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总结国内外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发展革新以及该技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进展,为未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骨横搬治疗提供参考.查阅关于横向骨搬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文献,总结该技术的发展、应用、疗效以及优缺点等.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利用牵引产生的机械刺激促进肢体远端微循环重建,使缺血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保肢率,促进创面愈合,近年来临床应用显示了较好的疗效.胫骨横向骨搬移可显著改善肢体远端缺血坏死的问题,但其并发症、作用机制、技术要点等还存在争议.目前临床应用病例较少、应用范围不足,其有效性、远期疗效以及具体手术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lizarov技术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历经数十年的创新与发展,Ilizarov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认可并广泛应用于肢体畸形矫正及创伤后遗症等治疗中,为骨科发展做出举世瞩目的贡献。张力-应力诱导组织再生是Ilizarov技术核心,机械应力刺激信号经转导后引发生物级联反应,包括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改变、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血管再生、干细胞归巢以及其他系统性反应,从而共同维持组织再生。新生骨矿化速率缓慢是Ilizarov技术的主要局限性之一,为帮助Ilizarov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促进牵拉区骨矿化的基础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如物理措施、化学药物和生物疗法等。随着对机械牵拉促进组织再生的逐步探索和深入理解,胫骨横向骨搬移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下肢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足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归纳及总结Ilizarov技术基本生物学机制和促进牵拉区域骨矿化方法,为今后牵拉成组织技术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技术的革新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KAP模式用于糖尿病足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患者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用于严重糖尿病足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拟行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Wagner 3、4级糖尿病足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IKAP模式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自我效能感、自我护理能力、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周围血管与神经恢复情况、血糖控制水平。结果: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分分别为(32.17±5.08)分、(151.32±10.6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28±6.12)分、(119.69±10.90)分( t=2.38、13.63,均 P < 0.05);观察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2.35±5.29)分、(43.08±4.8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08±5.02)分、(48.75±5.11)分( t=4.25、5.30,均 P < 0.001);观察组患者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总分为(74.33±10.8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0±10.17)分( t=2.62, P < 0.05);观察组患者踝肱指数为(0.83±0.07),明显大于对照组的(0.79±0.05)( t=3.05, P=0.003);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别为(6.51±0.82)mmol/L、(6.61±0.4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2±0.91)mmol/L、(7.28±0.54)%( t=11.83、6.14,均 P < 0.001)。 结论:IKAP模式可提升严重糖尿病足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患者遵医依从性,缓解其焦虑或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周围神经、血管病变恢复,有效控制血糖,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鼠糖尿病足胫骨横向骨搬移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糖尿病足胫骨横向骨搬移模型。方法:将40只高脂饲养5周后的SD大鼠腹腔注射链佐脲菌素制作糖尿病模型,并以随机血糖≥16.7 mmol/L为造模成功标准。实验期间在适应性饲养结束后每周监测一次体重、进食量、饮水量、排便量以及血糖的变化,直到连续3周随机血糖≥16.7 mmol/L。待血糖稳定后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存活的34只糖尿病大鼠分为两组,实验组:安装横向骨搬移外固定支架,切除大鼠足背皮肤,并进行横向骨搬移;对照组:安装横向骨搬移外固定支架并切除大鼠足背皮肤,但不进行横向骨搬移。在安装外固定支架后第1、5、10、15、20天记录创面变化。在横向骨搬移周期完成后(即胫骨横向骨搬移造模术后24 d),两组分别随机抽取1只大鼠进行血管造影,其余大鼠处死后观察下肢皮肤变化,并比较两组大鼠下肢皮肤组织CD31免疫组化染色的光密度值(AOD)。结果:随机血糖由造模前(6.89±1.03)mmol/L升高到末次检测的(25.91±6.42)mmol/L,并且连续3周血糖均≥16.7 mmol/L。实验组足背创面在第5、10、20天时溃疡愈合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体观察与血管造影都发现实验组横向骨搬移侧下肢有更丰富的血管。CD3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实验组的AOD为0.60±0.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7±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22, P=0.001)。 结论:在成功制作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基础上,通过自主设计的横向骨搬移外固定支架建立了下肢微循环改善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腓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术治疗糖尿病足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出现右足趾肿痛、破溃4年,加重1个月的糖尿病足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及相关检查后,拟行胫骨横向骨搬移,但术前发现小腿内侧皮肤条件欠佳,遂行腓骨横向骨搬移。用微型截骨器在腓骨外侧中段两侧截骨,两截骨线相距约10 cm,远端截骨线距外踝尖约10 cm。术后第8天开始骨搬移,每6小时搬移1次,每天向内侧延长1 mm,搬移14 d后再往回搬移14 d。从术前术后皮温、踝肱指数、CT血管造影、CT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创面愈合情况等进行对比评估。术后28 d创面完全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重度糖尿病足创面七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皮瓣移植治疗重度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0年3月,佛山市南海区公共卫生医院手足外科应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重度糖尿病足7例,按糖尿病足Wagner分级:3级2例,其中右足跟、足底深部溃疡合并脓肿、感染1例,左足 趾溃疡并趾骨感染1例;4级5例,其中左足 趾近、末节坏疽2例,右足第2趾近、中、末节坏疽合并感染1例,左足第4趾近、中、末节坏疽并感染1例,左足第4趾末节坏疽1例;创面面积2.0 cm×2.0 cm~6.2 cm×10.0 cm。修复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应用跖背动脉皮瓣4例,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皮瓣2例,皮瓣面积2.0 cm×3.0 cm~8.0 cm×14.0 cm。术后采用门诊复诊、电话、微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足部创面愈合情况、足背皮肤温度、下肢麻痹情况、外固定支架针眼渗出情况及小腿皮肤血运,并按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进行足部功能评定。 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8.2个月,足部溃疡全部愈合,5例患肢疼痛消失,2例患肢疼痛明显减轻。7例均足部麻痹明显减轻,小腿皮肤温度升高(1.81±0.56) ℃,足部溃疡无复发。按AOFAS足部功能评分,结果属优3例,良3例,可1例。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联合皮瓣移植治疗重度糖尿病足临床效果较好,是治疗糖尿病足的一种方法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胫骨皮质骨横向搬移术治疗下肢创伤后远期慢性创面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胫骨皮质骨横向搬移术治疗下肢创伤后远期发生的慢性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下肢创伤后远期发生的慢性创面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为19~57岁,平均32.3岁。腘动脉损伤7例,胫前合并胫后动脉损伤4例。创面部位:小腿远端5例,足踝部6例。创面面积为3.2 cm×2.8 cm~9.5 cm×7.3 cm。在胫骨内侧远离创面10 cm以上行皮质骨开窗,开窗面积为5.0 cm×1.8 cm,然后安装横向搬移外固定装置。创面有限清创,彻底冲洗后包扎。术后7 d开始横向搬移,创面全部敞开换药。横向搬移持续25 d,术后2个月拆除外固定装置。观察患者创面愈合和横向搬移切口愈合情况。结果:11例患者术后获3~20个月(平均5.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时间为35~277 d。末次随访时所有创面均愈合,无复发。2例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继续搬移,局部清创后愈合;1例患者发生切口愈合不良,予减慢搬移速度后逐渐愈合。结论:对于下肢创伤后远期小腿和足踝部发生的慢性创面,胫骨皮质骨横向搬移术可明显改善肢体局部血供,促进创面肉芽增生和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微血流成像监测横向骨搬移中血管再生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中监测血管再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64.0±16.6)岁(范围30~86岁)。12例中伴糖尿病足者10例,糖尿病史(14.4±8.3)年(范围5~30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例。12例均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超微血流成像结果并进行比较,包括新生侧支血管数量与部位、血管直径、浸润深度等。结果:12例在接受治疗后均发现明显的围绕下肢知名血管的新生侧支,侧支数量(3.25±2.73)支(范围1~8支)。12例共发现20支知名血管有侧支建立现象,其中11例共12支跖动脉(dorsal metatarsal artery,DMA)周围发现侧支建立,2例共3支足背动脉(dorsal pedis artery,DP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共3支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A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各有1支胫后动脉(posterior tibial artery,P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6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同侧下肢,2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对侧下肢,4例侧支建立于双侧下肢。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在临床应用中血管再生现象明显,超微血流成像可有效反映新生血管侧支生成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细微血流成像在评价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微血流灌注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细微血流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在评价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微血流灌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18例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64.89±14.34)岁(范围30~90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足溃疡。手术前后检查患者小腿及足部血管,比较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及SMI对低速血流的显示率、SMI模式下手术前后第一跖背动脉起始处血流量和血管指数,以及手术前后新生血管数量和长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至少随访2个月。CDFI血流显示率为73.6%(106/144),SMI血流显示率为80.6%(116/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8, P=0.031)。SMI显示患侧第一跖背动脉起始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血流量分别为3.48(1.33,7.56) ml/min、4.19(2.84,11.48) ml/min、3.72(2.52,11.40)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46, P=0.009)。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血流量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33, P=0.003)。患侧第一跖背动脉起始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血管指数分别为3.84±3.60、6.51±4.92、6.8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5, P=0.031);术后1周血管指数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术后2个月,18例患者新生侧支数量为4.5(2,8)支,与术前的1(0,2)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57, P=0.001)。术后9例患者共18支新生血管长度较术前延长,5例患者术后可见2、3级分支建立,皮下浅层血管显示较术前明显清晰,且对侧有侧支循环建立。 结论:SMI技术可客观反映胫骨横向搬移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的变化,辅助临床初步预测患者预后并及时根据血流灌注调整个体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鼻环引流辅助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足踝部慢性骨髓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鼻环引流(NRD)技术辅助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足踝部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治疗的32例足踝部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39.5±8.8)岁;骨髓炎部位:胫骨远端4例,距骨1例,跟骨2例,中足骨4例,前足骨4例;Crerny-Mader分型:Ⅰ型5例,Ⅱ型10例;在彻底清创、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结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研究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2.3±13.4)岁;骨髓炎部位:胫骨远端4例,距骨1例,跟骨3例,中足骨5例,前足骨4例;Crerny-Mader分型:Ⅰ型7例,Ⅱ型1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NRD技术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复发、截肢(截趾)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相关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术后功能等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0±9.8)个月。两组患者治愈情况、截肢(截趾)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复发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20.7±3.6)d]、创面愈合时间[(88.3±17.1)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37.9±6.5)、(102.2±22.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的ESR、IL-6、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的WBC、NEU、降钙素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所有相关炎性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1个月的WBC、NEU、ESR、降钙素原、IL-6、CRP等炎性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12个月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相比,NRD技术辅助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足踝部慢性骨髓炎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治疗周期,降低了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