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再进行关节重塑,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MRI显示,所有患者的齿状突成角移位均得到矫正,其中斜坡枢椎角度由术前的(136.9±5.1)°增加至术后的(150.2±3.5 )°,延髓脊髓角度由术前的(129.8±5.5)°增加至术后的(146.5±4.3)°。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影像学显示1例患者出现C 1下关节面塌陷,但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随访时间为(17.8±4.5)个月(12~25个月)。末次影像学随访,所有患者齿状突下移均保持矫正,可见寰枢侧方关节间骨性融合;未发生螺钉拔出、融合器移位等情况。末次临床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11.8±2.3)分提高至术后的(15.1±1.2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寰枢侧方关节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可有效增加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减轻脑干腹侧压迫,有助于寰枢椎脱位的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自行研制的运动模体研究呼吸状态改变对立体定向门控放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患者呼吸状态的改变对实时位置监测系统(RPM)引导下自由呼吸立体定向门控放疗影响。方法:通过自行研制运动模体模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基线偏移,呼吸频率改变,呼气末延时、吸气末延时,以及不规则呼吸情况,并分析三维适形、固定野动态调强、单弧旋转调强3组计划各状态变化与模体中心小球位置(L)及电离室受照剂量的相关性。结果:自研模体的摆位重复性和测量稳定性良好。L与基线偏移呈现正相关( r=0.99, P<0.01)。基线偏移小于摆位误差时,剂量变化在4%以内,相对较小,超出后受照剂量快速下降并呈现负相关( r= -0.95, P<0.01),偏移超出与不超出摆位误差时所测得的受照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 -3.06, P<0.01)。3组计划受基线偏移的影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呼吸频率改变对L和剂量影响较小。吸气末延迟和呼气末延迟都导致3组计划剂量下降,最大达-1.74%,同时吸气末延迟相对呼气末延迟影响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 -2.67, P <0.01),但延迟时间长短对剂量的影响率没有明显相关性( P>0.05),3组计划受波形改变的影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规则呼吸对剂量影响较大,3组计划重复测量6次受照剂量分别为三维适形(709.68±180.00)cGy;固定野动态调强(751.40±127.16)cGy;单弧旋转调强(750.00±185.60)cGy,均小于处方剂量,一致性欠佳。 结论:患者呼吸状态改变会导致剂量下降,基线偏移超出摆位误差阈值或者波形变异较大出现不规则呼吸时更甚,且与放疗技术不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最大内切球法分析单侧髋臼周围截骨术对骨产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CT最大内切球法分析单侧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对女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骨产道影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2例行单侧PAO手术的育龄女性DDH患者,采集手术前后骨盆CT的"DICOM"数据,用最大内切球法在医学影像交互软件(the medical imaging interaction toolkit,MITK)上测量25层骨产道的大小(即最大内切球直径)。于手术前后骨盆站立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侧中心边缘(lateral center edge,LCE)角、髋臼倾斜角(T?nnis角)和髂坐线与股骨头内缘的距离。根据LCE角大小将患者分为严重组(LCE≤0°)和非严重组(0°
0.05)。其中髋臼截骨块前上缘(1~13层)变窄明显(手术前后差值的均值范围为4.23~5.95 mm);髋臼截骨块前缘耻骨支下缘与闭孔后缘上部之间的区域(5~10层)变窄最多(5.62~5.95 mm)。手术前后骨产道最窄位置均在坐骨棘平面(20层),术前最大内切球直径为(105.34±7.16)mm,术后为(104.47±7.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98, P=0.032)。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与1~20层骨产道变窄呈正相关,T?nnis角变小与1~10层骨产道变窄呈正相关,LCE增大与2~5层骨产道变窄呈负相关( P<0.05)。髂坐线与股骨头内缘的距离对1~20层骨产道大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β=0.27~0.50, P<0.05)。身高与术前、术后骨产道最窄部位的大小呈正相关( r=0.565, r=0.586, P<0.001)。严重组与非严重组手术前后骨产道及骨产道变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85~0.655, P>0.05)。 结论:单侧PAO引起坐骨棘以上骨产道变窄,轻度影响骨产道最窄位置(坐骨棘水平)。单侧PAO不会影响骨产道正常的DDH育龄女性患者正常胎儿的正常分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测定肱骨远端解剖轴成角旋转中心辅助中性楔形截骨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解剖轴成角旋转中心(CORA)测定和中性楔形截骨术在儿童肘内翻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肱骨髁上骨折后的肘内翻畸形儿童患者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4~12岁,平均7.0岁。术前拍摄双侧肱骨标准正位X线片,测量双侧肱骨Baumann角、近端解剖轴(PAA)及远端解剖轴(DAA),确定成角旋转中心CORA点和内翻畸形角度。术中围绕CORA点行外侧闭合中性楔形截骨术矫正内翻畸形。术后患儿均采用屈肘石膏固定,记录肘关节屈伸功能、术后瘢痕、体表携带角,同时采集肘关节X线片测量携带角及Baumann角,术后24个月按照改良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24~36个月(平均29.3个月)随访。18例肘关节过伸接近正常,2例存在过伸5°。15例患者屈曲> 130°,平均133.1°(130°~138°);5例患者屈曲为110°~130°。术前Baumann角为99.0°±1.0°,术后为76.0°±1.0°;术前提携角为-14.0°±1.0°,术后为13.6°±1.0°,以上项目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个月按照改良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优16例,良4例。1例患儿术中矫正内翻40°。所有患儿拆除石膏及拔除克氏针前均未出现固定失败及矫正失败。 结论:测定肱骨解剖轴CORA可以精准确定肱骨远端内翻的CORA点及成角角度,使得中性楔形截骨术截骨线及成角矫正轴均通过CORA点,恢复肱骨力线,同时断端不会出现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CT血管造影术辅助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评估与偏心设计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改良CT血管造影(CTA)术,探讨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全程穿支评估与术中偏心设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及10例上肢开放性损伤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3~75岁,平均56.6岁。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均在同期行肿瘤扩大切除+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采用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口腔或颌面;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在Ⅰ期行彻底清创后,于Ⅱ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5 cm ×3.5 cm~25.0 cm ×10.0 cm,所需皮瓣面积为4.0 cm×4.0 cm~23.0 cm ×13.0 cm。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检查,改良CTA的参数设置主要为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增加造影剂剂量及双时相扫描。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上传至GE AW 4.7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功能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对全程穿支评估。术前根据前述评估进行穿支及其源动脉信息的体表标记,术中根据所需皮瓣面积及形状设计和切取以可见的浅筋膜穿支为中心的偏心皮瓣。对皮瓣供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对比改良CTA检查与传统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统计改良CTA下双侧皮瓣供区的穿支穿出点分布及浅筋膜穿支长度、走行。将术前观测的目标穿支类型、数目、来源,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情况与术中进行对比。观测术后供区创面愈合、受区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质地、外观,口腔及上肢功能,股部供区功能。 结果:改良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小于传统CTA检查。共观察到双侧供区穿支48支,其中31支(64.6%)向外下方走行、9支(18.8%)内下方走行、6支(12.5%)外上方走行、2支(4.2%)内上方走行,浅筋膜穿支平均长度为19.94 mm。术前观测到的目标穿支来源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与术中探查到的基本一致;术前观察到肌间隙型(含肌皮-肌间隙)穿支15支、肌皮型穿支10支,与术中探查一致;术前体表穿支穿出点标记与术中实际穿支穿出点距离为(0.38±0.11)mm。术后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5例患者植皮供区创面及17例患者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1年,平均8.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轻度臃肿;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饮食、闭开口活动无障碍,舌癌患者的言语功能轻度障碍但能完成基本的语言交流,上肢软组织损伤患者腕及肘关节、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股部供区无明显紧绷感,髋、膝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可视化重建,能够评估全程穿支,尤其是浅筋膜穿支,将该皮瓣用于重建口腔或颌面及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明确穿支类型、数目、来源以及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的管径、走行、分支,实现了以浅筋膜穿支整体为中心的股前外侧皮瓣偏心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元组织移植在眼睑分裂痣整形外科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元组织移植在眼睑分裂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尿道下裂整形中心就诊的眼睑分裂痣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分为4种。(1)直接切除缝合术;(2)单纯游离植皮术:根据缺损大小,上睑及下睑创面以中厚或全厚皮片覆盖;(3)眼轮匝肌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术:上睑缺损及下睑近缘处缺损以皮片移植,下睑缺损以同侧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4)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扩张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术:手术分两期,一期手术于患侧颞区置入扩张器,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后,行眼睑病变组织切除,再形成外眦眼轮匝肌眶部为蒂的岛状皮瓣,旋转180°后覆盖下睑缺损,上睑及下睑近睑缘处缺损仍以皮片移植。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随访患者术后面部外观及眼部运动等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内术前及术后颜面部修复重建术后疗效评估标准建议(A&F)评分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4例患者,男18例,女16例,年龄(17.7±15.3)岁(2~33岁)。眼睑分裂痣面积为0.3 cm×0.2 cm~14.0 cm×14.0 cm。直接切除缝合术6例,其中同时行重睑术2例,术后A&F评分(4.54±1.32)分较术前(3.28±0.98)分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游离植皮术10例,术后A&F评分(5.13±1.59 )分较术前(2.25 ±1.59 )分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眼轮匝肌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7例,术后A&F评分(5.54±1.46)分较术前(2.18±1.6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扩张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术11例,术后A&F评分(4.95±0.60)分较术前(2.18±1.48)分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皮片或皮瓣成活良好,眼睑功能正常。28例患者获得8~81个月随访,其中3例术后继发下睑外翻畸形,3例切口及植皮区黑痣复发,2例植皮区色素沉着较明显,1例继发重力性上睑下垂,其余患者修复效果满意;6例因联系方式变更失访。 结论:眼轮匝肌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在中到大面积眼睑分裂痣的整形外科修复中可获得更稳定的效果。上睑及下睑近睑缘处以游离植皮修复,下睑以皮瓣移植修复,更加符合上下睑的生理状态,不同的组织移植方式联合,可使面部容外形更美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蹲伏步态多学科团队治疗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多学科团队联合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蹲伏步态的初步经验。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诊治的29例存在蹲伏步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14.3岁(12~16.5岁)。患儿均行三维步态分析,由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及步态研究员共同分析步态检查报告,并商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前予康复宣教及康复训练3~4周(其中家庭康复1~3周),包括体位摆放、体位转移、轮椅训练、肌力训练等。采取单次多平面手术,包括髋关节重建术、髌韧带推进术、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截骨术等,如患儿存在扁平外翻足则行Mosca术。术后2周开始院内康复训练,时间8周;予居家康复训练+线上指导10个月。术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12个月以后行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9例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患儿均完成多学科团队治疗方案,医院康复训练及康复指导时间0.5~2周,家庭康复训练2~3周,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经互联网完成;均行单次多平面手术,其中髌韧带推进术29例,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术20例,内收肌切断术10例,股直肌延长术1例,髂腰肌松解术15例,Dega骨盆截骨+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截骨术3例,腘绳肌延长术14例,距舟关节复位+距下关节融合术5例,Mosca手术13例。术后复查三维步态分析时间平均为术后13.5个月(12~15个月)。结果显示,患儿术后髋关节在支撑相中末期最大伸展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12.29°,术后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屈曲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26.84°,术后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背屈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7.05°。康复评定发现,患儿髋外展、伸髋、伸膝及踝跖屈肌群的肌力均明显提升,平衡稳定性较术前增强,但步行过程中躯干横向位移问题未能改善。结论:本研究已经验证了多学科团队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僵直状态,提升各关节运动肌群的肌力,明显改善异常的步态外观。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骨科和康复科联合治疗模式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胫骨入路与经辅助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经胫骨入路与经辅助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ACL断裂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为(29.5 ± 4.8)岁;采用经胫骨入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B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为(31.2 ± 9.6)岁;采用经辅助内侧入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位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47例患者术后获18~27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四格表法定位股骨隧道内口中心位点:A组和B组患者的X轴位点分别为25.6% ± 2.5%、26.7% ± 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Y轴位点分别为19.8% ± 2.0%、30.6% ±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患者膝关节Lyholm评分分别为(90.9 ± 3.4)、(92.4 ± 3.9)分,IKDC评分分别为(89.9 ± 3.5)、(90.2 ± 3.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之间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胫骨入路和经辅助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ACL,前者位点较后者更接近髁顶位置,二者术后近期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髓内钉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对于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手术治疗方案目前尚无共识。随着肱骨近端髓内钉在设计方面的不断改进,其临床应用日益增多。交锁髓内钉为中心性固定,其固定力臂短于侧方锁定钢板,有良好的抗屈曲和抗旋转特性。术中经冈上肌肌腹入钉,避免医源性肩袖损伤,降低对肱骨头血运的干扰。本文回顾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从肱骨近端髓内钉的设计的演变、手术适应证、临床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枚克氏针髓内穿梭法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Ⅱ型指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复位单枚克氏针髓内穿梭法内固定治疗儿童Ⅱ型指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与优势。方法: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骨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3例采用闭合复位单枚克氏针髓内穿梭法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儿童Al-Qattan Ⅱ型指骨颈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手术指征为:骨折线位于指骨颈、伴远端骨折移位,但仍存在骨折端骨性接触;骨折仅累及指骨颈,指骨头完整。统计患儿基本信息及手术时间、术后功能、术后并发症、术后儿童改良DASH评分等指标。结果:患儿平均年龄(7.5±4.1)岁,平均随访(10.5±7.5)个月,术中平均用时(11.1±6.2)min。直至末次随访,所有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平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2±1.1)周,平均内固定时间(5.1±1.2)周。内固定取出后平均(3.5±1.5)周骨折远端指间关节恢复无痛屈伸活动,1例患指残余轻度旋转畸形,无一例出现骨不连、骨慢连、指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骺板早闭等并发症。术后改良DASH评分的平均值为1.7分(0~6.0分),显示功能预后良好。结论:单枚克氏针髓内穿梭法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是治疗儿童Ⅱ型指骨颈骨折操作简便且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