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LSPDP)针对于胰体尾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已成为标准术式,根据是否保留脾动静脉分为保留脾血管的Kimura法和不保留脾血管的Warshaw法。本视频采用Kimura法,常规五孔法布局,腹腔镜探查腹腔后,打开胃结肠韧带,悬吊胃完整显露胰腺,超声定位肿块位置,充分游离胰腺后方的Toldt's筋膜间隙,保护脾静脉,结扎或凝闭血管分支,分离胰腺上缘,游离脾动脉,沟通胰后隧道,胰颈预切线处采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继续向胰尾充分游离,保护脾动静脉,至脾门处移走标本。创面留置引流管,术后实施加速康复,未出现出血及胰瘘等并发症,随访半年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微创胰腺外科的合理决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LSPDP)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已被证实,其凭借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现已成为胰体尾部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的理想手术方式,并在各级胰腺中心常规开展。根据术中脾血管的处理方法,LSPDP可分为离断脾动静脉的Warshaw术式和保留脾动静脉的Kimura术式。但目前在临床上,对于LSPDP的适应证和保脾方式的选择仍存有争议。本文重点介绍了LSPDP近年来的进展,结合笔者团队的经验,帮助选择合理的保脾术式,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胃三角悬吊在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胃三角悬吊技术在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L-RAMPS)中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L-RAMPS的29例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67.6±7.5)岁。根据术中是否采用丝线呈三角状悬吊胃,29例患者分为悬吊组( n=14)和对照组( n=15)。比较两组体质量指数、肿瘤长径、肿瘤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首次切缘、术中输血、术后胰瘘、术后重度出血、术后胃瘫、住院时间等。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肿瘤长径、肿瘤病理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病理证实29例患者中胰腺腺癌21例(72.4%)、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例(6.9%)、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6.9%)、胰腺腺鳞癌1例(3.4%)、胰腺黏液性囊腺癌3例(10.3%)。两组术中首次切缘阳性、术中输血、术后B/C级胰瘘、术后重度出血、术后胃瘫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悬吊组手术时间为(200.3±13.5)min、术中出血量为(148.6±42.2)ml、住院时间为14(12,17)d,少于对照组(223.5±36.3)min、(205.3±63.3)ml、26(17,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胃三角悬吊应用于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L-RAMPS中,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有优势,是一种可靠、简单的悬吊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1例脾脏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21例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开腹脾切除术10例;腹腔镜脾切除术5例;开腹胰体尾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4例;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2例。术后6例患者接受化疗,随访至2021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21例患者4例失访,12例死亡,其余5例目前无瘤存活。本研究显示脾脏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病隐匿、无明显特异性症状的少发恶性肿瘤,确诊仍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联合系统化疗可能是最有希望的治疗方式,但脾脏恶性肿瘤的总体预后仍很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胰腺癌肉瘤6例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胰腺癌肉瘤(P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科2000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6例PC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明确肿瘤位于胰头及钩突部4例(4/6),胰体尾部2例(2/6),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胰体尾、脾切除术2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胰腺癌肉瘤,肿瘤长径平均4.9(3.5 ~ 6.5)cm。TNM分期:ⅠB期2例(2/6),ⅡA期3例(3/6),Ⅲ期1例(1/6)。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生存时间为2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目前仍有1例患者存活。结论:胰腺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女性发病较多,好发于胰头部,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以上腹部疼痛、黄疸为主要症状,术前CT提示胰腺囊实性或囊性占位,恶性可能大,确诊依赖病理学诊断,可伴有神经侵犯,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术后结合化疗可延长生存时间,是患者预后的有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腔镜保脾胰体尾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6年8月至2021年12月28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D组12例、对照组16例患者成功施行腹腔镜胰体尾肿瘤切除手术,3D组保脾胰体尾切除手术12例,对照组保脾胰体尾切除手术5例、联合脾切除的胰体尾切除11例。3D组的保脾手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D组的手术时间[(202±53.8)min比(186.8±48.3)min]、术中出血量[(107.5±141.2)ml比(160.6±184.4)ml]、术后胰漏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6±2.5)d比(19.1±40.6)d]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可提高腹腔镜胰体尾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切除术保脾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胰腺恶性孤立性纤维瘤行全胰腺切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34岁,因“饭后剑突下阵发性疼痛5 d”来诊。入院查体上腹正中深压痛。影像学检查:上腹部增强CT(图1):胰头部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呈不均匀强化,边界欠清,最大截面约59 mm×49 mm。考虑神经内分泌瘤可能,肝门区见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9 mm。拟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探查胰头、颈部可扪及6 cm×5 cm质硬肿块,侵犯胃后壁,胰体、尾部见多枚质硬肿块直径约1 cm,切除胰头及胰体肿瘤分别送术中冰冻示:(胰腺)梭形细胞恶性肿瘤,核分裂象易见,形态学倾向间叶源性。进一步与家属沟通后,决定行全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600 ml。术后病理:(肉眼下)切面见一处灰白灰红肿物,范围约65 mm×50 mm,质软,半胶冻状,胰腺周围见肿大淋巴结,直径约22 mm。组织病理(图2):(胰腺)梭形细胞间叶源性恶性肿瘤,肿瘤由交替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及稀松区组成,可见血管外皮瘤样、波浪状及条束状区域,肿瘤细胞密度高,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热点区可达6个/HPF),形态学首先倾向于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侵透胰腺被膜,侵达胃及十二指肠浆膜层,胰腺周围见卫星结节(3枚,直径约16 mm),十二指肠、胃、胰腺、胆管等切缘均未累及。送检淋巴结内未见肿瘤转移。免疫组化:CD31(+),CD34(-),Ki-67(+,约50%),STAT6(-),Bcl-2(-),CD99(-),S100(-),CD117(-),CD21(-),SMA(-),Dog-1(-),TLE1(-),pan-TRK(-),CKpan(-),ALK(5A4)(-),HMB45(-),Fli-1部分弱(+),ERG散在弱(+)。术后随访16个月,规律用药,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中心12年3 012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真实世界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本中心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及术式演进。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3 012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病理证实为胃恶性肿瘤、术前检查及术中探查未发现远处转移、施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重要脏器功能完好及病例资料完整者;排除因胃癌出血或穿孔或梗阻等而行急诊胃癌切除术者、术中发现肿瘤侵及邻近脏器如胰腺或横结肠等者、术中中转开放手术者、5年内罹患其他恶性肿瘤(甲状腺癌除外)以及术前伴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肝肾功能不全者。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1)患者基本情况;(2)胃癌手术量逐年变化趋势;(3)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演变;(4)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早期并发症定义为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并发症分级按照Clavien-Dindo标准进行分级归类,其中Ⅲ级以上并发症是指需要手术、内镜或放射学干预,或威胁生命或发生死亡;(5)生存分析:生存时间定义为自手术之日至末次随访时间(或死亡时间或随访截止时间)。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分布变量以 x±s的方式表示。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住院天数以“ M( Q1, Q3)表示,并利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离散变量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对比。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手术量与手术年份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双尾检验 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全组3 012例患者中男性2 114例,女性898例;年龄(61.1±10.7)岁。按累计病例数顺序,将患者平均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组,每组1 004例患者。前期、中期和后期3组接受手术的时间依次为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2018年10月至2021年1月和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1)患者基本情况,3组中男性患者分别为691例(68.8%)、699例(69.6%)和724例(72.1%);平均年龄从2010年的56.6岁逐年增加至2022年3月的62.8岁。肿瘤T1、T2、T3、T4期患者前期组分别占49.0%、14.4%、23.9%和12.6%;中期组分别为47.5%、12.9%、26.9%和12.6%;后期组分别占39.7%、14.6%、30.0%和15.6%。N0、N1、N2、N3a、N3b期患者前期组分别占56.8%、13.7%、13.4%、11.0%和5.0%;中期组分别占55.7%、12.9%、12.8%、11.6%和6.9%;后期组分别占51.0%、16.1%、12.8%、12.5%和7.5%。(2)胃癌手术量逐年变化趋势:从2010年的19例/年到2021年的786例/年,每年胃癌的手术量与手术年份成正比(y=47.505x, R2=0.67);病理分期为Ⅰ期患者占比随时间推移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而Ⅲ期患者比例略有增加,截至2022年3月占比为34%。(3)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演变:除2010年外,其他年份行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中,远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侧重于Billroth-Ⅱ+Braun吻合,从2016年不到20%的占比逐渐升至2021年以后的70%左右;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从2016年开始出现π吻合和Overlap吻合逐渐增加,其中π吻合于2019年达到65%左右,Overlap吻合于2020年占比接近30%;近端胃切除术后吻合方式自2016年以来以双通道吻合(占比54%)和食管胃吻合方式(占比30%)为主,双通道吻合在2019年占比达70%。(4)手术时间:前期、中期和后期3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93.3±49.8)min、(186.9±44.3)min和(206.7±51.4)min,中期组比前期组明显缩短( t=3.005, P=0.003),后期组比前期组( t=5.875, P<0.001)、中期组( t=9.180, P<0.001)均明显延长。(5)术后住院时间:前期、中期和后期3组胃癌患者的中位住院天数分别为9(8,11)d、8(7,10)d和8(8,10)d。中期组和后期组的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前期组患者(分别 Z=-12.467和 Z=-5.981,均 P<0.001),但中期组与后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415, P=0.678)。(6)术后并发症:前期、中期和后期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4%(205/1 004)、16.2%(163/1 004)和16.2%(162/1 004),中期组较前期组有明显降低(χ 2=5.869, P=0.015),后期组较前期组也有明显降低(χ 2=6.165, P=0.013),但中期组与后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04, P=0.952);3组患者术后早期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80/1 004)、7.6%(76/1 004)和4.9%(49/1 004),后期组较前期组有明显降低(χ 2=7.965, P=0.005),后期组较中期组也有所降低(χ 2=6.219, P=0.013),但中期组与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11, P=0.739)。(7)生存分析结果:随访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9.5个月,全组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为74.7%,其中Ⅰ、Ⅱ、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77.2%和40.3%。进一步按照TNM分期进行分组,患者ⅠA、ⅠB、ⅡA、ⅡB、ⅢA、ⅢB、ⅢC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93.2%、87.8%、81.1%、72.7%、46.2%、37.1%、34.0%。 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量逐年增加,随着累计病例数的增加,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鲜标本规范化取材对胰腺根治性手术标本淋巴结检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新鲜标本取材是否会影响胰腺根治性标本淋巴结检出率,并探究影响胰周淋巴结检出的因素。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7月行胰腺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62例,31例离体1 h内新鲜标本取材(新鲜组),31例离体1 h内甲醛固定后常规取材(固定组),采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取材方式、肿瘤性质、术式等参数对淋巴结检出数量、转移淋巴结数量、淋巴结检出率的影响。结果:固定组良性病变4例,恶性病变27例;新鲜组良性病变5例,恶性病变26例。固定组和新鲜组恶性肿瘤淋巴结总检出数量和胰周检出数量高于固定组和新鲜组良性病变( P=0.004, P=0.005)。新鲜组胰周淋巴结检出数量多于固定组( P=0.005);恶性肿瘤胰周淋巴结检出数量多于良性病变( P=0.036),新鲜组阳性淋巴结数量多于固定组( P=0.047)。胰头恶性肿瘤淋巴结检出数量多于其他部位恶性肿瘤( P=0.007)。胰头和胰体尾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数量较十二指肠肿瘤多( P=0.041)。胰十二指肠切除标本总淋巴结检出数量和胰周淋巴结检出数量高于胰体尾切除标本( P=0.011, P=0.048)。 结论:胰腺新鲜标本取材可以增加淋巴结检出数量,未来取材工作时可尝试新鲜标本淋巴结取材以增加N分期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巨大表皮样脾囊肿合并血清CA19-9升高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29岁。主因“左上腹胀痛2周”入院。查体:左上腹压痛。腹部B超:脾中下级可见一囊性包块,大小约14 cm × 11 cm,界清,内可见密集点状回声,未见分隔。腹部CT:脾脏巨大囊性占位(图1)。肿瘤标志物CA19-9:128 U/ml。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抽出淡黄色液体200 ml,囊液中CA19-9 > 10 000 U/ml,囊液细胞学检查没有发现恶性肿瘤的证据。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脾囊肿开窗术。脾脏脏面中下极明显膨出,将胰腺尾部及脾血管向上挤压。脾周围有约200 ml不凝血液,考虑为穿刺所致。在囊壁游离处与脾组织交界0.5 cm处用超声刀、电钩边切边电凝止血,切除囊壁约8 cm × 10 cm大小。囊肿脏面呈小梁状外观,纤维及血管纵横(图2)。将大网膜填塞于囊肿暴露面后放置引流管。术后患者恢复好,一周后复查CT未见异常,拔除腹腔引流管后出院。病理:囊壁部分内衬扁平上皮,符合脾脏真性囊肿。7 d后复查血清CA19-9:1 673 U/ml。3个月后CA19-9:228.7 U/ml。5个月复查血清CA19-9:23.63 U/ml,复查CT未见脾囊肿复发(图3)。术后1年复查超声未见脾囊肿复发,血清CA19-9:25.38 U/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