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十二指肠切除围术期营养管理的调查研究(附全国64家三甲医院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国内64家三甲医院胰十二指肠切除围术期营养管理的现状,探讨其营养管理策略。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020年3月31日至4月13日,以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青年精英俱乐部成员及部分其他国内三甲医院的胰腺外科医师为调查对象,设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营养支持调查表》电子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通过网络微信推送方式发放。观察指标:(1)一般信息。(2)术前营养管理。(3)术中营养管理。(4)术后营养管理。(5)不同手术量医学中心营养管理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一般信息:共收回22个省35个城市64家三甲医院的96份有效问卷。96位医师中,男94例,女2例;年龄为(42±7)岁,年龄范围为29~59岁。(2)术前营养管理。①术前营养评价及筛查:96位医师中,62.5%(60/96)医师常规进行术前营养状况评价。术前营养筛查:41.7%(40/96)医师对每位患者进行筛查,54.2%(52/96)医师仅在考虑需要营养支持时进行筛查。筛查工具选择:66.7%(64/96)医师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非工具性评价指标选择:97.9%(94/96)医师选择≥2种指标综合评价,92.7%(89/96)医师选择白蛋白作为评价指标。②术前营养支持:96位医师中,13.5%(13/96)医师常规进行术前营养支持。术前营养支持方式:94.8%(91/96)医师选择以饮食为基础的营养支持方式。术前营养支持时间:43.8%(42/96)医师选择根据手术时间确定术前营养支持时间。加速康复外科(ERAS):24.0%(23/96)医师常规术前2 h给予清流质饮食或碳水化合物负荷。(3)术中营养管理。①术中空肠造瘘管理:96位医师中,8.3%(8/96)医师常规行空肠造瘘。②术中营养管路管理:30.2%(29/96)医师术中放置鼻空肠管,78.1%(75/96)医师术中放置鼻胃管,38.7%(29/75)医师根据患者胃液量决定鼻胃管拔除时间,32.0%(24/75)医师在患者排气后拔除鼻胃管。(4)术后营养管理。①术后营养支持方式:96位医师中,84.4%(81/96)医师术后常规营养支持,其中56.8%(46/81)医师行肠外营养为主,向饮食过渡。78.1%(75/96)医师选择术后第1天行全肠外营养或补充性肠外营养,86.5%(83/96)医师选择术后7 d经口进食。②术后并发症营养管理:术后发生B级以上胰瘘时,63.5%(61/96)医师选择通过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鼻胃管或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时,72.9%(70/96)医师选择通过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或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5)不同手术量医学中心营养管理比较:96位医师中,所在医学中心手术量>100例/年的医师术中鼻胃管放置率为66.7%(32/48),所在医学中心手术量≤100例/年的医师术中鼻胃管放置率为89.6%(43/4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375, P<0.05)。 结论:我国三甲医院胰腺外科医师胰十二指肠切除围术期营养支持的指征、途径和时间等尚无统一标准,营养管理及ERAS策略理论与实践差异较大,亟待开展以营养管理策略为干预措施的前瞻性研究,总结形成符合我国临床实际的胰腺外科围术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腺癌的影像学精准诊断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为提高胰腺癌患者的预后,胰腺癌的早期精准诊断与评估非常重要.影像学检查在胰腺癌的发现、肿瘤分期、可切除性评估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可以为胰腺癌的诊治提供可靠依据.目前常用于胰腺癌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常规超声、超声内镜、PET-CT、多层螺旋CT(MDCT)以及磁共振等,不同的影像学检查具有各自的特点,其中MDCT和磁共振应用最广泛.本文对影像学在胰腺癌的精准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胰腺癌外科治疗的历史和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胰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切除率低、预后差,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围手术期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下降,但其手术切除率和远期疗效仍不尽人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历了原形的出现、日臻完善和标准化模式3个阶段,这期间许多学者对手术进行了探索.近年来,对于胰腺癌规范化淋巴结清扫已形成共识,提倡在临床研究前提下争取R0切除的扩大淋巴结清扫,能提高手术切除率的联合静脉切除已为外科医生普遍接受,联合动脉切除多数持否定态度,对于有远处转移的少数病例,经过选择可行联合脏器切除.新辅助治疗已成当下热点,但其适应症与具体的治疗方案尚无一致的意见.胰腺癌分子病理分型标志着人们对这种高度异质性肿瘤的深入认识,将为根本改善胰腺癌的治疗现状带来希望.本文就胰腺癌外科治疗的历史和现状作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聚焦解决模式对胰腺癌手术患者心理危机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胰腺癌手术患者心理危机及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为拓展胰腺癌手术患者护理干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手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松弛训练、康复锻炼、并发症预防在内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应用聚焦解决模式.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应对方式、术后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减分值均超过目标构建值,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面对、回避、屈服等医学应对评分增分值或减分值均超过目标构建值,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有助于化解胰腺癌手术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养成积极应对行为,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8F-FDG PET/CT显像与增强CT评估胰腺癌分期、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和手术指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胰腺癌患者分期、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及手术指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组织学活检、细胞病理学诊断或综合资料确诊为胰腺癌的101例患者临床资料.35例患者被手术证实有手术指征,66例患者经手术或随访资料证实无手术指征.评估18F-FDG PET/CT和增强CT及两者联用对胰腺癌分期、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及手术指征的影响.结果:增强CT的肿瘤检出率较18F-FDG PET/CT低(92.1%vs.100.0%,P<0.05);两者联用对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及手术指征的评估效能较单一方法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增强CT证实为有手术指征的患者,18F-FDG PET/CT有助于更好地鉴别其是否具有真正的手术可能.结论:18F-FDG PET/CT对胰腺癌分期、远处转移及手术指征的评估效能更佳,增强CT对血管侵犯的评估效能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机器人辅助胰腺手术治疗胰头实性假乳头瘤的可行性分析:单中心样本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应用机器人辅助胰腺手术治疗胰头部实性假乳头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胰头SPT患者的手术及随访资料,其中48例使用开放手术治疗,41例采用机器人辅助胰腺手术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2种方法的中长期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89例患者中,55例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4例采取保留十二指肠的胰腺切除术,10例为胰腺肿块剜除术.不论何种术式,与开放手术比较,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减少,围手术期恢复更快,且术后住院天数更短(均P<0.05).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治疗费用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胰腺手术治疗胰头SP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需求,加速患者围手术期康复,且并不增加胰瘘或其他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D腹腔镜下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治疗胰腺体尾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下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治疗胰腺体尾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3D腹腔镜行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42 ~ 71岁,中位年龄56岁.所有患者均为胰腺体尾部恶性肿瘤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1 min(128~205 min),术中出血量260 mL(200~380 mL),术后住院时间11 d(8~16d).4例术后发生胰瘘,均为生化漏,均经抑酶和引流等保守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好,无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3D腹腔镜行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部的恶行肿瘤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癌的手术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radical antegrade modular pancreatosplenectomy,RAMPS)临床上治疗胰体尾癌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RAMPS手术治疗的胰体尾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统计手术相关数据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共纳入330例接受RAMPS手术的胰体尾部导管腺癌患者,包括男性204例(61.8%)和女性126例(38.2%),年龄(62.4±9.2)岁;RAMPS手术时间为(130.6±44.3) min,53例患者联合>1个的器官切除(不包括左肾上腺),42例联合>1个的大血管切除,130例联合左肾上腺切除,清扫淋巴结数目为(17.8±3.2)枚,R0切除率为91.5%;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0.0%,主要为B级或C级胰瘘[17.3% (57/330)],2例发生围术期死亡.结论 RAMPS手术在临床上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胰体尾癌淋巴结清扫数量和R0切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技术策略和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治愈胰头癌的治疗方式,但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邻近血管多,切除脏器多,消化道重建复杂,至今仍是腹部外科最复杂和风险最高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约50%,术后病死率1% ~5%.术后胰瘘是引起患者再次手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胰瘘发生率10% ~ 30%.虽然早在1994年Gagner等[1]就首次报告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但由于LPD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LPD进展缓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创外科时代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胰腺囊性肿瘤占胰腺囊性疾病的10%~15%,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普及和医疗水平的发展,其检出率不断增加.它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存在恶变可能,需要手术切除,且适合微创手术.当然,胰腺手术并发症率高,仍然是高风险手术,其早期精确的诊断对决定合理的治疗至关重要.对于大多数胰腺囊性肿瘤,胰腺增强CT,必要时结合MRCP或MRI,足以做出诊断.超声内镜检查+穿刺抽液有助于确定诊断和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取主要取决于囊性肿瘤的性质及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