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单切口与传统双切口 长屈肌腱转位术治疗Myerson Ⅲ型中老年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单切口与传统双切口 长屈肌腱转位术治疗MyersonⅢ型中老年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06例Myerson Ⅲ型中老年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52例;年龄48~82岁[(67.2±8.4)岁]。60例行改良单切口 长屈肌腱转位术(改良单切口组),46例行传统双切口 长屈肌腱转位术(传统双切口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足与踝功能评分(FAOS)、视觉模拟评分(VAS)、恢复行走时间及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间。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6~52个月[(37.4±9.5)个月]。改良单切口组手术时间为(51.6±7.4)min,术中出血量为(16.6±3.9)ml;传统双切口组分别为(72.8±7.5)min、(32.9±5.2)ml( P均<0.01)。两组术前AOFAS踝-后足评分、FAOS、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改良单切口组FAOS分别为(112.6±3.0)分、(114.4±3.1)分,传统双切口组分别为(110.8±4.1)分、(112.7±4.3)分( P<0.05或0.01)。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FAOS及VAS较术前显著提高或降低( P均<0.05)。所有患者恢复伤前日常活动,其中改良单切口组恢复行走时间为(9.6±2.0)周,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间为(12.7±1.7)周;传统双切口组分别为(10.8±1.8)周和(13.7±1.9)周( P均<0.01)。改良单切口组1例切口浅表感染,口服抗生素后治愈。传统双切口组2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深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足底内侧神经损伤,均内科对症治疗后治愈;2例爪形趾畸形,垫定制鞋垫及功能锻炼后无疼痛等不适。改良单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1/60),传统双切口组为15.2%(7/46)( P<0.01)。 结论:与传统双切口比较,改良单切口 长屈肌腱转位术治疗Myerson Ⅲ型中老年陈旧性跟腱断裂,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利于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并减少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在头皮及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在头皮及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与软组织修复重建外科收治5例大面积头皮及软组织缺损伴颅骨外露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57(38.0±2.1)岁,创面面积为16.0 cm×8.0 cm~18.0 cm×12.0 cm。术中行头皮创面清创后,安装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安装后第3天开始对创面进行牵张,每天牵张1 mm,并均分成3次完成,牵张过程中,注意创缘的血运变化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当创面牵张至创缘行创面挤捏闭合式试验阴性时,停止进一步牵张,维持最后的牵张状态3 d后,直接拉拢缝合。观察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牵张过程中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牵张5、10、15、20 d剩余创面面积。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5例患者创面经牵张治疗19~23 d后直接缝合。牵张过程中创缘无张力性水疱形成,创面缝合后创缘愈合良好,无皮肤坏死发生。牵张治疗5~20 d,创面面积逐渐缩小。术后随访时间2~11(4.5±1.5)个月,牵张处的头皮组织弹性、色泽、感觉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相似,新生毛发接近正常,创缘可见线性瘢痕,创面无瘢痕形成。结论:可持续型皮肤牵张器的应用降低了头皮缺损创面的治疗难度,治疗后新生毛发生长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lizarov支架和单边支架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Ilizarov支架与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8月— 2016年8月天津医院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32例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2~64岁,平均36.7岁。19例使用Ilizarov支架(Ilizarov组),平均骨缺损长度7.9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41.4 cm 2。13例使用单边支架(单边支架组),平均骨缺损长度7.8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39.2 cm 2。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放射学骨矿化指数、外固定指数、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骨及下肢功能评价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60个月[(32.6±1.3)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2.3)d和(2.4±1.8)d( P>0.05)。Ilizarov组骨矿化指数为(43.4±8.7)d/cm,单边支架组为(45.8±10.4)d/cm( 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外固定指数分别为(52.6±8.9)d/cm和(58.7±12.9)d/cm( P<0.05)。ASAMI骨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10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单边支架组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7%( P>0.05)。ASAMI下肢功能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8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9%;单边支架组优6,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69%( P>0.05)。Ilizarov组术后轴向偏移发生率为0,单边支架组为23%( 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各有1例发生再骨折( 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有5例和1例发生针道感染( P>0.05)。 结论:采用Ilizarov支架和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均可以获得较大创面与骨缺损的同时修复,但Ilizarov支架生物力学性能更优,更便于术后力线不良的纠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华创伤杂志》2021年主要刊文内容综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1年《中华创伤杂志》全年的重点专题主线是软组织损伤,设置的主要栏目包括软组织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与关节损伤、创伤护理、基础研究等。同时,紧密结合时事政治,设立“十三五成就展”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展示外科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就。笔者对主要刊文内容进行解读,帮助读者选择性阅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分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OCS)是创伤骨科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神经和肌肉不可逆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5P”是临床上较经典的OCS诊断方法,但存在较大主观性,且不能及时准确反映病情进展。筋膜间隔测压法是诊断OCS主要的辅助手段,虽然测压方法较多,但目前仍无权威的压力阈值作为诊断标准。为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临床医师常积极行筋膜切开术,导致不必要的筋膜切开。笔者回顾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收治的小腿OCS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部分患者通过解除支具、稳定肢体和消肿等非手术治疗,临床表现逐渐缓解,无须行筋膜切开术;部分患者通过上述非手术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需要及时行筋膜切开术。笔者依据临床体检定性结果和双侧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脉搏波改变等定量指标对OCS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首次提出OCS分级判断标准,旨在针对不同OCS分级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更精准的治疗,为OCS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期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一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应用关节镜下手术修补冈上肌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20例(僵硬组)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1例;年龄(62.2±8.7)岁(范围:45~80岁);病史(5.2±4.3)个月(范围:1~12个月)。以同期应用关节镜下手术修补冈上肌损伤不合并关节僵硬患者54例(非僵硬组)作为对照,男16例,女38例;年龄(60.9±9.1)岁(范围:46~81岁);病史(8.2±13.0)个月(范围:1~60个月)。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对治疗的主观满意度。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 UCLA)、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僵硬组术后随访时间为(19.7±4.6)个月(范围:12~30个月),非僵硬组为(18.6±4.4)个月(范围:12~29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僵硬组VAS评分为(4.2±1.5)分,非僵硬组为(3.4±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81, P=0.020);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僵硬组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52.3±10.2)分、(17.8±4.2)分、(51.7±9.7)分,非僵硬组为(57.4±7.4)分、(21.6±3.8)分、(63.2±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3, P=0.021; t=3.713, P<0.001; t=3.484, P<0.001)。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僵硬组和非僵硬组术后满意度分别为95.0%和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511, P=0.802)。 结论:一期手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关节僵硬与不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的最终疗效相当,但合并肩关节僵硬的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较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微创美容技术修复用于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浙江省荣军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92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应用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治疗;对照组46例,应用常规技术修复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面部皮肤瘢痕颜色评分、面部皮肤平整度评分、面部皮肤弹性程度评分、伤口甲级愈合率、生活质量评分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面部皮肤瘢痕颜色评分、面部皮肤平整度评分、面部皮肤弹性程度评分分别为(0.36±0.12)分、(0.52±0.23)分、(0.49±0.2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0.89±0.17)分、(1.12±0.31)分、(0.95±0.12)分( t=17.725、10.542、12.026,均 P<0.05);观察组伤口甲级愈合率为91.30%(42/46)、满意度为95.65%(44/46),均高于对照组的81.74%(33/46)、73.91%(34/46)(χ 2=5.845、8.425,均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半年生活质量评分[(102.65±2.78)分]高于对照组[(89.24±2.36)分]( t=24.941, P<0.05)。 结论:对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实施微创美容技术修复具有较好的疗效,伤口甲级愈合率高,有助于修复患者面部皮肤,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敷料对气管切开患者颈部皮肤损伤及医疗费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敷料对气管切开患者颈部皮肤损伤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临安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纱布组26例、水胶体敷料组27例、泡沫敷料组29例,三组均采用常规气管切开护理,但三组使用不同的敷料,比较三组皮肤损伤发生率、敷料更换难易程度、护理用时、敷料使用时间、费用和脱管率。结果:水胶体敷料组、泡沫敷料组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7.41%(2/27)、3.45%(1/29),均明显低于普通纱布组的26.90%(7/27)(χ 2=12.357、11.085,均 P<0.05);三组均未出现脱管,三组敷料使用时间、护理用时、难易程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258、7.134、8.033,均 P<0.001);水胶体敷料组、泡沫敷料组费用分别为(92.6±23.5)元、(98.7±25.9)元,均高于普通纱布组的(75.8±14.3)元( t=11.238、12.018,均 P<0.05)。 结论:水胶体敷料和泡沫敷料均能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但是费用稍高于普通纱布,泡沫敷料更换更简单,使用时间最长,更容易被患者和医护人员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南极中山站越冬科考队员的伤病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南极考察站越冬科考队员的伤病特点,提出针对性防治建议,为提高极地考察站医疗保障水平提供策略。方法:选取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19名越冬队员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在站期间发生的各种伤病,按就诊次数、病种及所属科室计算疾病构成比,分析常见伤病可能的诱发因素。结果:第3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19名队员越冬期间均出现伤病就诊;诊疗伤病91人次(不含复诊),前10种伤病依次为:急性软组织损伤(18.7%)、消化不良(12.1%)、皮炎(11.0%)、眼结膜炎(5.5%)、咳嗽(5.5%)、咽喉炎(4.4%)、嘴唇疱疹(4.4%)、失眠(4.4%)、慢性软组织损伤(4.4%)、口腔溃疡(2.2%);伤病所属科室前10依次为:创伤与骨科(23.1%)、皮肤科(14.3%)、消化科(13.2%)、耳鼻喉科(7.7%)、呼吸科(7.7%)、口腔科(6.6%)、眼科(6.6%)、普外科(5.5%)、精神科(4.4%)、泌尿外科(3.3%)。结论:建议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重视野外个人防护、加强后勤补给、提高蔬菜产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室内空气湿度、适度身体锻炼、避免强烈对抗类运动、丰富业余生活、规律作息、控烟限酒等,以降低南极考察站越冬期间科考队员的伤病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标签学习MRI膝关节运动损伤检测模型辅助诊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多标签学习MRI膝关节运动损伤检测诊断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实际效能。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8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1 343例膝关节运动损伤青年患者的1 391个膝关节MRI图像。采用随机采样法将数据按7∶1∶2分为训练集( n=973)、验证集( n=139)及测试集( n=279)。将膝关节损伤分为半月板损伤、肌腱损伤、韧带损伤、骨与骨端软骨损伤、滑膜关节囊损伤及周围软组织损伤6大类,由放射科医师依各层面图像对所有损伤进行标注作为金标准。根据PyTorch V1.1.0算法包搭建通用YOLO深度学习工具包,开发膝关节运动损伤MRI多标签定位检测模型,并在测试集上验证模型效能,评价其对病灶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平均精度均值。 结果:测试集279个膝关节MRI数据中,MRI多标签学习模型对半月板损伤、肌腱损伤、韧带损伤、骨与骨端软骨损伤、滑膜关节囊损伤及软组织损伤定位检测的平均精度均值分别为83.1%、89.0%、88.0%、85.8%、85.5%和83.2%,整体的平均精度均值为85.8%。模型对肌腱损伤检出效能最高,灵敏度为91.2%,特异度为87.1%。结论:多标签学习MRI膝关节运动损伤检测诊断模型可以有效辅助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定位检测,提高影像诊断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