺渗出性改变,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肩关节MRI检查提示左侧肩关节冈上肌、肩胛下肌腱撕裂,肱二头肌长头腱、冈下肌肌腱损伤,左肩锁关节退行性改变,关节退行性变伴关节少量积液;临床诊断为肋骨骨折、左肩袖损伤和多处软组织挫裂伤。在急诊科予清创缝合、抗炎和对症处理后自觉左肩疼痛和活动受限无明显缓解,为进一步诊治转入骨科。于外伤后第8天拟行肩关节镜检查和韧带修复重建术。术前胸部CT复查显示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左侧第4~7肋骨骨折,双下肢B超未见血栓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12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30~75岁,平均53.5岁。肩胛盂骨折按照Ideberg分型:Ⅰa型2例,Ⅱ型9例,Ⅴa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腋窝入路治疗,2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均于麻醉下先行手法复位,2例IdebergⅠa型患者使用锚钉固定,余10例患者使用腋窝入路专用接骨板固定,3例合并大结节骨折患者均经肩外侧劈三角肌入路使用大结节专用接骨板固定。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Hawkins分级分别对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疼痛及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9~20个月(平均14.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为55~110 min,平均76.3 min;术中出血量为60~160 mL,平均103.8 mL;住院时间为8~14 d,平均11.1 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6个月肩胛盂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肩关节不稳、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59.2°±26.1°,外展156.7°±29.6°,外旋(中立位)48.3°±15.3°,内旋(中立位)73.3°±12.3°;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94.0±5.3)分。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10.8°±11.6°、7.5°±11.4°、5.8°±10.0°、42.5°±16.0°、(4.9±4.0)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0分11例,2分1例。 结论: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手术创伤小,切口隐蔽美观,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afosseⅠ型肩胛下肌损伤修复与否对前上方肩袖损伤修复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LafosseⅠ型肩胛下肌损伤修复与否对前上方肩袖损伤修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29例手术治疗冈上肌损伤合并LafosseⅠ型肩胛下肌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中肩胛下肌是否修复分为两组。不修复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8~75岁,平均59.3岁;术中只修复冈上肌,不修复肩胛下肌。修复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45~72岁,平均57.2岁;术中修复冈上肌的同时修复肩胛下肌。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患者满意度。末次随访时复查MRI,应用Sugaya分级标准评价肩袖肌腱再撕裂情况。结果: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不修复组随访时间为(15.9±3.9)个月(10~22个月),修复组为(16.9±3.4)个月(10~21个月)。末次随访时不修复组VAS评分为(1.1±1.1)分、ASES评分为(88.4±4.0)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6.0±3.2)分;修复组VAS评分为(0.9±1.1)分、ASES评分为(89.6±2.9)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7.5±2.6)分,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不修复组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为150.3°±17.3°,体侧外旋活动度为41.6°±16.0°,内旋活动度达L 2;修复组患者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为148.1°±16.3°,体侧外旋活动度为43.9°±9.2°,内旋活动度达L 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各观察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0.001),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末次随访时复查MRI示再撕裂3例,再撕裂发生率为10.34%(3/29),不修复组2例、修复组1例。术后再撕裂的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肩关节ASES评分为(85.3±3.1)分,较术前(41.0±5.2)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74, P< 0.001);前屈上举活动度为131.67°±5.8°,较术前81.7°±11.5°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08, P=0.003)。再撕裂患者中1例(不修复组)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功能改善。不修复组与修复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分别为93.7%和92.3%。 结论:对于合并冈上肌肌腱损伤的LafosseⅠ型肩胛下肌损伤术中修复肩胛下肌与否短期内疗效相当,不影响前上方肩袖损伤的修复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组织瓣修复巨大毁损性烧伤创面的策略及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修复巨大毁损性烧伤创面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4年6月—2023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有53个符合入选标准的巨大毁损性烧伤创面的51例烧伤患者,其中男47例、女4例,年龄21~77岁。清创后需组织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20.0 cm×12.5 cm~50.0 cm×15.0 cm,急诊、早期、延期采用组织瓣修复创面。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6个头面颈部创面、5个上肢创面和1个下肢创面,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11个上肢创面和6个下肢创面,采用脐旁穿支皮瓣修复7个上肢创面、5个下肢创面和2个面颈部创面,采用下腹部皮瓣修复1个下肢创面,采用腹股沟皮瓣修复2个面颈部创面、2个上肢创面和1个下肢创面,采用肩胛皮瓣修复1个上肢创面,采用截肢后弃去的上肢的“剔骨瓣”修复1个躯干创面,采用大网膜瓣修复3个头面颈部创面、3个下肢创面和1个上肢创面。采用前述组织瓣联合移植修复4个创面,采用前述组织瓣分次移植修复3个创面。切取的单个组织瓣面积为15.0 cm×5.0 cm~45.0 cm×25.0 cm。根据情况增加动脉和静脉吻合以改善组织瓣循环。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头部刃厚皮修复。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全身情况,术后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受区创面愈合情况、保肢情况、供瓣区创面愈合情况和皮片存活情况。随访观察受区创面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使用臂、肩、手残障评分表对保肢成功后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分,使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估下肢保肢成功患者的负重行走能力,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治疗期间,1例头部电烧伤患者脑水肿加重,形成脑疝再次昏迷,经脱水、激素等治疗后苏醒,遗留右侧肢体不完全偏瘫;4例患者的休克症状加重,经补液抗休克并输入胶体后逐渐得到控制;1例患者于组织瓣移植术后发生出血性休克,经补液并输入红细胞悬液后得到纠正。术后3个组织瓣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后2个成活、1个最终坏死;2个组织瓣部分坏死、5个组织瓣边缘少许坏死,均经组织瓣修整+负压封闭引流(VSD)+植皮治疗后愈合;其余组织瓣全部成活。术后12个受区创面残留坏死组织,经清创+VSD+植皮治疗后愈合;剩余41个受区创面愈合良好。39例患者的40个肢体创面中,5例患者的3个上肢和2个下肢截肢,其余34例患者的35个肢体保肢成功。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移植皮片均存活良好。随访6~52个月,所有毁损的头面颈部和躯干创面均修复良好,7个肢体创面于术后3~9个月再发溃烂,经清创引流和组织瓣修整后愈合。末次随访时,保肢成功的22个上肢功能评分为0~100分(平均50分),13个下肢保肢成功的12例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级为Ⅴ级者8例、Ⅳ级者2例、Ⅲ级者2例,患者对疗效非常满意者33例、比较满意者12例、不太满意者6例。结论:经全身情况的系统评估和治疗,选择合适修复时机,采用恰当的组织瓣修复巨大毁损性烧伤创面,有利于保障治疗安全、提高修复效果、减少供区损伤,最终获得修复效果的最大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急性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患者因车祸致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就诊。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左肩关节后脱位、大结节骨折。麻醉下手法复位失败后,MR检查发现肱二头肌长头腱和冈上、冈下肌等软组织嵌顿在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是导致急诊闭合复位失败的原因。对左侧肩关节骨折后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切断肱二头肌长头腱,并在结节间沟行腱固定术,解除肩袖嵌顿后,肱骨头后脱位顺利复位,复位并固定大结节骨折。结合手术过程探讨其可能的创伤机制为移位的大结节骨折破坏了结节间沟外侧壁的完整性,肱二头肌长头腱脱出结节间沟,向内侧移位,嵌顿于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从而导致肱骨头向后脱位、大结节骨折向前内下移位。对高能量损伤患者应重视其可能伴随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结合多角度X线或肩关节CT检查是避免漏诊的惟一方法。对闭合复位失败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患者应当借助MR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肩袖和(或)肱二头肌长头腱嵌顿情况。大结节骨折的解剖复位是恢复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治疗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对16例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将健侧颈 7前股外侧束经游离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患侧上干前股;将健侧颈 7后股的一束纤维,经尺神经手背支游离移植修复患侧肩胛上神经;健侧颈 7后股大部与带血供的患侧尺神经远端缝合。Ⅱ期:患侧尺神经远端移位正中神经远端。 结果:16例患者随访20~45个月,平均32个月。依据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冈上、下肌肌力恢复达M 3及以上8例,M 2 6例,M 0~M 2 2例。肱二头肌肌力M 3及以上11例,M 2 5例。屈腕、屈指肌力M 3及以上9例,M 2~M 1 7例。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恢复达S 3 6例,S 2~S 1 10例。 结论:对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可以充分发挥健侧颈 7的动力储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棕色脂肪源性神经调节蛋白4对糖尿病肾病小鼠炎症保护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棕色脂肪源性神经调节蛋白4(NRG4)对糖尿病肾病(DN)小鼠炎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N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野生型(WT)和NRG4基因敲除(KO)小鼠分为WT-DN+绿色荧光蛋白(D-WT-GFP)组、KO-DN+绿色荧光蛋白(D-KO-GFP)组、KO-DN+NRG4(D-KO-NRG4)组,D-WT-GFP组和D-KO-GFP组在小鼠肩胛间区棕色脂肪一次性注射腺相关病毒绿色荧光蛋白,D-KO-NRG4组注射腺相关病毒转录NRG4。另设普通饲料喂养WT小鼠作为对照组(WT-CON)。每组6只。8周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糖化血红蛋白(HbA 1c)、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采用过碘酸希夫染色和电镜观察足细胞损伤情况及肾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F4/80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各组小鼠肾组织 IL-1β、 IL-6、 TNF-α 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D-KO-GFP组与D-KO-NRG4组小鼠各组织NRG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NRG4水平与血清炎症因子、UACR、肾组织F4/80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与D-WT-GFP组相比,D-KO-GFP组小鼠UACR明显升高( P<0.01),肾小球面积增大,系膜基质增生和足细胞损伤,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且肾组织中 IL-1β、 IL-6、 TNF-α的mRNA表达也升高( P<0.01),同时肾组织F4/80表达增加( P<0.01)。此外,与D-WT-GFP组相比,D-KO-GFP组小鼠HbA 1c、TG、TC、FFA、LDL-C水平升高且体重增加( P<0.01)。而与D-KO-GFP组相比,D-KO-NRG4组小鼠UACR水平降低( P<0.01),肾脏炎症指标F4/80表达降低( P<0.01),HbA 1c、TG、TC、FFA、LDL-C水平下降且体重降低( 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RG4与IL-1β、IL-6、TNF-α、UACR、肾组织F4/80表达呈负相关( r=-0.548、-0.637、-0.553、-0.503、-0.554,均 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D-KO-NRG4组小鼠棕色脂肪中NRG4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而肝脏、肾脏、骨骼肌和白色脂肪中NRG4的表达水平较低( P<0.05)。 结论:棕色脂肪源性NRG4可以降低DN小鼠抑制肾脏炎症反应,降低蛋白尿,减轻DN肾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肱二头肌长头腱双排肌腱固定治疗滑车系统损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单纯肱二头肌长头腱双排肌腱固定治疗滑车系统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大连大学中山医院接受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双排重建术的49例滑车系统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滑车系统损伤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单纯盂肱上韧带/喙肱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55±6)岁;B组为盂肱上韧带/喙肱韧带复合体合并冈上肌腱和(或)肩胛下肌腱关节侧部分撕裂患者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57±8)岁。AB两组采用不同的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双排肌腱固定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组内及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7±6)个月,术后2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组患者均未见翻修、感染、Popeye畸形、痉挛性疼痛等手术相关并发症,B组出现因再次外伤致二次关节镜诊治1例。术后患者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术前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为(46±10)分,术后12个月升至(89±9)( t=-22.637, P<0.05),B组术前为(39±10)分,术后12个月升为(87±8)分( t=-44.849, P<0.05)。A组术前VAS疼痛评分为(5.25±0.27)分,术后12个月降至(0.68±0.70)分( t=29.007, P<0.05),B组术前为(5.69±0.84)分,术后12个月降至(0.72±0.83)分( t=37.079, P<0.05)。 结论:关节镜下单纯肱二头肌长头腱双排肌腱固定治疗滑车系统损伤,有利于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通常由于长时间的磨损、退行性改变或急性外伤导致,且由于肌腱的退变和瘢痕化,使常规的修复手术,如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肌腱转位术、肩峰下球囊间隔术、上关节囊重建术等的临床疗效并不一致。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颠倒了盂肱关节的球窝解剖结构,内移肱骨头旋转中心,远端化肱骨干,有助于增加外展时三角肌力臂,从而改善肩关节稳定性和活动范围。对肩关节力偶平衡失调影响肩关节功能的患者,采用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能够充分募集三角肌肌力,有效改善因肩袖巨大缺损导致的肩关节功能障碍。盂侧假体的旋转中心及肱骨侧假体的倾角是影响假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不仅可以作为治疗老年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初选方案,而且在其他治疗方案失败后仍可作为补救措施,两者的术后短期及中远期疗效均良好。但是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后应重视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阶段性目标及方法以确保患者合理地进行日常活动,避免对关节假体造成过度的压力或损伤。此外,对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肩胛盂切迹、肩关节不稳、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感染等,需要通过精心的术前规划、术中操作技术和术后管理来预防,一旦出现需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最后,有关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用于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治疗的争议问题,如联合肌腱转位以改善外旋功能、修复肩胛下肌以增加内旋肌力以及手术年龄指征,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和长期随访予以解决。以上结论为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基于证据的指导,明确了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优势与注意事项,旨在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医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治疗外伤致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外伤致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7~72岁[(60.5±6.3)岁]。按Lafosse分型撕裂大小分类:关节面上1/3撕裂9例,上1/2撕裂18例,完全撕裂1例。按Patte分型回缩程度分类:无回缩4例,回缩至小结节水平7例,回缩至肱骨头水平14例,回缩至关节盂水平3例。按Goutallier分型脂肪浸润分类:0~1级17例,2级10例,3~4级1例。28例均采用关节镜手术修复。观察术后2周伤口愈合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患侧肩关节主动上举(AFE)、主动外旋(AER)、主动内旋(AIR)活动度。术后6个月复查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肩关节MRI检查,评估肩胛下肌腱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8.7±1.3)个月]。术后2周伤口均愈合,无一例出现感染。术后3,6个月VAS分别为(3.5±0.7)分、(2.6±0.5)分,低于术前的(6.3±1.2)分( P<0.01)。术后3,6个月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20.4±2.5)分、(25.6±6.2)分,高于术前的(9.5±1.7)分( P<0.01)。术前患侧肩关节AFE活动度为(80.2±12.6)°,AER活动度为(52.5±7.6)°,AIR活动度为(3.7±1.2)°;术后3个月分别为(113.2±7.5)°、(60.1±6.3)°、(6.8±1.6)°;术后6个月分别为(122.3±15.2)°、(65.6±10.5)°、(7.8±2.3)°。术后3个月及6个月患侧肩关节活动度优于术前( P<0.01)。术后6个月,27例患者复查MRI显示肌腱恢复良好,1例出现小型再撕裂(术前Goutallier分型3级)。 结论:采用关节镜治疗外伤致陈旧性肩胛下肌腱撕裂,患者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