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模型个性化治疗肩胛骨粉碎性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个性化治疗肩胛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我科采用3D打印模型个性化治疗10例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肩胛骨体部骨折6例,肩胛盂骨折2例,累及肩胛骨体部、肩胛冈骨折2例。术前均行CT三维重建,数据输入3D打印机后实施3D打印,制作肩胛骨骨折模型,根据模型确定手术方案。采用改良的Judet肩后方入路6例,外侧Hardegger入路4例。根据影像学评价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定系统评估肩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76.11±18.53)min;术中出血量40~70 ml,平均(52.22±10.93)ml。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红肿热痛等情况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为4~8周,平均6周。所有患者均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随访期内无骨折块移位、螺钉松动或钢板断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分:优9例,良1例;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定系统评分:优9例,良1例。结论:结合3D打印模型个性化治疗肩胛骨粉碎性骨折,可以在术前演练手术方案,术中减少对软组织的过多剥离,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术后骨折愈合快,配合良好的康复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肩胛下肌入路治疗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肩胛下肌入路治疗Ideberg Ⅰa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前方经肩胛下肌入路治疗的16例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术后2周、6~8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并拍摄X线片,术后6~8周行CT检查,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9~101个月(平均41.2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6.8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为85~100分,体侧内旋评分平均8.3分(6~10分),即手背可触及T 12棘突水平。VAS评分均为0分。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采用前方经肩胛下肌入路治疗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的7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51~78岁,平均62.9岁。所有患者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折依据Neer分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3例,Ⅵ型2例。肩胛盂骨折Ideberg分型:Ⅰ型5例,Ⅱ型2例。术后第6周、12周、6个月、12个月摄患肩正、侧、腋位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所有患者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结果:7例患者术后获8~15个月(平均11.9个月)随访。7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4.3个月(3~6个月)。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肩关节不稳、切口感染及腋窝瘢痕增生影响功能活动。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83.4分(55~92分),DASH评分平均为13.5分(4.2~33.3分)。结论: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复位容易,固定可靠,患者可早期康复锻炼,早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合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测量的肩胛骨关节外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肩胛骨关节外骨折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并完整随访的19例(男17例,女2例;平均年龄41岁)肩胛骨关节外骨折患者资料(试验组)。应用Mimics16.0软件对肩胛骨关节外骨折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记录肩胛骨骨折内外方向移位距离、前后方向成角及盂极角。将同期同龄的1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7例,女2例;平均年龄41岁)无骨折的肩胛骨三维重建作为对照组进行影像学比较。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Judet入路进行手术。记录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以评估功能。结果:试验组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48个月(11~73个月)随访,骨折均在术中获解剖复位固定,并在术后6个月内获骨性愈合。试验组患者术前内外方向移位距离平均17.9 mm,前后方向成角平均26.9°;术后6个月前屈上举角度平均162.2°,体侧外旋角度平均41.6°,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平均为93.2分。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盂极角分别为34.4°±6.3°、40.6°±6.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盂极角为38.4°±5.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结合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有助于准确判断肩胛骨关节外骨折的特征并评估手术指征。通过改良Judet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骨折愈合率和功能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12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30~75岁,平均53.5岁。肩胛盂骨折按照Ideberg分型:Ⅰa型2例,Ⅱ型9例,Ⅴa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腋窝入路治疗,2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均于麻醉下先行手法复位,2例IdebergⅠa型患者使用锚钉固定,余10例患者使用腋窝入路专用接骨板固定,3例合并大结节骨折患者均经肩外侧劈三角肌入路使用大结节专用接骨板固定。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Hawkins分级分别对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功能、疼痛及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9~20个月(平均14.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为55~110 min,平均76.3 min;术中出血量为60~160 mL,平均103.8 mL;住院时间为8~14 d,平均11.1 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术后6个月肩胛盂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肩关节不稳、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59.2°±26.1°,外展156.7°±29.6°,外旋(中立位)48.3°±15.3°,内旋(中立位)73.3°±12.3°;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94.0±5.3)分。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10.8°±11.6°、7.5°±11.4°、5.8°±10.0°、42.5°±16.0°、(4.9±4.0)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0分11例,2分1例。 结论:经腋窝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手术创伤小,切口隐蔽美观,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急性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患者因车祸致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就诊。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左肩关节后脱位、大结节骨折。麻醉下手法复位失败后,MR检查发现肱二头肌长头腱和冈上、冈下肌等软组织嵌顿在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是导致急诊闭合复位失败的原因。对左侧肩关节骨折后脱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切断肱二头肌长头腱,并在结节间沟行腱固定术,解除肩袖嵌顿后,肱骨头后脱位顺利复位,复位并固定大结节骨折。结合手术过程探讨其可能的创伤机制为移位的大结节骨折破坏了结节间沟外侧壁的完整性,肱二头肌长头腱脱出结节间沟,向内侧移位,嵌顿于肱骨头和肩胛盂之间,从而导致肱骨头向后脱位、大结节骨折向前内下移位。对高能量损伤患者应重视其可能伴随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结合多角度X线或肩关节CT检查是避免漏诊的惟一方法。对闭合复位失败的急性肩关节后脱位患者应当借助MR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肩袖和(或)肱二头肌长头腱嵌顿情况。大结节骨折的解剖复位是恢复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采用改良Judet入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改良Judet入路手术治疗肩胛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改良Judet入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25例肩胛盂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龄46岁(29~66岁);肩胛盂骨折根据Goss-Ideberg分型:Ⅱ型8例,Ⅳ型2例,Ⅴ型10例,Ⅵ型5例。应用Mimics 16.0软件进行CT三维重建,确定骨折诊断及分型,测量并记录肩胛骨关节面塌陷程度和移位程度。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评估功能。结果:术前肩胛骨关节面塌陷的平均高度为5.8 mm(1.2~6.3 mm),关节内骨折折端移位的平均距离为7.7 mm(2.1~12.9 mm)。骨折均在术后6个月内获骨性愈合。术后随访时间平均58.8个月(7~92个月)。术后6个月前屈上举角度平均158.6°(125°~180°),体侧外旋角度平均为39.0°(30°~45°)。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平均为92.6分(75~100分),其中优19例,良5例,一般1例,优良率96%(24/25)。结论:对于Goss-Ideberg Ⅱ、Ⅳ、Ⅴ、Ⅵ型肩胛盂骨折,通过改良的Judet入路进行手术治疗,骨折可获确切的复位固定,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irreparable rotator cuff tear)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通常由于长时间的磨损、退行性改变或急性外伤导致,且由于肌腱的退变和瘢痕化,使常规的修复手术,如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肌腱转位术、肩峰下球囊间隔术、上关节囊重建术等的临床疗效并不一致。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颠倒了盂肱关节的球窝解剖结构,内移肱骨头旋转中心,远端化肱骨干,有助于增加外展时三角肌力臂,从而改善肩关节稳定性和活动范围。对肩关节力偶平衡失调影响肩关节功能的患者,采用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能够充分募集三角肌肌力,有效改善因肩袖巨大缺损导致的肩关节功能障碍。盂侧假体的旋转中心及肱骨侧假体的倾角是影响假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不仅可以作为治疗老年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初选方案,而且在其他治疗方案失败后仍可作为补救措施,两者的术后短期及中远期疗效均良好。但是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后应重视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阶段性目标及方法以确保患者合理地进行日常活动,避免对关节假体造成过度的压力或损伤。此外,对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肩胛盂切迹、肩关节不稳、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感染等,需要通过精心的术前规划、术中操作技术和术后管理来预防,一旦出现需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最后,有关反式全肩关节置换用于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治疗的争议问题,如联合肌腱转位以改善外旋功能、修复肩胛下肌以增加内旋肌力以及手术年龄指征,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和长期随访予以解决。以上结论为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基于证据的指导,明确了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优势与注意事项,旨在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医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0月四川省骨科医院上肢科采用关节镜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26例(27例肩关节)肩关节初次前脱位合并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3例,女13例;年龄22~71岁,平均49.1岁。肩胛盂骨折Goss-Ideberg分型:Ⅰa型21例,Ⅱ型6例;大结节骨折Mutch分型:压缩型3例,撕脱型6例,劈裂型18例。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评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采用Rowe肩关节稳定性评分系统评估患肩稳定性。结果:本组劈裂型骨折占肱骨大结节骨折的66.7%(18/27),前盂缘骨折占肩胛盂骨折的77.8%(21/27)。26例患者(27例肩关节)术后获12~47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6~17周,平均11.6周。末次随访时患肩活动范围:前屈上举平均155.6°,体侧外旋平均43.6°,内旋拇指触及棘突水平L 4至T 8。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89.2分,ASES评分平均88.9分,Rowe评分平均94.5分,VAS评分平均0.3分。 结论:肩关节前脱位伴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中,肱骨大结节骨折以劈裂型骨折为主,肩胛盂骨折以前盂缘骨折为主。采用关节镜下或切开复位内固定,修复肩袖,可恢复肩关节稳定性,并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肩胛盂骨折诊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肩关节解剖结构复杂,而肩胛盂骨折作为此处关节内骨折,相对少见,往往伴随严重损伤。其最佳诊治方案目前尚无共识,认知不足及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肩关节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妥善处理此类骨折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难点。近年来,随着高能量损伤增加、患者对肩部骨折后功能恢复的重视,骨科医生对肩胛盂骨折的研究不断加深。本文针对目前肩胛盂骨折的解剖特点、分型方法、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